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關燈
小
中
大
反敗為勝是美國人最感親切的情節模式。
但是美國的國力、疆域、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決定了它在最近100年中很少有幸處于那種地位。
然而中途島海戰就是一次美國人處于劣勢而取勝的戰鬥。
日本人在珍珠港得手還不到半年,就派出由88艘有作戰經驗的水面艦艇組成的龐大艦隊去完成攻取中途島及誘殲已遭削弱的美太平洋艦隊這兩項使命。
日本拟以此拉開第二階段作戰的戰幕,力争拿下夏威夷,孤立澳大利亞。
然而,戰局并沒有按照日本人預定的模式發展。
先進的密碼破譯技術與無線電偵聽及時發出警告,使數量上大大劣于日方、但配有精兵良将的美國海軍部隊(僅有28艘水面艦艇)1得以迅速駛過中途島,在日軍的側翼埋伏。
結局如何,戰前并無定論。
日方先頭部隊中有南雲忠一海軍中将率領的久經沙場的航空母艦&ldquo赤城号&rdquo、&ldquo加賀号&rdquo、&ldquo飛龍号&rdquo和&ldquo蒼龍号&rdquo。
就是這位将軍指揮了包括這4艘在内的6艘航母在12月7日襲擊了珍珠港;此後南雲的特混部隊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連戰皆捷。
在中途島海域,南雲和他的航空母艦艦長、航空兵們打得機智勇敢,美國轟炸機對日艦的一次次攻擊都未能奏效。
可是突然間,美方指揮官的高明決定、俯沖轟炸機的準确轟炸,再加上一點點運氣,同時發揮了作用。
戰鬥結束時,日方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1艘重巡洋艦以及300多架飛機。
不過此次戰役也可能會有另一種結局。
美方雖然取勝,但也損失了&ldquo約克城号&rdquo航空母艦和&ldquo漢曼号&rdquo驅逐艦。
中途島之戰使人們對一種普遍存在的觀點&mdash&mdash如果日本人對珍珠港的突然襲擊沒有得手,他們必敗無疑&mdash&mdash産生了嚴肅的質疑。
當時,美太平洋艦隊已經知道日軍正在逼近,知道日軍将于何時發起攻擊(幾乎準确到分),也知道日軍的進攻方向和投入的兵力;而且,美國艦隊在公海上可以随意機動,并擁有突然發起攻擊的優勢,而美國卻勝得如此勉強。
因此,我們認為,把本書定名為《中途島奇迹》并非嘩衆取寵,而是尊重事實。
美方陸基轟炸機攻擊無效,艦載轟炸機的攻擊同樣無效,隻有最後一分鐘彙合的俯沖轟炸機的攻擊取得了成功。
鑒于美方指揮官、軍艦、艦員在珍珠港事件後經過6個月的實戰鍛煉這一事實,人們不禁會産生這樣的懷疑:如果12月7日美太平洋艦隊出動迎戰南雲特混部隊,結果即便不會更糟糕,但也不會好。
海軍上将尼米茲就持這種看法。
他坦率地承認,當時海軍上将赫斯本德·E.金梅爾的艦隊不是在海上而是在泊位,實在是&ldquo上帝大發了慈悲&rdquo。
中途島之戰與珍珠港被襲在某些方面情況恰好相反。
這一次,日本人思想上過于自信,計劃上粗枝大葉,訓練上馬馬虎虎,對對手輕視、貶低;而美國人則冷靜機智,情報準确。
戰役結束後,美國上下興高采烈,感到珍珠港之仇至少是報了一部分。
然而,這次戰役的實際意義遠非如此。
人們普遍認為,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争的轉折點。
雖說此後還得苦戰3年多,但是美國人畢竟已經奪取了主動權。
此戰開始前,日本人打的一直是旨在征服的侵略戰争,不斷擴大其&ldquo大東亞共榮圈”而此戰之後,日本的問題就成了如何保住已有的成果,在還沒有被趕回進攻的出發點、甚至更遠之前,如何守住日漸縮小的勢力範圍。
中途島之戰向世人提供了許多機會,誘使他們去細談這段迷人的&ldquo如果&mdash&mdash那麼&mdash&mdash但是&rdquo的曆史,特别是有關美國方面的。
假如尼米茲沒有堅持自己的判斷&mdash&mdash日軍的主要目标是中途島,同時進攻阿留申群島隻是牽制行動,戰局将會如何發展?尼米茲頂住巨大的壓力,不相信夏威夷島作戰情報局向他提供的情報的真實性。
尼米茲手下的一些參謀人員也感到難以置信:令人敬畏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将竟然會集結如此龐大的艦隊來攻打中途島,更不用說基斯卡島和阿圖島了。
因為這樣做無異于用大魚叉去叉小魚。
夏威夷司令部的指揮官很有把握地斷言,這一次山本将以重兵進攻瓦胡島。
陸軍部的部分高級将領認為日本人将向西海岸進逼,轟炸加利福尼亞南部的飛機制造廠。
尼米茲并不固執。
他彬彬有禮地傾聽了各方的意見。
但是他一旦下了決心,就立即全力以赴。
他為美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任何大規模戰役都是錯綜複雜的,中途島戰役也不例外。
許多情況在同一時間發生,甚至連參戰者都看不到整個戰局的進展情況,或許參戰者更不可能看到。
現在,雖然關于某些決定是否明智的問題可以永遠争論下去,但真正有争議的問題已所剩無幾,而且某些戰術行動在激戰
但是美國的國力、疆域、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決定了它在最近100年中很少有幸處于那種地位。
然而中途島海戰就是一次美國人處于劣勢而取勝的戰鬥。
日本人在珍珠港得手還不到半年,就派出由88艘有作戰經驗的水面艦艇組成的龐大艦隊去完成攻取中途島及誘殲已遭削弱的美太平洋艦隊這兩項使命。
日本拟以此拉開第二階段作戰的戰幕,力争拿下夏威夷,孤立澳大利亞。
然而,戰局并沒有按照日本人預定的模式發展。
先進的密碼破譯技術與無線電偵聽及時發出警告,使數量上大大劣于日方、但配有精兵良将的美國海軍部隊(僅有28艘水面艦艇)1得以迅速駛過中途島,在日軍的側翼埋伏。
結局如何,戰前并無定論。
日方先頭部隊中有南雲忠一海軍中将率領的久經沙場的航空母艦&ldquo赤城号&rdquo、&ldquo加賀号&rdquo、&ldquo飛龍号&rdquo和&ldquo蒼龍号&rdquo。
就是這位将軍指揮了包括這4艘在内的6艘航母在12月7日襲擊了珍珠港;此後南雲的特混部隊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連戰皆捷。
在中途島海域,南雲和他的航空母艦艦長、航空兵們打得機智勇敢,美國轟炸機對日艦的一次次攻擊都未能奏效。
可是突然間,美方指揮官的高明決定、俯沖轟炸機的準确轟炸,再加上一點點運氣,同時發揮了作用。
戰鬥結束時,日方損失了4艘航空母艦、1艘重巡洋艦以及300多架飛機。
不過此次戰役也可能會有另一種結局。
美方雖然取勝,但也損失了&ldquo約克城号&rdquo航空母艦和&ldquo漢曼号&rdquo驅逐艦。
中途島之戰使人們對一種普遍存在的觀點&mdash&mdash如果日本人對珍珠港的突然襲擊沒有得手,他們必敗無疑&mdash&mdash産生了嚴肅的質疑。
當時,美太平洋艦隊已經知道日軍正在逼近,知道日軍将于何時發起攻擊(幾乎準确到分),也知道日軍的進攻方向和投入的兵力;而且,美國艦隊在公海上可以随意機動,并擁有突然發起攻擊的優勢,而美國卻勝得如此勉強。
因此,我們認為,把本書定名為《中途島奇迹》并非嘩衆取寵,而是尊重事實。
美方陸基轟炸機攻擊無效,艦載轟炸機的攻擊同樣無效,隻有最後一分鐘彙合的俯沖轟炸機的攻擊取得了成功。
鑒于美方指揮官、軍艦、艦員在珍珠港事件後經過6個月的實戰鍛煉這一事實,人們不禁會産生這樣的懷疑:如果12月7日美太平洋艦隊出動迎戰南雲特混部隊,結果即便不會更糟糕,但也不會好。
海軍上将尼米茲就持這種看法。
他坦率地承認,當時海軍上将赫斯本德·E.金梅爾的艦隊不是在海上而是在泊位,實在是&ldquo上帝大發了慈悲&rdquo。
中途島之戰與珍珠港被襲在某些方面情況恰好相反。
這一次,日本人思想上過于自信,計劃上粗枝大葉,訓練上馬馬虎虎,對對手輕視、貶低;而美國人則冷靜機智,情報準确。
戰役結束後,美國上下興高采烈,感到珍珠港之仇至少是報了一部分。
然而,這次戰役的實際意義遠非如此。
人們普遍認為,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争的轉折點。
雖說此後還得苦戰3年多,但是美國人畢竟已經奪取了主動權。
此戰開始前,日本人打的一直是旨在征服的侵略戰争,不斷擴大其&ldquo大東亞共榮圈”而此戰之後,日本的問題就成了如何保住已有的成果,在還沒有被趕回進攻的出發點、甚至更遠之前,如何守住日漸縮小的勢力範圍。
中途島之戰向世人提供了許多機會,誘使他們去細談這段迷人的&ldquo如果&mdash&mdash那麼&mdash&mdash但是&rdquo的曆史,特别是有關美國方面的。
假如尼米茲沒有堅持自己的判斷&mdash&mdash日軍的主要目标是中途島,同時進攻阿留申群島隻是牽制行動,戰局将會如何發展?尼米茲頂住巨大的壓力,不相信夏威夷島作戰情報局向他提供的情報的真實性。
尼米茲手下的一些參謀人員也感到難以置信:令人敬畏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将竟然會集結如此龐大的艦隊來攻打中途島,更不用說基斯卡島和阿圖島了。
因為這樣做無異于用大魚叉去叉小魚。
夏威夷司令部的指揮官很有把握地斷言,這一次山本将以重兵進攻瓦胡島。
陸軍部的部分高級将領認為日本人将向西海岸進逼,轟炸加利福尼亞南部的飛機制造廠。
尼米茲并不固執。
他彬彬有禮地傾聽了各方的意見。
但是他一旦下了決心,就立即全力以赴。
他為美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任何大規模戰役都是錯綜複雜的,中途島戰役也不例外。
許多情況在同一時間發生,甚至連參戰者都看不到整個戰局的進展情況,或許參戰者更不可能看到。
現在,雖然關于某些決定是否明智的問題可以永遠争論下去,但真正有争議的問題已所剩無幾,而且某些戰術行動在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