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禅之概觀
關燈
小
中
大
&rdquo谂曰:&ldquo甚麼處住得。
&rdquo雲居曰:&ldquo山前有個古寺基。
&rdquo谂曰:&ldquo和尚自住取。
&rdquo後到師處。
師曰:&ldquo老老大大,何不住去。
&rdquo谂曰:&ldquo什麼處住得。
&rdquo師曰:&ldquo老老大大,住處也不知。
&rdquo谂曰:&ldquo三十年弄馬騎,今日卻被驢撲。
&rdquo[35] 例三:蘇州西山和尚 僧問:&ldquo三乘十二分教則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rdquo師舉拂子示之。
其僧不禮拜去參雪峰。
雪峰問:&ldquo什麼處來?&rdquo僧雲:&ldquo浙中來。
&rdquo雪峰曰:&ldquo今夏在什麼處?&rdquo曰:&ldquo蘇州西禅。
&rdquo雪峰曰:&ldquo和尚安否?&rdquo曰:&ldquo來時萬福。
&rdquo雪峰曰:&ldquo何不且從容。
&rdquo曰:&ldquo佛法不明。
&rdquo雪峰曰:&ldquo有什麼事?&rdquo僧舉前話。
雪峰曰:&ldquo汝作麼不肯?&rdquo僧曰:&ldquo是境。
&rdquo(所謂&ldquo境&rdquo,即&ldquo區域&rdquo或&ldquo範圍&rdquo之意,源于梵文,禅家多指欠缺主體性之人。
&ldquo境&rdquo與&ldquo外界&rdquo相對&mdash&mdash作者注) 雪峰曰:&ldquo汝見蘇州城裡人家男女否?&rdquo曰:&ldquo見。
&rdquo雪峰曰:&ldquo汝見路上林木否?&rdquo曰:&ldquo見。
&rdquo雪峰曰:&ldquo凡睹人家男女大地林沼總是境,汝還肯否?&rdquo曰:&ldquo肯。
&rdquo雪峰曰:&ldquo隻如拈起拂子汝作麼生不肯。
&rdquo僧乃禮拜曰:&ldquo學人取次發言,乞師慈悲。
&rdquo雪峰曰:&ldquo盡乾坤是個眼,汝向什麼處蹲坐?&rdquo僧無語。
[36] 例四:趙州觀音院從谂禅師(其一) (趙州)問南泉(748~834):&ldquo如何是道?&rdquo南泉曰:&ldquo平常心是道。
&rdquo師曰:&ldquo還可趣向否?&rdquo南泉曰:&ldquo拟向即乖。
&rdquo師曰:&ldquo不拟時如何知是道?&rdquo南泉曰:&ldquo道不屬知不知。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rdquo[37] 例五:趙州觀音院從谂禅師(其二) (趙州)問南泉:&ldquo知有底人向什麼處休歇?&rdquo南泉雲:&ldquo山下做牛去。
&rdquo師雲:&ldquo謝指示。
&rdquo南泉雲:&ldquo昨夜三更月到窗。
&rdquo[38] 例六:衢州子湖岩利蹤禅師 師中夜于僧堂前叫:&ldquo有賊!&rdquo衆皆驚走。
師到僧堂後架把住一僧叫雲:&ldquo維那,捉得也!捉得也!&rdquo僧曰:&ldquo不是某甲。
&rdquo師曰:&ldquo是即是,隻是汝不肯承當。
&rdquo[39] 例七:雲際師祖禅師,初參南泉普院和尚 問:&ldquo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
如何是藏?&rdquo 泉曰:&ldquo與汝往來者是。
&rdquo 師曰:&ldquo不往來者如何?&rdquo 泉曰:&ldquo亦是。
&rdquo 曰:&ldquo如何是珠?&rdquo 泉召:&ldquo師祖。
&rdquo師應諾。
泉曰:&ldquo去!汝不會我語。
&rdquo 師從此信入。
[40] 例八:天台山雲居智出禅師 僧繼宗問:&ldquo見性成佛,其義雲何?&rdquo師曰:&ldquo清淨之性,本來湛然。
無有動搖。
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舍,體自翛然。
如是明見,乃名見性。
性即佛,佛即性。
故曰見性成佛。
&rdquo曰:&ldquo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rdquo師曰:&ldquo見無所見。
&rdquo曰:&ldquo既無所見,何更有見?&rdquo師曰:&ldquo見處亦無。
&rdquo曰:&ldquo如是見時,是誰之見?&rdquo師曰:&ldquo無有能見者。
&rdquo曰:&ldquo究竟其理如何?&rdquo師曰:&ldquo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
随見生解,便堕生死。
明見之人即不然。
終日見,未嘗見。
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
&rdquo曰:&ldquo此性遍一切處否?&rdquo師曰:&ldquo無處不遍。
&rdquo曰:&ldquo凡夫具否?&rdquo師曰:&ldquo上言無處不遍。
豈凡夫而不具乎?&rdquo曰:&ldquo因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萦此苦?何曾得遍?&rdquo師曰:&ldquo凡夫于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堕生死。
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
&rdquo曰:&ldquo若如是說,即有能了不了人。
&rdquo師曰:&ldquo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rdquo曰:&ldquo至理如何?&rdquo師曰:&ldquo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
凡之與聖,二俱是名。
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
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
&rdquo 又曰:&ldquo此是極究竟處。
若雲&lsquo我能了、彼不能了&rsquo即是大病。
見有淨穢、凡聖。
亦是大病。
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
見有清淨性可栖止,亦大病。
作不栖止解,亦大病。
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具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
&rdquo繼宗踴躍,禮謝而退。
[41] 例九:雪峰高足福州玄沙師備禅師(835~908) 師一日拈起蘿蔔問僧:&ldquo者個蘿蔔你作麼生?&rdquo 前後可百餘人下語,悉并不契。
後有元昌對雲:&ldquo某吃,和尚。
&rdquo 師雲:&ldquo吃什麼?&rdquo 昌雲:&ldquo吃蘿蔔。
&rdquo 師雲:&ldquo知得,知得。
&rdquo 師又雲:&ldquo我比來問你諸人是個吃底物,是你不會了。
隻管覓對話,有什麼了期?我今直向你道,承言須會宗。
吃是吃底,用是用底,莫與麼黑白不分。
我時時向你道,直須辨缁素,莫與麼侗,無有是處。
我一日十二時中未曾不将為事,猶尚如此。
莫道下一轉語得了,也是尋常。
若與麼,一任諸人高飛遠揚,不用在者裡打蹬。
&rdquo 有僧卻将蘿蔔出,回山。
問:&ldquo和尚作麼生?&rdquo 師雲:&ldquo隻要你吃。
&rdquo 僧雲:&ldquo如何是吃底蘿蔔?&rdquo 師雲:&ldquo你飽我飽。
&rdquo[42] 例十:玄沙上堂示衆雲: &ldquo諸仁者,一法不成一法,異法不成異法,還會麼?若不會,也是不會。
若會,也是不會。
諸仁者,有什麼省發處?若省發,也隻如然。
若不省發,也隻如然。
上座,是何道理?便得與麼難會,見聞覺知恒然。
諸仁者,如此語話,是何言句?明明地,諸人須是一如始得。
&rdquo 有僧問:&ldquo如何是一法?&rdquo 師雲:&ldquo異法。
&rdquo 僧雲:&ldquo如何是異法?&rdquo 師雲:&ldquo一法。
&rdquo 問:&ldquo如何是佛心?&rdquo 師雲:&ldquo衆生心。
&rdquo 僧雲:&ldquo如何是衆生心?&rdquo 師雲:&ldquo佛心。
&rdquo 僧問:&ldquo如何是學人自己?&rdquo 師雲:&ldquo用自己作什麼?&rdquo 僧問:&ldquo道人相見時如何?&rdquo 師雲:&ldquo我又何曾識汝。
&rdquo 僧問:&ldquo如何是玄沙正主?&rdquo 師雲:&ldquo你是主。
我是客。
&rdquo 僧雲:&ldquo為什麼如此?&rdquo 師雲:&ldquo你問什麼?&rdquo[43] 注解: [1] 見《五燈會元》卷四《睦州陳尊宿禅師》。
[2] 見《五燈會元》卷五《清平令遵禅師》。
[3] 見《五燈會元》卷五《石頭希遷禅師》。
[4] 見《五燈會元》卷五《大颠寶通禅師》。
[5] 見《五燈會元》卷五《清平令遵禅師》。
[6] 見《五燈會元》卷五《椑樹慧省禅師》。
[7] 見《五燈會元》卷四《烏石靈觀禅師》。
[8] 見《五燈會元》卷九《霍山景通禅師》。
[9] 見《五燈會元》卷五《招提慧朗禅師》。
[10] 見《五燈會元》卷五《丹霞義安禅師》。
[11] 見《五燈會元》卷五《石頭希遷禅師》。
[12] 見《碧岩錄》卷八。
[13] 見《碧岩錄》卷八。
[14] 見《指月錄》《白話二》善慧大士偈句。
[15] 見《五燈會元》卷三《水潦和尚》。
[16] 見《五燈會元》卷七《德山宣鑒禅師》。
[17] 見《五燈會元》卷七《德山宣鑒禅師》。
[18] 見《五燈會元》卷四《漢南高亭禅師》。
[19] 見《五燈會元》卷四《長沙景岑禅師》。
[20] 見《臨濟錄》。
[21] 見《約翰福音》第六章五十三。
[22]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23]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24] 同上。
[25] 見《五燈會元》卷四《長沙景岑禅師》。
[26] 見《五燈會元》卷五《藥山惟俨禅師》。
[27] 見《五燈會元》卷三《龐蘊居士》。
[28] 見《五燈會元》卷九《西塔光穆禅師》。
[29] 見《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谂禅師》。
[30] 見《禅林類聚》卷第六。
[31] 見《五燈會元》卷四《烏石靈觀禅師》。
[32] 見《五燈會元》卷五《道吾宗智禅師》。
[33] 同上。
[34]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35] 同上。
[36]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37] 同上。
[38]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39] 同上。
[40] 見《五燈會元》卷四《雲際師祖禅師》。
[41]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42] 見《玄沙師備禅師廣錄》。
[43] 見《玄沙師備禅師廣錄》。
&rdquo雲居曰:&ldquo山前有個古寺基。
&rdquo谂曰:&ldquo和尚自住取。
&rdquo後到師處。
師曰:&ldquo老老大大,何不住去。
&rdquo谂曰:&ldquo什麼處住得。
&rdquo師曰:&ldquo老老大大,住處也不知。
&rdquo谂曰:&ldquo三十年弄馬騎,今日卻被驢撲。
&rdquo[35] 例三:蘇州西山和尚 僧問:&ldquo三乘十二分教則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rdquo師舉拂子示之。
其僧不禮拜去參雪峰。
雪峰問:&ldquo什麼處來?&rdquo僧雲:&ldquo浙中來。
&rdquo雪峰曰:&ldquo今夏在什麼處?&rdquo曰:&ldquo蘇州西禅。
&rdquo雪峰曰:&ldquo和尚安否?&rdquo曰:&ldquo來時萬福。
&rdquo雪峰曰:&ldquo何不且從容。
&rdquo曰:&ldquo佛法不明。
&rdquo雪峰曰:&ldquo有什麼事?&rdquo僧舉前話。
雪峰曰:&ldquo汝作麼不肯?&rdquo僧曰:&ldquo是境。
&rdquo(所謂&ldquo境&rdquo,即&ldquo區域&rdquo或&ldquo範圍&rdquo之意,源于梵文,禅家多指欠缺主體性之人。
&ldquo境&rdquo與&ldquo外界&rdquo相對&mdash&mdash作者注) 雪峰曰:&ldquo汝見蘇州城裡人家男女否?&rdquo曰:&ldquo見。
&rdquo雪峰曰:&ldquo汝見路上林木否?&rdquo曰:&ldquo見。
&rdquo雪峰曰:&ldquo凡睹人家男女大地林沼總是境,汝還肯否?&rdquo曰:&ldquo肯。
&rdquo雪峰曰:&ldquo隻如拈起拂子汝作麼生不肯。
&rdquo僧乃禮拜曰:&ldquo學人取次發言,乞師慈悲。
&rdquo雪峰曰:&ldquo盡乾坤是個眼,汝向什麼處蹲坐?&rdquo僧無語。
[36] 例四:趙州觀音院從谂禅師(其一) (趙州)問南泉(748~834):&ldquo如何是道?&rdquo南泉曰:&ldquo平常心是道。
&rdquo師曰:&ldquo還可趣向否?&rdquo南泉曰:&ldquo拟向即乖。
&rdquo師曰:&ldquo不拟時如何知是道?&rdquo南泉曰:&ldquo道不屬知不知。
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rdquo[37] 例五:趙州觀音院從谂禅師(其二) (趙州)問南泉:&ldquo知有底人向什麼處休歇?&rdquo南泉雲:&ldquo山下做牛去。
&rdquo師雲:&ldquo謝指示。
&rdquo南泉雲:&ldquo昨夜三更月到窗。
&rdquo[38] 例六:衢州子湖岩利蹤禅師 師中夜于僧堂前叫:&ldquo有賊!&rdquo衆皆驚走。
師到僧堂後架把住一僧叫雲:&ldquo維那,捉得也!捉得也!&rdquo僧曰:&ldquo不是某甲。
&rdquo師曰:&ldquo是即是,隻是汝不肯承當。
&rdquo[39] 例七:雲際師祖禅師,初參南泉普院和尚 問:&ldquo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
如何是藏?&rdquo 泉曰:&ldquo與汝往來者是。
&rdquo 師曰:&ldquo不往來者如何?&rdquo 泉曰:&ldquo亦是。
&rdquo 曰:&ldquo如何是珠?&rdquo 泉召:&ldquo師祖。
&rdquo師應諾。
泉曰:&ldquo去!汝不會我語。
&rdquo 師從此信入。
[40] 例八:天台山雲居智出禅師 僧繼宗問:&ldquo見性成佛,其義雲何?&rdquo師曰:&ldquo清淨之性,本來湛然。
無有動搖。
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舍,體自翛然。
如是明見,乃名見性。
性即佛,佛即性。
故曰見性成佛。
&rdquo曰:&ldquo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rdquo師曰:&ldquo見無所見。
&rdquo曰:&ldquo既無所見,何更有見?&rdquo師曰:&ldquo見處亦無。
&rdquo曰:&ldquo如是見時,是誰之見?&rdquo師曰:&ldquo無有能見者。
&rdquo曰:&ldquo究竟其理如何?&rdquo師曰:&ldquo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
随見生解,便堕生死。
明見之人即不然。
終日見,未嘗見。
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
&rdquo曰:&ldquo此性遍一切處否?&rdquo師曰:&ldquo無處不遍。
&rdquo曰:&ldquo凡夫具否?&rdquo師曰:&ldquo上言無處不遍。
豈凡夫而不具乎?&rdquo曰:&ldquo因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萦此苦?何曾得遍?&rdquo師曰:&ldquo凡夫于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堕生死。
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
&rdquo曰:&ldquo若如是說,即有能了不了人。
&rdquo師曰:&ldquo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rdquo曰:&ldquo至理如何?&rdquo師曰:&ldquo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
凡之與聖,二俱是名。
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
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
&rdquo 又曰:&ldquo此是極究竟處。
若雲&lsquo我能了、彼不能了&rsquo即是大病。
見有淨穢、凡聖。
亦是大病。
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
見有清淨性可栖止,亦大病。
作不栖止解,亦大病。
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具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
&rdquo繼宗踴躍,禮謝而退。
[41] 例九:雪峰高足福州玄沙師備禅師(835~908) 師一日拈起蘿蔔問僧:&ldquo者個蘿蔔你作麼生?&rdquo 前後可百餘人下語,悉并不契。
後有元昌對雲:&ldquo某吃,和尚。
&rdquo 師雲:&ldquo吃什麼?&rdquo 昌雲:&ldquo吃蘿蔔。
&rdquo 師雲:&ldquo知得,知得。
&rdquo 師又雲:&ldquo我比來問你諸人是個吃底物,是你不會了。
隻管覓對話,有什麼了期?我今直向你道,承言須會宗。
吃是吃底,用是用底,莫與麼黑白不分。
我時時向你道,直須辨缁素,莫與麼侗,無有是處。
我一日十二時中未曾不将為事,猶尚如此。
莫道下一轉語得了,也是尋常。
若與麼,一任諸人高飛遠揚,不用在者裡打蹬。
&rdquo 有僧卻将蘿蔔出,回山。
問:&ldquo和尚作麼生?&rdquo 師雲:&ldquo隻要你吃。
&rdquo 僧雲:&ldquo如何是吃底蘿蔔?&rdquo 師雲:&ldquo你飽我飽。
&rdquo[42] 例十:玄沙上堂示衆雲: &ldquo諸仁者,一法不成一法,異法不成異法,還會麼?若不會,也是不會。
若會,也是不會。
諸仁者,有什麼省發處?若省發,也隻如然。
若不省發,也隻如然。
上座,是何道理?便得與麼難會,見聞覺知恒然。
諸仁者,如此語話,是何言句?明明地,諸人須是一如始得。
&rdquo 有僧問:&ldquo如何是一法?&rdquo 師雲:&ldquo異法。
&rdquo 僧雲:&ldquo如何是異法?&rdquo 師雲:&ldquo一法。
&rdquo 問:&ldquo如何是佛心?&rdquo 師雲:&ldquo衆生心。
&rdquo 僧雲:&ldquo如何是衆生心?&rdquo 師雲:&ldquo佛心。
&rdquo 僧問:&ldquo如何是學人自己?&rdquo 師雲:&ldquo用自己作什麼?&rdquo 僧問:&ldquo道人相見時如何?&rdquo 師雲:&ldquo我又何曾識汝。
&rdquo 僧問:&ldquo如何是玄沙正主?&rdquo 師雲:&ldquo你是主。
我是客。
&rdquo 僧雲:&ldquo為什麼如此?&rdquo 師雲:&ldquo你問什麼?&rdquo[43] 注解: [1] 見《五燈會元》卷四《睦州陳尊宿禅師》。
[2] 見《五燈會元》卷五《清平令遵禅師》。
[3] 見《五燈會元》卷五《石頭希遷禅師》。
[4] 見《五燈會元》卷五《大颠寶通禅師》。
[5] 見《五燈會元》卷五《清平令遵禅師》。
[6] 見《五燈會元》卷五《椑樹慧省禅師》。
[7] 見《五燈會元》卷四《烏石靈觀禅師》。
[8] 見《五燈會元》卷九《霍山景通禅師》。
[9] 見《五燈會元》卷五《招提慧朗禅師》。
[10] 見《五燈會元》卷五《丹霞義安禅師》。
[11] 見《五燈會元》卷五《石頭希遷禅師》。
[12] 見《碧岩錄》卷八。
[13] 見《碧岩錄》卷八。
[14] 見《指月錄》《白話二》善慧大士偈句。
[15] 見《五燈會元》卷三《水潦和尚》。
[16] 見《五燈會元》卷七《德山宣鑒禅師》。
[17] 見《五燈會元》卷七《德山宣鑒禅師》。
[18] 見《五燈會元》卷四《漢南高亭禅師》。
[19] 見《五燈會元》卷四《長沙景岑禅師》。
[20] 見《臨濟錄》。
[21] 見《約翰福音》第六章五十三。
[22]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23]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24] 同上。
[25] 見《五燈會元》卷四《長沙景岑禅師》。
[26] 見《五燈會元》卷五《藥山惟俨禅師》。
[27] 見《五燈會元》卷三《龐蘊居士》。
[28] 見《五燈會元》卷九《西塔光穆禅師》。
[29] 見《五燈會元》卷四《趙州從谂禅師》。
[30] 見《禅林類聚》卷第六。
[31] 見《五燈會元》卷四《烏石靈觀禅師》。
[32] 見《五燈會元》卷五《道吾宗智禅師》。
[33] 同上。
[34]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35] 同上。
[36]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37] 同上。
[38]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39] 同上。
[40] 見《五燈會元》卷四《雲際師祖禅師》。
[41] 見《景德傳燈錄》卷十。
[42] 見《玄沙師備禅師廣錄》。
[43] 見《玄沙師備禅師廣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