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章 愛德華日記:首次訪問拉貝魯斯
關燈
小
中
大
您那孫兒呢?……”
一種神秘的微笑浮漾在他的面部。
他站起身來。
“等我一會兒。
我去把他的相片拿來您看。
”于是他又伸着頭急步跑出室外。
回來時,他的手指顫抖地在一個滿滿的書夾内搜尋那張相片。
他靠近我,把那張相片遞給我,低聲說: “這是我從拉貝魯斯夫人那裡取來的,她不知道,她還以為是把它丢了。
” “他幾歲了?”我問。
“十三歲。
但看上去似乎不止,是不是?他的體質很弱。
” 他的眼眶又充滿了眼淚。
他的手伸向相片,似乎想把它立刻收回來。
我靠近路燈半明的燈光。
我覺得那孩子似乎長得和他很像,同樣的凸額,同樣帶着夢幻的眼睛。
我以為他聽了這話一定會很高興,但他否認: “不,不,他是像我兄弟;像我那位已故世的兄弟……” 孩子穿着一件俄國式的繡花鬥篷,樣子有點顯得古怪。
“他現在在哪兒?” “那您叫我怎麼知道呢?”拉貝魯斯絕望地喊着說,“我不對您說了别人什麼都瞞着我!” 他已把相片收回,看了一會兒,重又放入他的書夾内,再把書夾插入在他的口袋中。
“當他母親來巴黎時,她隻去看拉貝魯斯夫人,如果我問起,後者就回答說:‘您問她自己好了。
’她口上那麼說,心中卻着實不願意我真去看她。
她一向妒忌得很。
凡是我喜歡的一切,她都設法把它搶走……小波利在波蘭受教育,我想大概進的是華沙的一所中學校。
但他常和他母親出去旅行。
”突然他又轉作很興奮的調子,“您說!您能不能相信我們可以愛一個從不曾見過面的孩子?……您想!這小東西,是我如今在世上最心愛的了……而他自己竟不知道!” 他的語聲不時被他的嗚咽打斷。
突然他從椅上躍起,投向,幾乎是撲倒在我的懷裡。
我盡量想給他一點安慰,但對他的痛苦卻實在無能為力。
我站起身來,因為我感到他瘦弱的身軀已滑在我身上,我相信他快跪下地去。
我把他托住,緊倚着他,像對孩子似的輕拍着他。
他恢複過來。
鄰室有拉貝魯斯夫人叫喚的聲音。
“她快來了……您不一定想見她,是不是?……而且,她已完全變作一個聾老太婆。
趕快走吧!”當他送我到扶梯口時,又說,“别老不來看我(他的聲音中帶着祈求)!再見!再見!” 十一月九日 我覺得,直到如今文學中似乎忽視了某種悲劇意味。
小說一般隻注意到故事的起落,豔遇或是厄運,人情或是欲情,再是人物特别的性格,但完全忽略了生命的本質。
把一樁故事安放在道德的觀點上,那是基督教的一種企圖。
但實際卻又并沒有真正的所謂宗教小說。
有些小說以啟發與教化為目标,但那與我所說的又全無關連。
道德上的悲劇——譬如說像福音書中那句令人深省的話:“如果鹽失去了鹽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我所指的就正是這一種悲劇意味。
十一月十日 俄理維快到會考了。
菠莉納希望他以後能進師範大學。
他的前途已全策劃得很好……如果他真能是個沒有父母、沒有依靠的人,我一定會把他收作我的秘書。
但他并不關心到我,也不曾發覺我對他的一番用心;而如果我引他去注意,一定反會使他讨厭。
正為避免他讨厭,我才在他面前特别裝作冷淡,疏遠。
隻有乘他不看到我時,我才敢細細地觀賞他。
有時在街上我就暗暗地追随着他,而他并不知道。
昨天我正這樣地走在他背後,他突然往回走,我來不及躲避: “你急着往哪兒去?”我問他。
“啊!哪兒也不去。
愈是我沒有目的的時候,我像愈顯得匆忙。
” 我們一同走了幾步,但雙方都想不出話可說。
他一定因為遇到我而感心煩。
十一月十二日 他有父母,有長兄,有同學……整天我就那麼自語,而我實在是多餘的。
他缺少什麼,無疑我都可以為他補足;但他什麼也不缺。
他什麼也不需要。
如果他的和藹可親使我戀念,這其中決不容許我能另作解釋……唉!多可笑的句子!我不期然地把它寫下,而此中顯露着我心頭的雙重沖突。
我明天動身去倫敦。
我突然下了這個離開的決心。
這已是時候。
因為不想走所以才決定走……某種對險巇的愛好,對寬容的嫌惡(我是指對自己),這也許是我幼年所受的清教徒教育中最難掃除之點。
昨天在史密斯文具鋪中買了一本已完全是英國式的抄本,用來替代這本舊的。
我已不想在這上面再繼續寫。
一本新抄本…… 唉!如果我能把自己也丢開!
他站起身來。
“等我一會兒。
我去把他的相片拿來您看。
”于是他又伸着頭急步跑出室外。
回來時,他的手指顫抖地在一個滿滿的書夾内搜尋那張相片。
他靠近我,把那張相片遞給我,低聲說: “這是我從拉貝魯斯夫人那裡取來的,她不知道,她還以為是把它丢了。
” “他幾歲了?”我問。
“十三歲。
但看上去似乎不止,是不是?他的體質很弱。
” 他的眼眶又充滿了眼淚。
他的手伸向相片,似乎想把它立刻收回來。
我靠近路燈半明的燈光。
我覺得那孩子似乎長得和他很像,同樣的凸額,同樣帶着夢幻的眼睛。
我以為他聽了這話一定會很高興,但他否認: “不,不,他是像我兄弟;像我那位已故世的兄弟……” 孩子穿着一件俄國式的繡花鬥篷,樣子有點顯得古怪。
“他現在在哪兒?” “那您叫我怎麼知道呢?”拉貝魯斯絕望地喊着說,“我不對您說了别人什麼都瞞着我!” 他已把相片收回,看了一會兒,重又放入他的書夾内,再把書夾插入在他的口袋中。
“當他母親來巴黎時,她隻去看拉貝魯斯夫人,如果我問起,後者就回答說:‘您問她自己好了。
’她口上那麼說,心中卻着實不願意我真去看她。
她一向妒忌得很。
凡是我喜歡的一切,她都設法把它搶走……小波利在波蘭受教育,我想大概進的是華沙的一所中學校。
但他常和他母親出去旅行。
”突然他又轉作很興奮的調子,“您說!您能不能相信我們可以愛一個從不曾見過面的孩子?……您想!這小東西,是我如今在世上最心愛的了……而他自己竟不知道!” 他的語聲不時被他的嗚咽打斷。
突然他從椅上躍起,投向,幾乎是撲倒在我的懷裡。
我盡量想給他一點安慰,但對他的痛苦卻實在無能為力。
我站起身來,因為我感到他瘦弱的身軀已滑在我身上,我相信他快跪下地去。
我把他托住,緊倚着他,像對孩子似的輕拍着他。
他恢複過來。
鄰室有拉貝魯斯夫人叫喚的聲音。
“她快來了……您不一定想見她,是不是?……而且,她已完全變作一個聾老太婆。
趕快走吧!”當他送我到扶梯口時,又說,“别老不來看我(他的聲音中帶着祈求)!再見!再見!” 十一月九日 我覺得,直到如今文學中似乎忽視了某種悲劇意味。
小說一般隻注意到故事的起落,豔遇或是厄運,人情或是欲情,再是人物特别的性格,但完全忽略了生命的本質。
把一樁故事安放在道德的觀點上,那是基督教的一種企圖。
但實際卻又并沒有真正的所謂宗教小說。
有些小說以啟發與教化為目标,但那與我所說的又全無關連。
道德上的悲劇——譬如說像福音書中那句令人深省的話:“如果鹽失去了鹽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我所指的就正是這一種悲劇意味。
十一月十日 俄理維快到會考了。
菠莉納希望他以後能進師範大學。
他的前途已全策劃得很好……如果他真能是個沒有父母、沒有依靠的人,我一定會把他收作我的秘書。
但他并不關心到我,也不曾發覺我對他的一番用心;而如果我引他去注意,一定反會使他讨厭。
正為避免他讨厭,我才在他面前特别裝作冷淡,疏遠。
隻有乘他不看到我時,我才敢細細地觀賞他。
有時在街上我就暗暗地追随着他,而他并不知道。
昨天我正這樣地走在他背後,他突然往回走,我來不及躲避: “你急着往哪兒去?”我問他。
“啊!哪兒也不去。
愈是我沒有目的的時候,我像愈顯得匆忙。
” 我們一同走了幾步,但雙方都想不出話可說。
他一定因為遇到我而感心煩。
十一月十二日 他有父母,有長兄,有同學……整天我就那麼自語,而我實在是多餘的。
他缺少什麼,無疑我都可以為他補足;但他什麼也不缺。
他什麼也不需要。
如果他的和藹可親使我戀念,這其中決不容許我能另作解釋……唉!多可笑的句子!我不期然地把它寫下,而此中顯露着我心頭的雙重沖突。
我明天動身去倫敦。
我突然下了這個離開的決心。
這已是時候。
因為不想走所以才決定走……某種對險巇的愛好,對寬容的嫌惡(我是指對自己),這也許是我幼年所受的清教徒教育中最難掃除之點。
昨天在史密斯文具鋪中買了一本已完全是英國式的抄本,用來替代這本舊的。
我已不想在這上面再繼續寫。
一本新抄本…… 唉!如果我能把自己也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