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關燈
小
中
大
馬裡蘭大學曆史學教授戈登·W.普蘭奇1980年謝世時留下了若幹手稿,有的幾近完稿,有的尚未成型。
其中第一本是對日軍襲擊珍珠港事件作了大量調查研究後經過濃縮寫成的,書名為:《黎明,我們還在酣睡&mdash&mdash珍珠港事件内幕》,已于1981年11月出版。
現在這一本是《黎明,我們還在酣睡》的續篇。
看過那本書的讀者将會在本書中遇到許多熟悉的人物。
确實,對珍珠港事件長達37年的研究使普蘭奇對中途島海戰有了相當透徹的認識,甚至在《讀者文摘》就珍珠港事件向他約稿之前(該稿壓縮後已于1972年11月發表)就已是這樣。
特别是,在作者就珍珠港事件作過采訪的日本朋友中,有不少人參加過或研究過中途島戰役。
由于日方關于中途島戰役的大量作戰計劃、作戰命令、工作文件、來往函電及其他文件已經随南雲的4艘航空母艦一起沉入中途島海域,不可複得,因而有關中途島戰役的日方文件奇缺。
這樣,普蘭奇與日本朋友的會見就顯得尤為珍貴。
美國方面,包括切斯特·W.尼米茲海軍上将在内的許多參戰人員都給予了普蘭奇極好的配合。
當年美方參戰部隊都遞交了詳細的報告,所以美方作戰記錄查找十分方便。
然而,考慮到這些材料是在當時或事後不久寫成的,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廂情願的色彩,尤其是對空戰的記述,視野太窄,因此,我們必須以審慎的眼光和虛心的态度分析處理它們。
如果對材料中聲稱的戰果全都信以為真,那麼美國人在中途島海戰中就炸沉了日本除皇宮外的所有東西。
出于同樣的原因,日方報紙也大肆吹噓,說日本人在中途島海戰中大獲全勝。
普蘭奇教授和我們兩人都力求公正地評判這次戰役,考慮到現有的材料,我們盡可能使美日雙方在書中所占的篇幅大體相當。
任何曆史著作都必然是集體努力的結晶,本書也不例外。
由于篇幅所限,我們無法在此對為本書作出貢獻的所有朋友一一緻謝。
但是,我們要特别衷心感謝其中的兩位。
一位是普蘭奇教授在馬裡蘭大學的學生、前美海軍陸戰隊軍官:羅伯特·E.巴德先生。
巴德在教授的指導下撰寫了題為&ldquo中途島戰役指揮問題研究&rdquo的博士論文。
他非常慷慨地将論文及其依據的背景材料&mdash&mdash包括他與該戰役中的幾位美日幸存者的談話記錄&mdash&mdash全部提供給了教授。
對本書的編纂來說,這些資料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另一位我們要感謝的是昔日曾在日本帝國海軍中擔任軍官的千早正隆。
他是普蘭奇教授的摯友,多年來一直是教授在日本的代表。
教授無法親自在日本調查期間,千早以教授的名義采訪了許多人,搜集到了許多在美國無法得到的有價值的原始材料。
從普蘭奇的努力來看,他是想等&ldquo所有的稻捆都悉數登場後再開始脫粒&rdquo,他可能認為中途島一書的手稿還沒有到可以出版的程度。
但我們不這樣看。
我們作為本書的合著者,一直在勤奮地工作,力争使本書達到老師的要求。
這是一個好戰例,一個所有美國人都可以感到自豪的戰
其中第一本是對日軍襲擊珍珠港事件作了大量調查研究後經過濃縮寫成的,書名為:《黎明,我們還在酣睡&mdash&mdash珍珠港事件内幕》,已于1981年11月出版。
現在這一本是《黎明,我們還在酣睡》的續篇。
看過那本書的讀者将會在本書中遇到許多熟悉的人物。
确實,對珍珠港事件長達37年的研究使普蘭奇對中途島海戰有了相當透徹的認識,甚至在《讀者文摘》就珍珠港事件向他約稿之前(該稿壓縮後已于1972年11月發表)就已是這樣。
特别是,在作者就珍珠港事件作過采訪的日本朋友中,有不少人參加過或研究過中途島戰役。
由于日方關于中途島戰役的大量作戰計劃、作戰命令、工作文件、來往函電及其他文件已經随南雲的4艘航空母艦一起沉入中途島海域,不可複得,因而有關中途島戰役的日方文件奇缺。
這樣,普蘭奇與日本朋友的會見就顯得尤為珍貴。
美國方面,包括切斯特·W.尼米茲海軍上将在内的許多參戰人員都給予了普蘭奇極好的配合。
當年美方參戰部隊都遞交了詳細的報告,所以美方作戰記錄查找十分方便。
然而,考慮到這些材料是在當時或事後不久寫成的,帶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廂情願的色彩,尤其是對空戰的記述,視野太窄,因此,我們必須以審慎的眼光和虛心的态度分析處理它們。
如果對材料中聲稱的戰果全都信以為真,那麼美國人在中途島海戰中就炸沉了日本除皇宮外的所有東西。
出于同樣的原因,日方報紙也大肆吹噓,說日本人在中途島海戰中大獲全勝。
普蘭奇教授和我們兩人都力求公正地評判這次戰役,考慮到現有的材料,我們盡可能使美日雙方在書中所占的篇幅大體相當。
任何曆史著作都必然是集體努力的結晶,本書也不例外。
由于篇幅所限,我們無法在此對為本書作出貢獻的所有朋友一一緻謝。
但是,我們要特别衷心感謝其中的兩位。
一位是普蘭奇教授在馬裡蘭大學的學生、前美海軍陸戰隊軍官:羅伯特·E.巴德先生。
巴德在教授的指導下撰寫了題為&ldquo中途島戰役指揮問題研究&rdquo的博士論文。
他非常慷慨地将論文及其依據的背景材料&mdash&mdash包括他與該戰役中的幾位美日幸存者的談話記錄&mdash&mdash全部提供給了教授。
對本書的編纂來說,這些資料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另一位我們要感謝的是昔日曾在日本帝國海軍中擔任軍官的千早正隆。
他是普蘭奇教授的摯友,多年來一直是教授在日本的代表。
教授無法親自在日本調查期間,千早以教授的名義采訪了許多人,搜集到了許多在美國無法得到的有價值的原始材料。
從普蘭奇的努力來看,他是想等&ldquo所有的稻捆都悉數登場後再開始脫粒&rdquo,他可能認為中途島一書的手稿還沒有到可以出版的程度。
但我們不這樣看。
我們作為本書的合著者,一直在勤奮地工作,力争使本書達到老師的要求。
這是一個好戰例,一個所有美國人都可以感到自豪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