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壟斷的價格決定。金融資本的曆史趨勢
關燈
小
中
大
之下,否則資本的投資是不可能的。
這樣,卡特爾價格的提高,便受到非卡特爾化産業利潤率下降的可能程度的限制。
在非卡特爾化産業内部,由于這裡存在的資本争奪各種投資領域的競争,利潤率向較低水平平均化。
卡特爾價格的提高,不能不使非卡特爾化的産品價格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産生于非卡特爾化産業内部利潤率的平均化。
如果非卡特爾化産業形成為一個統一體,那麼,非卡特爾化的産品價格便保持不變。
同樣的價格僅僅意味着比以前更小的利潤率,因為原料價格從而成品價格提高了。
如果價格以前為100,利潤率為20%,那麼,利潤率現在将降至10%,因為以前為80的成本價格現在由于卡特爾化而提高到90。
但是,既然在各個非卡特爾化産業中,由于卡特爾化,成本價格按其有機構成以不同的方式提高,所以平均化必然發生。
那些使用因卡特爾而變貴了的大量原料的産業,不得不提高它們産品的價格;而那些使用較少原料的産業,将會降低它們産品的價格。
換句話說,生産價格在其資本有機構成高于平均水平的産業中将提高,在資本有機構成低于平均水平的産業中将下降,而在具有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産業中則保持不變。
人們通常隻着眼于價格的提高,并且馬上會認為,生産成本的任何提高都能直截了當地轉嫁給消費者。
但是,生産成本的提高,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會導緻價格的下降。
但是,價格形成還顯示一些其他特征。
假定卡特爾化産業的資本共計500億。
在利潤率為20%的情況下,生産價格為600億。
其中,500億由非卡特爾化産業購買。
在利潤率保持不變時,它們的生産價格同樣是600億。
因此,總産品的價值為1200億。
但是,卡特爾化産業提高了它們的利潤率,因而降低了非卡特爾化産業的利潤率。
因此,非卡特爾化産業的利潤率隻等于10%。
它們的利潤率之所以被降低,是因為它們必須為原料支付550億而不是500億(我這裡不考慮與此例無關的可變資本)。
但是,如果卡特爾得到550億而不是500億,那麼,它一定照此得到660億而不是600億。
價格不僅對于資本主義消費者,而且對于所有消費者,都必定是相同的。
所以,按照我們的假定,直接到達消費者的最後100億将以110億而不是以100億出賣。
這樣,消費者按以前的價格購買非卡特爾化的産品,按提高了的價格購買卡特爾化的産品。
因此,卡特爾利潤的一部分來自消費者。
這裡所說的消費者是指所有獲得派生收入的非資本家階層。
但是,在價格提高時,消費者可能會限制他們的消費。
這裡,我們遇到了對卡特爾價格的第二個限制。
首先,價格的提高必須讓非卡特爾化産業得到能繼續進行生産的利潤率;其次,價格的提高也不能過多地減少消費。
這第二個限制本身又依賴于由非直接生産的階級所支配的收入量。
但是,因為對卡特爾化産業總體來說,生産性消費比非生産性消費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所以,一般說來,第一個限制是真正具有決定意義的。
但是,壟斷化産業中利潤的減少,意味它們發展的緩慢化。
利潤率的降低,意味着新資本隻是緩慢地流入這些領域。
但是,由于利潤率降低,争取銷路的鬥争也同時更加激烈;而由于比較小的價格降低就能使低微的利潤消失,這種鬥争的作用也就更加危險。
同時還出現另外一種後果:在卡特爾化産業的優勢成功地把利潤壓縮為單純的監督工資的地方,不再有形成股份公司的任何餘地,因為創業利潤和股息隻能由超過監督工資的收益來支付。
因此,卡特爾化起着阻止非卡特爾化産業發展的作用。
同時,它也加劇了非卡特爾化産業内部的競争,從而加強了集中的趨勢,直到這些産業自己最後有了卡特爾化的能力,或能夠被一個已經卡特爾化的産業所合并。
由于采用改良技術,自由競争迫使生産不斷擴大。
對卡特爾來說,采用改良技術同樣意味着利潤的提高。
此外,它們也不得不采用這些技術,否則,就有局外企業掌握新技術并運用于與卡特爾的新的競争的危險。
這樣的危險是否可能,取決于卡特爾建立的壟斷的性質。
那種壟斷了自己生産的自然條件的卡特爾(如礦山辛迪加),或者其生産要求有極高的資本有機構成的卡特爾(這樣,新的企業就需要非常大的資本力量,而這隻有那些不想違反卡特爾利益的銀行才能提供),享有抵禦新的競争的高度保護。
在這種情況下,技術改善意味着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不會被競争最終消除,商品價格也不會因此而下降。
改良技術的采用并非有利于消費者,而僅僅有利于嚴密組織的卡特爾和托拉斯。
這樣,卡特爾價格的提高,便受到非卡特爾化産業利潤率下降的可能程度的限制。
在非卡特爾化産業内部,由于這裡存在的資本争奪各種投資領域的競争,利潤率向較低水平平均化。
卡特爾價格的提高,不能不使非卡特爾化的産品價格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産生于非卡特爾化産業内部利潤率的平均化。
如果非卡特爾化産業形成為一個統一體,那麼,非卡特爾化的産品價格便保持不變。
同樣的價格僅僅意味着比以前更小的利潤率,因為原料價格從而成品價格提高了。
如果價格以前為100,利潤率為20%,那麼,利潤率現在将降至10%,因為以前為80的成本價格現在由于卡特爾化而提高到90。
但是,既然在各個非卡特爾化産業中,由于卡特爾化,成本價格按其有機構成以不同的方式提高,所以平均化必然發生。
那些使用因卡特爾而變貴了的大量原料的産業,不得不提高它們産品的價格;而那些使用較少原料的産業,将會降低它們産品的價格。
換句話說,生産價格在其資本有機構成高于平均水平的産業中将提高,在資本有機構成低于平均水平的産業中将下降,而在具有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産業中則保持不變。
人們通常隻着眼于價格的提高,并且馬上會認為,生産成本的任何提高都能直截了當地轉嫁給消費者。
但是,生産成本的提高,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會導緻價格的下降。
但是,價格形成還顯示一些其他特征。
假定卡特爾化産業的資本共計500億。
在利潤率為20%的情況下,生産價格為600億。
其中,500億由非卡特爾化産業購買。
在利潤率保持不變時,它們的生産價格同樣是600億。
因此,總産品的價值為1200億。
但是,卡特爾化産業提高了它們的利潤率,因而降低了非卡特爾化産業的利潤率。
因此,非卡特爾化産業的利潤率隻等于10%。
它們的利潤率之所以被降低,是因為它們必須為原料支付550億而不是500億(我這裡不考慮與此例無關的可變資本)。
但是,如果卡特爾得到550億而不是500億,那麼,它一定照此得到660億而不是600億。
價格不僅對于資本主義消費者,而且對于所有消費者,都必定是相同的。
所以,按照我們的假定,直接到達消費者的最後100億将以110億而不是以100億出賣。
這樣,消費者按以前的價格購買非卡特爾化的産品,按提高了的價格購買卡特爾化的産品。
因此,卡特爾利潤的一部分來自消費者。
這裡所說的消費者是指所有獲得派生收入的非資本家階層。
但是,在價格提高時,消費者可能會限制他們的消費。
這裡,我們遇到了對卡特爾價格的第二個限制。
首先,價格的提高必須讓非卡特爾化産業得到能繼續進行生産的利潤率;其次,價格的提高也不能過多地減少消費。
這第二個限制本身又依賴于由非直接生産的階級所支配的收入量。
但是,因為對卡特爾化産業總體來說,生産性消費比非生産性消費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所以,一般說來,第一個限制是真正具有決定意義的。
但是,壟斷化産業中利潤的減少,意味它們發展的緩慢化。
利潤率的降低,意味着新資本隻是緩慢地流入這些領域。
但是,由于利潤率降低,争取銷路的鬥争也同時更加激烈;而由于比較小的價格降低就能使低微的利潤消失,這種鬥争的作用也就更加危險。
同時還出現另外一種後果:在卡特爾化産業的優勢成功地把利潤壓縮為單純的監督工資的地方,不再有形成股份公司的任何餘地,因為創業利潤和股息隻能由超過監督工資的收益來支付。
因此,卡特爾化起着阻止非卡特爾化産業發展的作用。
同時,它也加劇了非卡特爾化産業内部的競争,從而加強了集中的趨勢,直到這些産業自己最後有了卡特爾化的能力,或能夠被一個已經卡特爾化的産業所合并。
由于采用改良技術,自由競争迫使生産不斷擴大。
對卡特爾來說,采用改良技術同樣意味着利潤的提高。
此外,它們也不得不采用這些技術,否則,就有局外企業掌握新技術并運用于與卡特爾的新的競争的危險。
這樣的危險是否可能,取決于卡特爾建立的壟斷的性質。
那種壟斷了自己生産的自然條件的卡特爾(如礦山辛迪加),或者其生産要求有極高的資本有機構成的卡特爾(這樣,新的企業就需要非常大的資本力量,而這隻有那些不想違反卡特爾利益的銀行才能提供),享有抵禦新的競争的高度保護。
在這種情況下,技術改善意味着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不會被競争最終消除,商品價格也不會因此而下降。
改良技術的采用并非有利于消費者,而僅僅有利于嚴密組織的卡特爾和托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