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八十五 郁斯貝克寄米爾紮
關燈
小
中
大
(寄伊斯巴汗)
你知道,米爾紮,夏·蘇萊曼[1]的某些大臣曾經立了計劃,要強迫波斯境内的亞美尼亞人離開波斯王國,不然就得信奉伊斯蘭教。按照他們的想法,在我們國内如果留有此種不忠于我教的人,波斯将永遠被亵渎。
如果在這時際,盲目的虔誠被聽信了,波斯的偉大就會被斷送。
此事結果如何失敗,人們不清楚。不論作此建議的人,不論否決此建議的人,大家都不認識這建議的後果。偶發的事件,起了理智與政策的作用,将波斯從極大危險中拯救出來,危險之大,可能甚于打了一次敗仗,或失了兩座城池。
人們原想排斥亞美尼亞人,打算一天之内就将國内所有商人以及幾乎全體手藝工匠,一網打盡。我确信,偉大的夏·阿拔斯[2]甯願斬掉雙臂,也不願在這樣的命令上簽名。并且,如果将他最勤勉的子民送給莫卧兒大帝或其他印度的君主們,他就認為割讓了半壁江山。
我們那些熱誠的伊斯蘭教徒加于拜火教徒的迫害,使他們不得不成群結隊逃往印度,緻令波斯喪失了這一如此勤于耕種的民族,這民族曾用自己的勞動,獨立戰勝我們土地的貧瘠。
于是對于虔誠的人們,隻差第二件事沒有辦:那就是摧毀我們的工業。通過這辦法,國家勢必不推自倒,而且在不能避免的牽連中和國家一齊倒塌的,還有人們本想使之繁榮的宗教。
如果應當作沒有成見的理辯,米爾紮,我不知道在一國中有數種不同的宗教是否更好一些。
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在被寬容的宗教中的人,在平常情況下,比活在統治宗教中的人,對于祖國更有用些。因為,前者在社會上沒有尊貴的地位,他們不能以豪富闊綽來露頭角,他們傾向于用勞動來取得财富,傾向于從事社會上最艱苦的職業。
況且,由于任何宗教都含有對社會有利的教訓,最好任何宗教都熱心地被遵奉。可是,什麼東西比宗教的多種多樣更能激發奉教的熱忱呢?
競争者之間是最不互相原諒的。嫉妒之心影響到個别的信徒:各人戰戰兢兢,惟恐一舉一動有辱本宗,而令異宗得以鄙視本宗,并對本宗作毫不寬恕的檢舉。
所以人們一直注意到這一點:将一個新的宗派引入國内,糾正舊有宗派的種種過分之處,這是最有把握的方法。
人們徒然說,在一國内容忍幾種宗教,對于君主不利。若全世界的教派齊集一國,對于君主将毫無損害,因為沒有一個教派不主張服從,不倡導馴順。
我承認各國曆史充滿着宗派戰争。但是,其中有一點十分值得警惕:宗教戰争之所以發生,并非由于宗教派别繁多,而是由于不寬容精神,這種精神鼓動着自以為居統治地位的那一種宗教。猶太人從埃及人那裡學來的就是這種勸教熱,這熱狂像流行于民間的傳染病一樣,從猶太人身上傳染給伊斯蘭教徒與基督教徒。這令人暈眩的精神之發展,隻能看作人類理智的完全抹煞。
因為,歸根結底,即使引起别人良心痛苦,并不算不人道;即使不至于發生在這方面可能萌芽的千種不良效果之任何一種,也必須是瘋子,才這樣強迫别人改信宗教。要想叫我更換宗教的人,毫無疑問,他自己決不更換自己的宗教,即使别人強逼他。因此,他覺得奇怪的正是我不願意做一件他自己也不願做的事,哪怕以全世界和他交換,他也不幹。[3]
一七一五年,主馬達·巫拉月二十五日,于巴黎。
***
[1]夏·蘇萊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蘇丹,一六六六年至一六九四年在位。
[2]夏·阿拔斯,即伊朗薩非王朝中興的君主阿拔斯一世(1571&mdash1629),号稱大王,一五八七年至一六二九年在位。
[3]在這封重要的信中,作者再次申述他的宗教上的&ldquo寬容主義&rdquo:各種宗教和平共處,互不幹涉,互相尊敬。同時,這封信直接影射《南特敕令》之廢止。《南特敕令》是法國曆史上賢明的君主亨利四世(作者在信中以夏·阿拔斯影射亨利四世)在一五九八年頒布的,它準許新教在法國合法傳布,因而結束了長期的宗教戰争,對于人民非常有利。一六八五年,法王路易十四受了舊教(天主教)的影響,宣布廢除《南特敕令》,重又開始了舊教對新教的迫害;當時大批新教徒逃亡到國外去,其中有許多手藝工匠、企業經營者,法國工商業一時受了明顯的損害。
你知道,米爾紮,夏·蘇萊曼[1]的某些大臣曾經立了計劃,要強迫波斯境内的亞美尼亞人離開波斯王國,不然就得信奉伊斯蘭教。按照他們的想法,在我們國内如果留有此種不忠于我教的人,波斯将永遠被亵渎。
如果在這時際,盲目的虔誠被聽信了,波斯的偉大就會被斷送。
此事結果如何失敗,人們不清楚。不論作此建議的人,不論否決此建議的人,大家都不認識這建議的後果。偶發的事件,起了理智與政策的作用,将波斯從極大危險中拯救出來,危險之大,可能甚于打了一次敗仗,或失了兩座城池。
人們原想排斥亞美尼亞人,打算一天之内就将國内所有商人以及幾乎全體手藝工匠,一網打盡。我确信,偉大的夏·阿拔斯[2]甯願斬掉雙臂,也不願在這樣的命令上簽名。并且,如果将他最勤勉的子民送給莫卧兒大帝或其他印度的君主們,他就認為割讓了半壁江山。
我們那些熱誠的伊斯蘭教徒加于拜火教徒的迫害,使他們不得不成群結隊逃往印度,緻令波斯喪失了這一如此勤于耕種的民族,這民族曾用自己的勞動,獨立戰勝我們土地的貧瘠。
于是對于虔誠的人們,隻差第二件事沒有辦:那就是摧毀我們的工業。通過這辦法,國家勢必不推自倒,而且在不能避免的牽連中和國家一齊倒塌的,還有人們本想使之繁榮的宗教。
如果應當作沒有成見的理辯,米爾紮,我不知道在一國中有數種不同的宗教是否更好一些。
我們可以看到,生活在被寬容的宗教中的人,在平常情況下,比活在統治宗教中的人,對于祖國更有用些。因為,前者在社會上沒有尊貴的地位,他們不能以豪富闊綽來露頭角,他們傾向于用勞動來取得财富,傾向于從事社會上最艱苦的職業。
況且,由于任何宗教都含有對社會有利的教訓,最好任何宗教都熱心地被遵奉。可是,什麼東西比宗教的多種多樣更能激發奉教的熱忱呢?
競争者之間是最不互相原諒的。嫉妒之心影響到個别的信徒:各人戰戰兢兢,惟恐一舉一動有辱本宗,而令異宗得以鄙視本宗,并對本宗作毫不寬恕的檢舉。
所以人們一直注意到這一點:将一個新的宗派引入國内,糾正舊有宗派的種種過分之處,這是最有把握的方法。
人們徒然說,在一國内容忍幾種宗教,對于君主不利。若全世界的教派齊集一國,對于君主将毫無損害,因為沒有一個教派不主張服從,不倡導馴順。
我承認各國曆史充滿着宗派戰争。但是,其中有一點十分值得警惕:宗教戰争之所以發生,并非由于宗教派别繁多,而是由于不寬容精神,這種精神鼓動着自以為居統治地位的那一種宗教。猶太人從埃及人那裡學來的就是這種勸教熱,這熱狂像流行于民間的傳染病一樣,從猶太人身上傳染給伊斯蘭教徒與基督教徒。這令人暈眩的精神之發展,隻能看作人類理智的完全抹煞。
因為,歸根結底,即使引起别人良心痛苦,并不算不人道;即使不至于發生在這方面可能萌芽的千種不良效果之任何一種,也必須是瘋子,才這樣強迫别人改信宗教。要想叫我更換宗教的人,毫無疑問,他自己決不更換自己的宗教,即使别人強逼他。因此,他覺得奇怪的正是我不願意做一件他自己也不願做的事,哪怕以全世界和他交換,他也不幹。[3]
一七一五年,主馬達·巫拉月二十五日,于巴黎。
***
[1]夏·蘇萊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蘇丹,一六六六年至一六九四年在位。
[2]夏·阿拔斯,即伊朗薩非王朝中興的君主阿拔斯一世(1571&mdash1629),号稱大王,一五八七年至一六二九年在位。
[3]在這封重要的信中,作者再次申述他的宗教上的&ldquo寬容主義&rdquo:各種宗教和平共處,互不幹涉,互相尊敬。同時,這封信直接影射《南特敕令》之廢止。《南特敕令》是法國曆史上賢明的君主亨利四世(作者在信中以夏·阿拔斯影射亨利四世)在一五九八年頒布的,它準許新教在法國合法傳布,因而結束了長期的宗教戰争,對于人民非常有利。一六八五年,法王路易十四受了舊教(天主教)的影響,宣布廢除《南特敕令》,重又開始了舊教對新教的迫害;當時大批新教徒逃亡到國外去,其中有許多手藝工匠、企業經營者,法國工商業一時受了明顯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