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關燈
小
中
大
鋼廠需要兩年;如果附帶高爐,則需要更長的時間(海曼:《德國大鋼鐵工業中的混合工廠》,1905年柏林版,第221頁)。
這裡所描述的過程是一種純粹的競争現象。
因此,對這種現象的分析便不再是《資本論》研究的範圍。
然而,馬克思還是在另一種聯系上順便指出過類似的現象:&ldquo按照事物的性質,植物性物質和動物性物質不能以像機器和其他固定資本、煤炭、礦石等等那樣的規模突然增加,因為前兩者的成長和生産必須服從一定的有機界規律,要經過一段自然的時間間隔,而後面這些東西在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隻要有相應的自然條件,在最短時間内就能增長起來。
因此,由固定資本即機器等等組成的不變資本部分的生産和增加,可能會并且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産中甚至不可避免地會比由有機原料組成的不變資本部分快得多,結果對有機原料的需求會比它的供給增長得快,因此,它的價格會提高。
&rdquo(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5&mdash136頁)這裡所描述的差異是周轉時間長短不同的結果。
如果說這種差異在有機原料方面是由自然的原因産生的,那麼,它在無機材料方面就是由資本量,特别是其固定資本部分的量産生的。
11列維:《美國鋼鐵工業》第31頁。
12同上書,第98頁。
13同上書,第121頁。
14同上書,第136頁。
15海曼:《德國大鋼鐵工業中的混合工廠》第223頁。
在美國,鐵路的需要(它本身又取決于收獲的結果)決定在其初期發展階段上的鋼鐵工業的行情狀況。
在美國,經濟周期過程中價格的急劇變化和巨大的波動幅度,以及對實行聯合制的較早的沖動,即是由此而來(參見列維:《美國鋼鐵工業》第77頁)。
1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85&mdash386頁。
17這裡應當注意的是,如果聯合對市場的價格決定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那麼,這就已經是一種壟斷的聯合了。
此外,還存在一些獨立企業。
它們在價格上總是遵從聯合的價格規定。
這種情況并不改變在經濟理論意義上的自由競争在這一生産部門中不再存在的事實。
但是,為了不破壞學究們的思慮,我不把這種聯合稱作完全的利益共同體或兼并,而是稱作壟斷的聯合(見利夫曼:《卡特爾和托拉斯》,1905年斯圖加特版,第12頁)。
18同上書,第13頁。
19列維:《美國鋼鐵工業》第156頁以下。
列維用生鐵生産的下列數字對上述說法作了說明。
當然,這些數字中也包括鑄鐵和攪煉鐵的生産,公司對這些生産隻有最低限的參與。
但是,它們作為上述說法的例證,是有說服力的。
生鐵生産量如下: 年份公司(總噸)單獨的企業(總噸)股份公司在總生産中所占的份額(%) 19027802812980551444.3 190371230531069353839.9 19047201248928678543.9 因此,1903年同1902年相比,公司的生産降低了,而局外企業的生産卻有很大增加,以緻公司在總生産中所占的份額從44.3%下降到39.9%。
但是,在蕭條的1904年,公司的生産仍稍有增長,而局外企業的生産卻下跌了14萬噸之巨,從而降到1902年的生産水平以下。
順便提一下,那種把卡特爾之外的每個人都看作是精神上的怪物和經濟上的罪犯的觀點是何等的淺薄。
即使從卡特爾的利潤利益的角度來看,這種觀點也是荒謬的,更不必說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
因為完全撇開消費者的利益不論,正是局外企業的競争可以對壟斷聯合的技術上和組織上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價值。
20見《關于德國卡特爾的糾紛案》第Ⅰ冊(1903年柏林版)第80頁上的基爾多爾夫的陳述。
21另一方面,如果通過占有專利獲得的超額利潤大到足以使維持競争成為有利的話,那麼,占有專利就又會在一定情況下使聯合變得困難。
&ldquo紡織機械工業的每一個部門隻包括很少幾個企業。
蘭開夏的八大公司制造棉花機器,不僅壟斷了國内市場,而且每年還出口45萬英鎊以上的價值。
雖然反複提出過利益融合的建議,但它們總是遭到失敗。
機械工業很容易導緻發明;這些發明如果獲得專利,就造成許多年的壟斷;而隻要專利還有效,它就是反對聯合的論據。
不願意将一個舉世聞名的名字(特别是在它是由于個人的進取心和首創精神創造的時候)犧牲于非個人的匿名的聯合,同樣必然被看作是有效的威懾手段。
&rdquo(麥克羅斯蒂:《英國工業中的托拉斯運動》第48頁) 這裡,小壟斷是大壟斷的敵手。
然而,也正是交換專利的欲望,提供了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動因。
德國化學工業的協定,德國通用電力公司和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之間的協定就屬于這種情況。
22恩格斯所指的就是這種卡特爾形式。
他寫道:&ldquo迅速而巨大地膨脹起來的現代生産力,一天比一天厲害地超出了它們應當在其中運動的資本主義商品交換規律的範圍&mdash&mdash這個事實,資本家本人今天也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了。
這一點特别表現在下述兩種征兆中。
第一,普遍實行保護關稅的新狂熱。
這種保護關稅和舊的保護關稅制度的區别特别表現在,它保護得最多的恰好是可供出口的物品。
第二,整個大生産部門的工廠主組成卡特爾(托拉斯),其目的是調節生産,從而調節價格和利潤。
不言而喻,這種試驗隻有在經濟氣候比較有利的時候才能進行。
風暴一到來,它們就會被抛棄,并且會證明,雖然生産需要調節,但是負有這個使命的,肯定不是資本家階級。
在此期間,這種卡特爾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使小資本家比以前更快地被大資本家吃掉。
&rdquo(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7&mdash138頁。
腳注[16]) 23&ldquo卡特爾想要的是其質量、形式、材料等等不再有明顯差别的批量商品。
當然,這裡也可以人為地加以促成,正像在商品交易所裡所發生的那樣。
商品交易所同樣是以商品的一定的可代替性為前提的,因此特殊的商業慣例便規定出,商品要能提供交易所交易必須具備某種屬性。
卡特爾達到這同一目的,或者通過僅僅選擇該部門的交易主要依賴的一定标準商品,或者通過提出所有工廠主在制造他們的商品時必須遵守的規範,以消除質量的差别。
例如,國際玻璃鏡面卡特爾就遵從隻生産10&mdash15毫米厚的玻璃鏡面的協定。
&rdquo &ldquo奧匈麻繩卡特爾首先對所生産的種類制定了樣品,所有參加者有
這裡所描述的過程是一種純粹的競争現象。
因此,對這種現象的分析便不再是《資本論》研究的範圍。
然而,馬克思還是在另一種聯系上順便指出過類似的現象:&ldquo按照事物的性質,植物性物質和動物性物質不能以像機器和其他固定資本、煤炭、礦石等等那樣的規模突然增加,因為前兩者的成長和生産必須服從一定的有機界規律,要經過一段自然的時間間隔,而後面這些東西在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隻要有相應的自然條件,在最短時間内就能增長起來。
因此,由固定資本即機器等等組成的不變資本部分的生産和增加,可能會并且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産中甚至不可避免地會比由有機原料組成的不變資本部分快得多,結果對有機原料的需求會比它的供給增長得快,因此,它的價格會提高。
&rdquo(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5&mdash136頁)這裡所描述的差異是周轉時間長短不同的結果。
如果說這種差異在有機原料方面是由自然的原因産生的,那麼,它在無機材料方面就是由資本量,特别是其固定資本部分的量産生的。
11列維:《美國鋼鐵工業》第31頁。
12同上書,第98頁。
13同上書,第121頁。
14同上書,第136頁。
15海曼:《德國大鋼鐵工業中的混合工廠》第223頁。
在美國,鐵路的需要(它本身又取決于收獲的結果)決定在其初期發展階段上的鋼鐵工業的行情狀況。
在美國,經濟周期過程中價格的急劇變化和巨大的波動幅度,以及對實行聯合制的較早的沖動,即是由此而來(參見列維:《美國鋼鐵工業》第77頁)。
1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85&mdash386頁。
17這裡應當注意的是,如果聯合對市場的價格決定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那麼,這就已經是一種壟斷的聯合了。
此外,還存在一些獨立企業。
它們在價格上總是遵從聯合的價格規定。
這種情況并不改變在經濟理論意義上的自由競争在這一生産部門中不再存在的事實。
但是,為了不破壞學究們的思慮,我不把這種聯合稱作完全的利益共同體或兼并,而是稱作壟斷的聯合(見利夫曼:《卡特爾和托拉斯》,1905年斯圖加特版,第12頁)。
18同上書,第13頁。
19列維:《美國鋼鐵工業》第156頁以下。
列維用生鐵生産的下列數字對上述說法作了說明。
當然,這些數字中也包括鑄鐵和攪煉鐵的生産,公司對這些生産隻有最低限的參與。
但是,它們作為上述說法的例證,是有說服力的。
生鐵生産量如下: 年份公司(總噸)單獨的企業(總噸)股份公司在總生産中所占的份額(%) 19027802812980551444.3 190371230531069353839.9 19047201248928678543.9 因此,1903年同1902年相比,公司的生産降低了,而局外企業的生産卻有很大增加,以緻公司在總生産中所占的份額從44.3%下降到39.9%。
但是,在蕭條的1904年,公司的生産仍稍有增長,而局外企業的生産卻下跌了14萬噸之巨,從而降到1902年的生産水平以下。
順便提一下,那種把卡特爾之外的每個人都看作是精神上的怪物和經濟上的罪犯的觀點是何等的淺薄。
即使從卡特爾的利潤利益的角度來看,這種觀點也是荒謬的,更不必說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
因為完全撇開消費者的利益不論,正是局外企業的競争可以對壟斷聯合的技術上和組織上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價值。
20見《關于德國卡特爾的糾紛案》第Ⅰ冊(1903年柏林版)第80頁上的基爾多爾夫的陳述。
21另一方面,如果通過占有專利獲得的超額利潤大到足以使維持競争成為有利的話,那麼,占有專利就又會在一定情況下使聯合變得困難。
&ldquo紡織機械工業的每一個部門隻包括很少幾個企業。
蘭開夏的八大公司制造棉花機器,不僅壟斷了國内市場,而且每年還出口45萬英鎊以上的價值。
雖然反複提出過利益融合的建議,但它們總是遭到失敗。
機械工業很容易導緻發明;這些發明如果獲得專利,就造成許多年的壟斷;而隻要專利還有效,它就是反對聯合的論據。
不願意将一個舉世聞名的名字(特别是在它是由于個人的進取心和首創精神創造的時候)犧牲于非個人的匿名的聯合,同樣必然被看作是有效的威懾手段。
&rdquo(麥克羅斯蒂:《英國工業中的托拉斯運動》第48頁) 這裡,小壟斷是大壟斷的敵手。
然而,也正是交換專利的欲望,提供了結成利益共同體的動因。
德國化學工業的協定,德國通用電力公司和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之間的協定就屬于這種情況。
22恩格斯所指的就是這種卡特爾形式。
他寫道:&ldquo迅速而巨大地膨脹起來的現代生産力,一天比一天厲害地超出了它們應當在其中運動的資本主義商品交換規律的範圍&mdash&mdash這個事實,資本家本人今天也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了。
這一點特别表現在下述兩種征兆中。
第一,普遍實行保護關稅的新狂熱。
這種保護關稅和舊的保護關稅制度的區别特别表現在,它保護得最多的恰好是可供出口的物品。
第二,整個大生産部門的工廠主組成卡特爾(托拉斯),其目的是調節生産,從而調節價格和利潤。
不言而喻,這種試驗隻有在經濟氣候比較有利的時候才能進行。
風暴一到來,它們就會被抛棄,并且會證明,雖然生産需要調節,但是負有這個使命的,肯定不是資本家階級。
在此期間,這種卡特爾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使小資本家比以前更快地被大資本家吃掉。
&rdquo(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37&mdash138頁。
腳注[16]) 23&ldquo卡特爾想要的是其質量、形式、材料等等不再有明顯差别的批量商品。
當然,這裡也可以人為地加以促成,正像在商品交易所裡所發生的那樣。
商品交易所同樣是以商品的一定的可代替性為前提的,因此特殊的商業慣例便規定出,商品要能提供交易所交易必須具備某種屬性。
卡特爾達到這同一目的,或者通過僅僅選擇該部門的交易主要依賴的一定标準商品,或者通過提出所有工廠主在制造他們的商品時必須遵守的規範,以消除質量的差别。
例如,國際玻璃鏡面卡特爾就遵從隻生産10&mdash15毫米厚的玻璃鏡面的協定。
&rdquo &ldquo奧匈麻繩卡特爾首先對所生産的種類制定了樣品,所有參加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