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股新鮮空氣”
關燈
小
中
大
大獲全勝的日本航空母艦機動部隊,在南雲忠一海軍中将率領下,正朝着日本方向,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浩浩蕩蕩地行駛着。
它們于1941年12月7日襲擊了駐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及夏威夷航空兵部隊的軍事設施,攻擊行動的成功出人意料,當然也出乎南雲本人的意料。
當初,南雲對這一行動能否成功十分懷疑。
他和行動的計劃者們一樣,估計機動部隊可能會損失1/3,而現在,他卻帶着所有的艦船班師回朝,參戰各艦連一點油漆都沒有碰掉。
如此令人心滿意足的返航實在少有。
唯一的麻煩是,派出的山口多聞海軍少将的第二航空母艦戰隊在支援日軍進攻威克島時意外地遭到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
12月23日清晨,機動部隊駛入豐後水道,不久就看到出現在地平線上的四國島的高山。
這時,岸上部隊派出歡迎的飛機在艦隊上空盤旋,宛如一群機器制造的、象征勝利的洛可可式的小愛神在展翅飛翔,海岸防衛部隊的艦艇在凱旋的勝利者兩側自豪地巡邏。
第二天上午,南雲率部分軍官登上聯合艦隊旗艦&ldquo長門号&rdquo,向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将緻敬。
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海軍大将親臨祝賀。
應天皇裕仁之召,南雲和他的兩個飛行指揮官淵田美津雄海軍中佐和島崎重和海軍少佐進宮,向天皇陛下當面簡要呈報了這一使帝國旗幟大為增輝的行動。
天皇的賜見使其他慶祝活動全都相形失色。
這使南雲及其屬下的指揮官和參謀們怡然陶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們自以為戰無不勝的自信心。
他們帶着這種自信進入以後的戰鬥,但不久的将來,他們就将因此而痛切自責。
與此相反,美國人吞下了一劑極其苦口的良藥,它打掉了美國人的傲氣。
盡管美國人在内政外交方面往往會發生意見沖突,但對于牢固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達的科學技術、勤勞的人民及其軍事潛力基礎上的美國力量,他們卻充滿了信心和自豪。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過去25年,人們對強大的美國遠征軍仍記憶猶新。
約翰·Q.帕布利克對他的海軍尤為自豪,相信美、英兩國的艦隊聯合起來,日本将永遠無法向它挑戰,更不用說戰勝它了。
可現在,突然之間,這種磐石般的信念崩潰了,亞拉巴馬的《伯明翰新聞報》說:&ldquo(日本人)這次襲擊美國所引起的巨大震動,主要不在于日本攻擊了我們,而在于它竟如此突然、如此肆無忌憚地襲擊像珍珠港這樣龐大的海軍基地&hellip&hellip&rdquo《洛杉矶時報》說,可以将這種襲擊看成是&ldquo瘋狗咬人&rdquo,但瘋狗咬人可能是緻命的,因此一定要把它打死。
甚至連密西西比州梅裡迪安的一家從不妄自尊大、從無大城市報紙那種尊貴氣派的小報都十分憤怒:&ldquo日本終于露出了黃色的毒牙&hellip&hellip讓美國把東京及&lsquo一點就着的&rsquo日本其他城市夷為平地&hellip&hellip毀掉這個&lsquo花之國&rsquo!把異教的日本和它背信棄義的&lsquo天子&rsquo打進地獄去!&rdquo 再沒有比這樣幹更符合美國公衆意願的了。
問題是怎麼幹,用什麼來幹。
因此,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立即進入一個獨特的曆史時期。
1980年伊朗人質危機發生時,美國也有過這樣一個時期,但時間很短,而其規模和強度真的無法與珍珠港事件後那幾個月相提并論。
當時,大多數美國青壯年男子成了美日棋盤上的小卒,而日方似乎已勝券在握。
對于珍珠港事件,美國公衆在義憤填膺之餘,很快又産生了強烈的挫敗感,并對美國武裝部隊的明顯無能感到難以抑制的羞愧。
但這并不是絕望的心态,在當時的報紙、文獻及後來的回憶中,絲毫沒有對軸心國可能最終取勝的憂慮。
戰前也許有人确信,一旦美國參戰就會很快取勝,然而這種洋洋自得的想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已經蕩然無存。
負責向他在财政部的上級報告輿情的艾倫·巴斯簡明扼要地歸納了當時的形勢: 新聞界對太平洋戰事的反應可用一抛物線來表示。
從珍珠港剛遭襲時的瞋目扼腕、群情激憤,到期望輕而易舉打敗日本人;直到上星期中段,各報才開始意識到英美的遠東部隊面臨嚴重挫折的命運幾乎已确鑿無疑。
現在,人們的情緒突然急轉直下。
各個戰場的形勢都不妙。
英國雖然似乎已熬過了遭受直接入侵的威脅,但仍然處于一個幾乎同樣緻命的威脅的陰影之中。
德國潛艇在美國的海域随心所欲地活動,支撐着英國這個島國經濟的同盟國運輸艦船被大批擊沉,損失噸位驚人。
溫斯頓·丘吉爾首相後來承認,如果希特勒當時在大西洋集中更大的力量,就會使戰争無限期地繼續下去,從而嚴重打亂盟軍的所有作戰計劃。
日本潛艇也在從夏威夷至美國西海岸之間的海域活
它們于1941年12月7日襲擊了駐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及夏威夷航空兵部隊的軍事設施,攻擊行動的成功出人意料,當然也出乎南雲本人的意料。
當初,南雲對這一行動能否成功十分懷疑。
他和行動的計劃者們一樣,估計機動部隊可能會損失1/3,而現在,他卻帶着所有的艦船班師回朝,參戰各艦連一點油漆都沒有碰掉。
如此令人心滿意足的返航實在少有。
唯一的麻煩是,派出的山口多聞海軍少将的第二航空母艦戰隊在支援日軍進攻威克島時意外地遭到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抵抗。
12月23日清晨,機動部隊駛入豐後水道,不久就看到出現在地平線上的四國島的高山。
這時,岸上部隊派出歡迎的飛機在艦隊上空盤旋,宛如一群機器制造的、象征勝利的洛可可式的小愛神在展翅飛翔,海岸防衛部隊的艦艇在凱旋的勝利者兩側自豪地巡邏。
第二天上午,南雲率部分軍官登上聯合艦隊旗艦&ldquo長門号&rdquo,向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将緻敬。
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海軍大将親臨祝賀。
應天皇裕仁之召,南雲和他的兩個飛行指揮官淵田美津雄海軍中佐和島崎重和海軍少佐進宮,向天皇陛下當面簡要呈報了這一使帝國旗幟大為增輝的行動。
天皇的賜見使其他慶祝活動全都相形失色。
這使南雲及其屬下的指揮官和參謀們怡然陶醉,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他們自以為戰無不勝的自信心。
他們帶着這種自信進入以後的戰鬥,但不久的将來,他們就将因此而痛切自責。
與此相反,美國人吞下了一劑極其苦口的良藥,它打掉了美國人的傲氣。
盡管美國人在内政外交方面往往會發生意見沖突,但對于牢固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發達的科學技術、勤勞的人民及其軍事潛力基礎上的美國力量,他們卻充滿了信心和自豪。
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過去25年,人們對強大的美國遠征軍仍記憶猶新。
約翰·Q.帕布利克對他的海軍尤為自豪,相信美、英兩國的艦隊聯合起來,日本将永遠無法向它挑戰,更不用說戰勝它了。
可現在,突然之間,這種磐石般的信念崩潰了,亞拉巴馬的《伯明翰新聞報》說:&ldquo(日本人)這次襲擊美國所引起的巨大震動,主要不在于日本攻擊了我們,而在于它竟如此突然、如此肆無忌憚地襲擊像珍珠港這樣龐大的海軍基地&hellip&hellip&rdquo《洛杉矶時報》說,可以将這種襲擊看成是&ldquo瘋狗咬人&rdquo,但瘋狗咬人可能是緻命的,因此一定要把它打死。
甚至連密西西比州梅裡迪安的一家從不妄自尊大、從無大城市報紙那種尊貴氣派的小報都十分憤怒:&ldquo日本終于露出了黃色的毒牙&hellip&hellip讓美國把東京及&lsquo一點就着的&rsquo日本其他城市夷為平地&hellip&hellip毀掉這個&lsquo花之國&rsquo!把異教的日本和它背信棄義的&lsquo天子&rsquo打進地獄去!&rdquo 再沒有比這樣幹更符合美國公衆意願的了。
問題是怎麼幹,用什麼來幹。
因此,珍珠港事件後,美國立即進入一個獨特的曆史時期。
1980年伊朗人質危機發生時,美國也有過這樣一個時期,但時間很短,而其規模和強度真的無法與珍珠港事件後那幾個月相提并論。
當時,大多數美國青壯年男子成了美日棋盤上的小卒,而日方似乎已勝券在握。
對于珍珠港事件,美國公衆在義憤填膺之餘,很快又産生了強烈的挫敗感,并對美國武裝部隊的明顯無能感到難以抑制的羞愧。
但這并不是絕望的心态,在當時的報紙、文獻及後來的回憶中,絲毫沒有對軸心國可能最終取勝的憂慮。
戰前也許有人确信,一旦美國參戰就會很快取勝,然而這種洋洋自得的想法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已經蕩然無存。
負責向他在财政部的上級報告輿情的艾倫·巴斯簡明扼要地歸納了當時的形勢: 新聞界對太平洋戰事的反應可用一抛物線來表示。
從珍珠港剛遭襲時的瞋目扼腕、群情激憤,到期望輕而易舉打敗日本人;直到上星期中段,各報才開始意識到英美的遠東部隊面臨嚴重挫折的命運幾乎已确鑿無疑。
現在,人們的情緒突然急轉直下。
各個戰場的形勢都不妙。
英國雖然似乎已熬過了遭受直接入侵的威脅,但仍然處于一個幾乎同樣緻命的威脅的陰影之中。
德國潛艇在美國的海域随心所欲地活動,支撐着英國這個島國經濟的同盟國運輸艦船被大批擊沉,損失噸位驚人。
溫斯頓·丘吉爾首相後來承認,如果希特勒當時在大西洋集中更大的力量,就會使戰争無限期地繼續下去,從而嚴重打亂盟軍的所有作戰計劃。
日本潛艇也在從夏威夷至美國西海岸之間的海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