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一一七 郁斯貝克寄磊疊
關燈
小
中
大
禁止離婚并不是基督教各國人口減少的惟一原因。在他們之間有大量的&ldquo宦官&rdquo,也是個不小的原因。
我說的是男女教士和修道士,兩者都獻身于永遠的禁欲生活,這在基督徒之間是最高意義的德行。關于這點,我不了解他們,我不知道毫無效果的事物為什麼是德行。
我覺得他們的神學博士顯然自相矛盾:他們說婚姻是神聖的,而與此相對立的獨身更其神聖,且不說按照教條和教則,好的事情必定是絕對的好。
故意實行獨身生活的人為數奇多。往昔父親們将子女從搖籃時代起就斷送于獨身生活;今天,子女們自己從十四歲起,獻身此道。其結果幾乎一樣。
這禁欲的職業摧殘了許多人,即使瘟疫與最慘烈的戰争,也從來不至于如此。在修道院中,人們可以看見一個永恒的家庭,這家庭不生育一個人,而它自身的存在則依靠天下衆庶。這些庵院永遠張大着嘴,和無底洞一般,吞沒未來的種族。
這政策和羅馬人的政策大不相同。羅馬人訂立刑法,處分不遵守婚姻法而想享受自由的人,而那種自由十分違反公共利益。
我現在對你談的隻是天主教各國。在新教中,任何人都有權利生男育女,這宗教不容許有任何出家的神甫與修道士。新教建立的時候,将一切回返到基督教的初期狀态,如果各創教者不曾不斷地被控為過火,毫無疑問,他們使婚姻的實踐普遍化了以後,必已進一步放松了婚姻的枷鎖,并且完全解除了伊斯蘭教徒與基督徒之間在這點上的隔閡。
可是,無論如何,和天主教相較之下,新教給予新教徒一個極大的優點,這是肯定的。
我敢說:按照歐洲目前的情況,天主教不可能在此繼續存在五百年。
在西班牙勢力衰落以前,天主教徒比新教徒強得多。後者已經漸漸達到某種程度的穩定。新教徒将日趨富有、強大,而天主教徒将日益貧弱。
新教各國,應當而且實際上也是比天主教各國人口更多。由此可見:第一,在新教各國,賦稅收入更為可觀,因稅收是按納稅人數的比例而增加的;其次,田地耕種得更好;最後,商業更為繁榮,因為想發财緻富的人更多,需要增加了,滿足需要的辦法也增加了。當人數僅僅足夠耕田種地時,商業勢必日趨凋敝;人數僅足維持貿易時,耕田種地又不得不耽誤。這就是說,如人不夠,兩者難免同時失敗,因為決難偏重一方面,而不使另一方面遭受損失。
至于天主教各國,不但田地荒蕪,而且實業也是有害的。這實業僅在于學習某種死語言中的五六個詞。[1]凡人一擁有此種本錢,不必再愁不走紅運。他在修道院中找到安逸的生活,如果在俗世,這樣的生活勢必要他付出血汗和辛苦作為代價。
事情尚不僅這樣。修道士手中幾乎掌握了全國的财富。這是一幫吝啬的人,他們永遠往裡拿,決不向外掏。為了增購資産[2],他們不斷累積收入。這許多财富落在他們手中,可謂陷于癱瘓,再沒有交流,也沒有貿易;更沒有百藝,也沒有制造。
沒有一個新教國君所征的稅收,不比教皇[3]取之于民的賦款多。然而教皇之民貧窮,新教徒卻生活在繁榮之中。在新教徒之間,商業使一切生氣勃勃;在天主教徒之間,修道制度到處散播死亡。
一七一八年,舍爾邦月二十六日,于巴黎。
***
[1]此地所謂&ldquo實業&rdquo是廣義的,即指修道生活與修道院産業之經營。五六個詞,指修道士日常說的拉丁文咒語。
[2]主要指不動産。
[3]指天主教羅馬教皇。
我說的是男女教士和修道士,兩者都獻身于永遠的禁欲生活,這在基督徒之間是最高意義的德行。關于這點,我不了解他們,我不知道毫無效果的事物為什麼是德行。
我覺得他們的神學博士顯然自相矛盾:他們說婚姻是神聖的,而與此相對立的獨身更其神聖,且不說按照教條和教則,好的事情必定是絕對的好。
故意實行獨身生活的人為數奇多。往昔父親們将子女從搖籃時代起就斷送于獨身生活;今天,子女們自己從十四歲起,獻身此道。其結果幾乎一樣。
這禁欲的職業摧殘了許多人,即使瘟疫與最慘烈的戰争,也從來不至于如此。在修道院中,人們可以看見一個永恒的家庭,這家庭不生育一個人,而它自身的存在則依靠天下衆庶。這些庵院永遠張大着嘴,和無底洞一般,吞沒未來的種族。
這政策和羅馬人的政策大不相同。羅馬人訂立刑法,處分不遵守婚姻法而想享受自由的人,而那種自由十分違反公共利益。
我現在對你談的隻是天主教各國。在新教中,任何人都有權利生男育女,這宗教不容許有任何出家的神甫與修道士。新教建立的時候,将一切回返到基督教的初期狀态,如果各創教者不曾不斷地被控為過火,毫無疑問,他們使婚姻的實踐普遍化了以後,必已進一步放松了婚姻的枷鎖,并且完全解除了伊斯蘭教徒與基督徒之間在這點上的隔閡。
可是,無論如何,和天主教相較之下,新教給予新教徒一個極大的優點,這是肯定的。
我敢說:按照歐洲目前的情況,天主教不可能在此繼續存在五百年。
在西班牙勢力衰落以前,天主教徒比新教徒強得多。後者已經漸漸達到某種程度的穩定。新教徒将日趨富有、強大,而天主教徒将日益貧弱。
新教各國,應當而且實際上也是比天主教各國人口更多。由此可見:第一,在新教各國,賦稅收入更為可觀,因稅收是按納稅人數的比例而增加的;其次,田地耕種得更好;最後,商業更為繁榮,因為想發财緻富的人更多,需要增加了,滿足需要的辦法也增加了。當人數僅僅足夠耕田種地時,商業勢必日趨凋敝;人數僅足維持貿易時,耕田種地又不得不耽誤。這就是說,如人不夠,兩者難免同時失敗,因為決難偏重一方面,而不使另一方面遭受損失。
至于天主教各國,不但田地荒蕪,而且實業也是有害的。這實業僅在于學習某種死語言中的五六個詞。[1]凡人一擁有此種本錢,不必再愁不走紅運。他在修道院中找到安逸的生活,如果在俗世,這樣的生活勢必要他付出血汗和辛苦作為代價。
事情尚不僅這樣。修道士手中幾乎掌握了全國的财富。這是一幫吝啬的人,他們永遠往裡拿,決不向外掏。為了增購資産[2],他們不斷累積收入。這許多财富落在他們手中,可謂陷于癱瘓,再沒有交流,也沒有貿易;更沒有百藝,也沒有制造。
沒有一個新教國君所征的稅收,不比教皇[3]取之于民的賦款多。然而教皇之民貧窮,新教徒卻生活在繁榮之中。在新教徒之間,商業使一切生氣勃勃;在天主教徒之間,修道制度到處散播死亡。
一七一八年,舍爾邦月二十六日,于巴黎。
***
[1]此地所謂&ldquo實業&rdquo是廣義的,即指修道生活與修道院産業之經營。五六個詞,指修道士日常說的拉丁文咒語。
[2]主要指不動産。
[3]指天主教羅馬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