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圍繞勞動契約的鬥争

關燈
衆所周知,圍繞勞動契約的鬥争,經曆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個别工廠主同各個工人相對立;第二個階段,個别工廠主同工人組織進行鬥争;第三個階段,企業家組織聯合起來同工人組織相對立。

     工會的職能是消除工人之間在勞動市場上的競争。

    它力圖取得對勞動力商品供給的壟斷權。

    因此,它是某種限額分配的卡特爾,它在這裡涉及的僅僅是同資本家關系中的商品買賣,是某種聯營。

    但是,每個限額分配卡特爾和每個聯營,因軟弱而受到損害,它不能控制生産,因而不能調節供給的規模。

    這種軟弱對工會來說是不可避免的。

    勞動力的生産幾乎總是使它的調節落空。

    隻有熟練勞動力,工人的組織才能夠通過某些措施,成功地削減它的生産。

    一個強大的熟練工人的工會,通過限制學徒的人數,延長學徒期,以及禁止雇用除熟練勞動力即工會承認的熟練工人以外的任何其他工人,也能夠限制這類勞動力的生産,并保證自己的一定的壟斷地位。

    印刷工會就是一個例子。

    例如,它們實行隻有經過高級技術&ldquo培訓&rdquo的印刷工人才允許操作排字機,雖然隻經過純技術培訓因而熟練程度較低的勞動力就足以勝任這個工作。

    在順利的環境下,一個有力的工會甚至可能成功地颠倒關系,通過承認僅僅具有一定較長使用期的工人為完全熟練的工人,賦予某種勞動以熟練的從而獲取高報酬的勞動資格。

    例如英國紡織工業的情況就是這樣。

    它在世界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它迄今還有某些産品部分地占有壟斷地位),曾一度有利于強大的工會的形成;另一方面,也使企業家更容易讓步,因為這種壟斷地位使他們可以把較高的工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控制勞動市場的努力,也産生了通過增加移民的困難來阻止外籍工人競争的傾向,特别是控制對生活要求不高而又難以組織起來的無産者的移入。

    就像保護關稅制幫助卡特爾那樣,禁止移民則為工會提供了同樣的幫助。

     但是,工會是活生生的人的組織,要達到它的目的,隻有經過其成員的意願來實現。

    壟斷的建立是以工人隻通過工會并隻按照工會所确定的條件出賣勞動力為前提的。

    勞動力的價格必須擺脫供求的波動。

    然而,這就意味着,供給者即失業者不能按照同被确定的價格不同的價格在勞動市場上進行活動。

    價格是既定的,即按工會的意志确定的;供給必須适合于價格,而不是價格必須适合于供求。

    因此,工會成為就業者和失業者之間的協作。

    必須拒絕失業者進入勞動市場,正像卡特爾在生産一經超過它所需要的供給量時便通過儲存産品防止市場飽和一樣。

    儲存費用相當于工會的失業救濟金。

    但是,後者在這裡具有更重要得多的意義,因為它是工會限制供給的唯一手段,而卡特爾卻具有限制生産的更有效的手段。

    但是,另一方面,拒絕失業者進入勞動市場的同一目的,也通過道德強制手段來達到,例如唾棄那些願意去勞動的人,宣傳階級利益如何受損害,簡言之,通過工聯主義的教育,使工人階級結成一個戰鬥的集體。

     像每個壟斷集團一樣,工會面臨的問題當然也是盡可能徹底地控制市場。

    但是,工會這裡遇到了巨大的障礙。

    個别工人暫時的個人利益同工人的階級利益相矛盾。

    組織要求作出一定的犧牲:捐助,花費時間,準備投身鬥争。

    與工會保持距離的人,赢得企業家的好感,避免了沖突、失業或冷遇。

    工會變得越強大,企業家越是力求使他的工人遠離工會。

    他用自己的救濟措施代替工會的救濟措施,自覺地利用個人利益和階級利益之間的對立。

     工會鬥争是圍繞勞動收益而進行的鬥争。

    工人再生産出c的價值,創造出一種新價值,這種新價值分解為v+m,即工資和剩餘價值。

    v+m的絕對量,取決于勞動時間的長度。

    工作愈短,v+m就愈小;假如v保持不變,m就愈小。

    在勞動時間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當v下降時,m就上升,反之亦然。

    但是這種結果被勞動強度的變化所抵消;在工資提高和勞動時間縮短的情況下,勞動強度提高了。

    計件工資制度和獎勵工資制度的發展,力圖把勞動強度提高到工資和勞動時間既定條件下的最大限度。

    同樣,機器運轉速度的加快,為提高勞動強度提供了客觀手段。

    工人階級在縮短勞動時間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肯定處在勞動時間的縮短被勞動強度的提高完全抵消的限界之内,有時抵消之外還大大有餘。

    不管勞動時間的縮短對工人的社會狀況具有多麼重要的作用,不管縮短勞動時間的成就和為此而進行的鬥争對工人體力和智力水平的提高多麼大,這種勞動時間的縮短并不使v與m之比不利于m,這幾乎是毋庸置疑的。

    利潤率并沒有因此而受影響,因而從純粹經濟的觀點來看,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應該順便指出,許多産業對精确性有自己的較高的要求;對它們的發展來說,較長時間的工作是不可能的;一般說來,随着勞動時間的縮短,勞動質量提高了,技術進步加速了,相對剩餘價值也增加了。

    就工資水平而論,工資增長和勞動強度提高之間的聯系并不那麼明顯,即使它在這裡是存在的。

    特别對非熟練勞動來說,實際工資的細微提高,究竟是以犧牲m為代價提高呢,還是相反地(這有更大得多的可能性)在這裡被勞動強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