緒言

關燈
夏龐蒂埃先生在重新印行《味覺生理學》的時候,曾經有一個我認為絕妙的想法,就是作為對應,一并加上《婚姻生理學》①。

    兩本書的題目頗有關聯,我不得不在這裡就拙着與布裡雅-薩瓦蘭的大作一起印行這件事稍稍作點解釋。

     ①夏龐蒂埃是出版商,《味覺生理學》(1825)是法國十九世紀美食家布裡雅-薩瓦蘭的作品,雖談論廚藝,但語言輕松活潑,極有風趣。

    一九三八年八月再版,同年十月,巴爾紮克的著作《婚姻生理學》再版。

     《婚姻生理學》是我的處女作,寫于一八二〇年。

    那時候,隻有幾個朋友看過。

    他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反對出版。

    因此,這本書雖已于一八二六年付印,但從未公開面世。

    所以,在形式上沒有剽竊的可能,有的隻是我與本時代文筆最優美、最流利、最華麗的作家之一的這種光榮的偶合罷了。

    從一八二〇年起,我便訂下計劃,打算把一切與經過深入分析的社會生活有關的事情,集中在四部描寫政治道德、科學見解和諷刺批評的作品裡。

    這幾部作品都已經着手寫,進度也大緻一樣,取名為《分析研究》,作為我的作品《風俗研究》及《哲理研究》的壓軸之作。

     第一部的标題是:《教育因素分析》,包括以哲學的觀點,對人在胚胎形成前、妊娠期、出生後,以及從出生到二十五歲,即一個人長成的時期,影響人的一切因素所作的研究,從比我的前人在這方面開拓的領域更廣泛的角度去深入剖析人的教育問題。

    盧梭的《愛彌兒》雖然使文明面貌一新,但在這方面,也隻涉及主題的十分之一①。

    自從上層階級的婦女躬親養育子女以後,便産生了别樣的脈脈柔情。

    社會之所失即家庭之所得。

    由于新的立法破壞了家庭,邪惡在法國便變得前途無量了②。

    我屬于那種将盧梭的革新視為禍害的人③。

    因為盧梭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加不遺餘力地把我們的國家推向英國式的虛僞制度,這種制度侵入我們迷人的風尚。

    盡管某些模仿英國和熱那亞的人誇誇其談,善良的人仍不得不鼓足勇氣,奮起抵抗。

    耶稣教發展到最後階段,便光秃秃的象其寺廟,難看得象數學題中的未知數X一樣。

     ①《愛彌兒》是一部讨論教育問題的哲理小說,描寫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認為教育能恢複人的天性。

     ②邪惡顯然是指作者一向揭露的利己主義。

     ③巴爾紮克對盧梭并非一貫如此嚴峻,其年輕時代之作品反映出作為社會觀察家的盧梭給予他的影響。

    但在一八三九年,由于發現社會生活中存在嚴重問題,他的思想便變得嚴厲起來。

     相當普遍的是,人到了二十五歲便結婚,雖然按目前社會知識水準來說,除了極少數例外,結婚的年齡應該是三十歲。

    因此,就事實與思想的自然次序而言,第二部作品應該是《婚姻生理學》。

    我之所以推出這部著作,目的是想知道,能否冒險一試其他的理論。

     第三部作品是《社會生活病理學》,或者《從數學、物理、化學和超驗性的角度,對社會地位通過食物與居住的條件、舉止與言語的方式等等(假定為三十種),使思想産生的一切表現形式所作的沉思錄》。

    人的教養有好有壞,因而造就出不同的人,各具有程度不同的獨特個性。

    結婚以後,其雙重生活便顯露出來,受其内心在社會影響下産生的一切幻想所支配,服從這個既沒有議院,也沒有國王,既無反對黨,也無内閣的社會本身所具有、而且人人恪守的一切法律。

    盡管時代的風尚潛移默化,使現存的規矩或繁或簡,但極少能将之完全廢除。

    而人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騎馬、乘車、吸煙、喝酒、醉倒、清醒,無一不按既定和不變的準則。

    将這種外部生活的法則編成法典,探尋其哲學表現,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