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币。信用貨币。
關燈
小
中
大
付,最後減去開始執行支付職能和後來執行流通職能的貨币。
如果各方面銷售的商品總額是10億馬克,到期的支付也同樣多,但2億首先用作支付以及後來用作流通,此外還有5億的支付互相抵消,那麼,總共需要13億馬克,這體現了在這一時刻所必要的貨币。
這也就是我稱之為社會必要流通價值的數額。
一切銷售的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種私人信用貨币,通過互相抵消的債券和支付憑證來進行的。
支付手段對流通手段占絕對優勢的原因在于,随着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流通關系也複雜化起來,适當的買進和賣出的時點彼此分離,一般說來,隻有在能夠賣出的時候才予買進的聯系也必然瓦解。
因此,信用貨币是在資本家的買賣活動基礎上産生的。
它産生在流通内部和流通的基礎上。
它的作用在于,使流通不依賴于現有黃金的限制。
就信用貨币是有效的意義上來說,黃金不再起流通手段的作用,因此不需要親身與商品相對立,而隻是用來平衡最後的結算,這種結算本身同占用的黃金量相比是巨大的,設有特有的機構用于相互抵消。
但是,像我們所看到的,流通既是資本主義生産的條件,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生産的結果。
隻有當資本家通過流通活動占有生産要素時,資本主義生産才能開始。
随着流通獨立于真實貨币的存在,生産也以同樣的程度獨立于黃金量。
因為這些黃金畢竟耗費了勞動,而且占非生産費用(fauxfrais)的相當大的部分,所以,貨币的代替物便直接形成流通過程中的無謂費用的節約。
從其産生來看,信用貨币量是受生産和流通的大小制約的。
它用于商品交易,歸根結底是與它中介其交易的商品的價值相符。
但是,與國家紙币不同,這裡不存在不能增加的最低限度。
相反地,信用貨币随商品量及其價格的增長而增長。
不過,信用貨币僅僅是一種支付約定。
如果商品同真實的黃金相交易,從而價值與價值相交換,那麼,這個過程便最終完成,排除了進一步的幹擾。
但是,它卻僅僅是以支付約定完成的。
這一約定能否實現,依賴于債務人能否按同樣的價值賣出他所購買的商品或代替它的其他商品。
如果交換活動不符合社會條件,或這些條件當時發生了變化,即債務人便不能實現他的支付約定,這種約定也就毫無價值,它也就必須為真實的貨币所取代。
由此已經可以看出,在發生危機時,信用貨币量随商品價格的縮減而急劇縮減。
但是,這種縮減意味着代表較高價格的信用貨币的貶值。
銷路不暢帶來價格縮減,商品賣不出去,同時票據也到了期滿日。
票據的兌換就成了問題。
價格縮減和銷路不暢使針對商品發出的信用貨币貶值。
這種貶值形成了伴随每次商業危機而出現的信用危機的根本因素。
&ldquo貨币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包含着一個直接的矛盾。
在各種支付互相抵消時,貨币就隻是在觀念上執行計算貨币或價值尺度的職能。
而在必須進行實際支付時,貨币又不是充當流通手段,不是充當物質變換的僅僅轉瞬即逝的媒介形式,而是充當社會勞動的單個化身,充當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充當絕對商品。
這種矛盾在生産危機和商業危機中稱為貨币危機的那一時刻暴露得特别明顯。
這種貨币危機隻有在一個接一個的支付的鎖鍊和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獲得充分發展的地方,才會發生。
當這一機構整個被打亂的時候,不問其原因如何,貨币就會突然直接地從計算貨币的純粹觀念形态變成堅硬的貨币。
&rdquo 但是,當信用貨币貶值最厲害的時候,也正是強制通用的國家紙币經曆最大勝利的時候。
這種紙币也像金币一樣,是法定支付手段。
信用貨币的失靈在流通中造成一個空隙,由于害怕空隙(horrorvacui),所以迫切需要填補它。
這時,擴大國家紙币(或中央銀行的銀行券。
它的信用堅實可靠。
像我們将要看到的,它實際上由于法律規定而成為國家紙币和信用貨币之間的中間階段)的流通就是合理的了。
如果這種情況沒有發生,那麼,貨币(金屬和國家紙币)便獲得貼水,就像美國最近一次危機中的黃金和美鈔一樣。
信用貨币按其職能要求建立特有的機構。
在這一機構中,一些支付要求互相抵消和補償。
随着這種機構的發展,現金也越來越節約了。
在發達的銀行制度下,這一任務成為銀行的重要職能之一。
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第一,進行流通的商品總額,從而社會必要流通價值,急劇增長了;因此,強制通用的國家紙币所能占據的地盤也擴大了。
第二,随着生産規模的擴大,随着一切債務轉變為貨币債務,特别是随着虛拟資本的增長,通過信用貨币進行交易的範圍也擴大了。
同要進行的流通過程和支付相比,兩者使金屬貨币大大減少。
如果各方面銷售的商品總額是10億馬克,到期的支付也同樣多,但2億首先用作支付以及後來用作流通,此外還有5億的支付互相抵消,那麼,總共需要13億馬克,這體現了在這一時刻所必要的貨币。
這也就是我稱之為社會必要流通價值的數額。
一切銷售的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種私人信用貨币,通過互相抵消的債券和支付憑證來進行的。
支付手段對流通手段占絕對優勢的原因在于,随着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流通關系也複雜化起來,适當的買進和賣出的時點彼此分離,一般說來,隻有在能夠賣出的時候才予買進的聯系也必然瓦解。
因此,信用貨币是在資本家的買賣活動基礎上産生的。
它産生在流通内部和流通的基礎上。
它的作用在于,使流通不依賴于現有黃金的限制。
就信用貨币是有效的意義上來說,黃金不再起流通手段的作用,因此不需要親身與商品相對立,而隻是用來平衡最後的結算,這種結算本身同占用的黃金量相比是巨大的,設有特有的機構用于相互抵消。
但是,像我們所看到的,流通既是資本主義生産的條件,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生産的結果。
隻有當資本家通過流通活動占有生産要素時,資本主義生産才能開始。
随着流通獨立于真實貨币的存在,生産也以同樣的程度獨立于黃金量。
因為這些黃金畢竟耗費了勞動,而且占非生産費用(fauxfrais)的相當大的部分,所以,貨币的代替物便直接形成流通過程中的無謂費用的節約。
從其産生來看,信用貨币量是受生産和流通的大小制約的。
它用于商品交易,歸根結底是與它中介其交易的商品的價值相符。
但是,與國家紙币不同,這裡不存在不能增加的最低限度。
相反地,信用貨币随商品量及其價格的增長而增長。
不過,信用貨币僅僅是一種支付約定。
如果商品同真實的黃金相交易,從而價值與價值相交換,那麼,這個過程便最終完成,排除了進一步的幹擾。
但是,它卻僅僅是以支付約定完成的。
這一約定能否實現,依賴于債務人能否按同樣的價值賣出他所購買的商品或代替它的其他商品。
如果交換活動不符合社會條件,或這些條件當時發生了變化,即債務人便不能實現他的支付約定,這種約定也就毫無價值,它也就必須為真實的貨币所取代。
由此已經可以看出,在發生危機時,信用貨币量随商品價格的縮減而急劇縮減。
但是,這種縮減意味着代表較高價格的信用貨币的貶值。
銷路不暢帶來價格縮減,商品賣不出去,同時票據也到了期滿日。
票據的兌換就成了問題。
價格縮減和銷路不暢使針對商品發出的信用貨币貶值。
這種貶值形成了伴随每次商業危機而出現的信用危機的根本因素。
&ldquo貨币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包含着一個直接的矛盾。
在各種支付互相抵消時,貨币就隻是在觀念上執行計算貨币或價值尺度的職能。
而在必須進行實際支付時,貨币又不是充當流通手段,不是充當物質變換的僅僅轉瞬即逝的媒介形式,而是充當社會勞動的單個化身,充當交換價值的獨立存在,充當絕對商品。
這種矛盾在生産危機和商業危機中稱為貨币危機的那一時刻暴露得特别明顯。
這種貨币危機隻有在一個接一個的支付的鎖鍊和抵消支付的人為制度獲得充分發展的地方,才會發生。
當這一機構整個被打亂的時候,不問其原因如何,貨币就會突然直接地從計算貨币的純粹觀念形态變成堅硬的貨币。
&rdquo 但是,當信用貨币貶值最厲害的時候,也正是強制通用的國家紙币經曆最大勝利的時候。
這種紙币也像金币一樣,是法定支付手段。
信用貨币的失靈在流通中造成一個空隙,由于害怕空隙(horrorvacui),所以迫切需要填補它。
這時,擴大國家紙币(或中央銀行的銀行券。
它的信用堅實可靠。
像我們将要看到的,它實際上由于法律規定而成為國家紙币和信用貨币之間的中間階段)的流通就是合理的了。
如果這種情況沒有發生,那麼,貨币(金屬和國家紙币)便獲得貼水,就像美國最近一次危機中的黃金和美鈔一樣。
信用貨币按其職能要求建立特有的機構。
在這一機構中,一些支付要求互相抵消和補償。
随着這種機構的發展,現金也越來越節約了。
在發達的銀行制度下,這一任務成為銀行的重要職能之一。
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第一,進行流通的商品總額,從而社會必要流通價值,急劇增長了;因此,強制通用的國家紙币所能占據的地盤也擴大了。
第二,随着生産規模的擴大,随着一切債務轉變為貨币債務,特别是随着虛拟資本的增長,通過信用貨币進行交易的範圍也擴大了。
同要進行的流通過程和支付相比,兩者使金屬貨币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