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京的傍晚
關燈
小
中
大
火車疾如流星,穿過了二百裡的春天,把我扔在七條車站的站台上。
我的腳跟敲響了輕寒的站台時,火車頭便噴着火星,向黑暗中轟然而去。
京城是個冷清的所在,原野中的真葛原,河川的加茂川,衆山之中的比睿山、愛宕山、鞍馬山,所有這些草原、山、川,無不風貌如故。
在往昔的平原和依然如故的山川之間的一條車站、二條車站、三條之後以至九條乃至十條,無不依然故我。
即使數到百條,人活到千年,京城照舊冷清。
火車在這春寒的晚上連個招呼也沒打就把我扔在這冷清的京城了。
我盡管感到寂寞,盡管感到寒冷,但我必須穿過它。
必須從南向北&mdash&mdash走盡了市街,走過了人家,曆經所有的燈火,一直走到幾北邊。
&ldquo遠哪!&rdquo主人在後邊這麼說。
&ldquo遠着呢!&rdquo居士在前面說。
我坐在中間的車上打顫。
離開東京的時候,沒有想過日本有這麼冷的地方。
直到昨天,摩擦身體還能濺出火花,奔流在血管裡的熱血使人渾身出汗。
東京就是這樣給人以強烈刺激的地方。
離開這個對人刺激強烈的都城,突然奔向太古時代的京城的我,仿佛三伏天毒太陽曬過的滾燙的石頭,掉進滿池綠色看來很暗的水池一樣。
我擔心,随着嗖地一聲,倏忽之間離我而去的熱氣會不會震動京城之夜? 說&ldquo遠哪&rdquo的人的車以及說&ldquo遠着呢&rdquo的人的車,和我颠颠振動的車轅相連了,在狹窄的道路上一直往北走去,不知道這沉靜已極的夜是否聽到車輪滾滾之聲?那響聲在狹窄的路上被左右遮擋,響聲隻能達于天空,那響聲永遠是咣啷、咣啷,非常單調。
碰上石頭必然咣啷的一聲,然後仍舊是咣啷下去。
這響聲毫無陰森的感覺,但是讓人覺得寒冷。
狹窄的道路兩側的人家中沒有一家點着燈,所以全是黑的。
每家的門無一不上鎖。
有許多人家的屋檐下吊着個很大的折疊燈籠,燈籠罩子上寫着&ldquo加年糕片的紅小豆粥&rdquo。
無人來往的屋檐之下,年糕片染得紅紅的小豆粥等待誰來光顧?春寒之夜深了,死之前連加茂川的水都目測過的桓武天皇(1)的亡魂說不定會來吃呢。
桓武天皇時代是不是在屋檐下染紅年糕加進小豆粥,依舊是難懂的曆史上的疑問。
但是,紅小豆粥和京都卻是難割難分的。
既然無法分離,那麼,有千年曆史的京都就不能少了已有千年曆史的小豆粥。
喜歡吃紅小豆粥的桓武天皇當時的情況如何無從得知,但是,我和紅小豆粥、京都卻有很深的因緣,不能分開。
十五六年前我第一次到京都。
當時我和正岡子規在一起。
在麸屋町一家名叫鈎骨木公寓落腳,和正岡子規晚上出去逛街的時候,我頭一回看到的就是賣紅小豆粥的大燈籠。
看見這個大燈籠我就很自然地立刻感到這是京都,而且一直到明治四十年(2)的今天依然如故,絲毫不變。
紅小豆粥即京都,京都即紅小豆粥,這是我當時得到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後印象。
正岡子規已經作古。
我直到今天再也沒有吃過紅小豆粥。
實際上紅小豆粥什麼樣子我也說不清,是年糕小豆湯呢,還是煮小豆?與此同時&mdash&mdash我想起子規作古了,像一根絲瓜那樣幹枯而死&mdash&mdash燈籠現在仍然在黑暗的屋檐之下吊着。
我在春寒之中縮着脖子,從南向北地穿過京都。
車不停地跑,那咣啷之聲驚擾了桓武天皇的亡魂。
居士默默無言地坐在車上,走在前面。
走在後面的主人也不打算說話。
車夫在細長的道路上驅車直奔北方。
果然很遠,路程越遠越是挨風的肆虐,車是越跑得快颠得越厲害。
我的護膝和洋傘掉在火車下邊了,居士給我拾了起來。
洋傘雖然拾了起來,但如果不下雨也沒有用處。
我和正岡子規來的時候并不那麼冷。
我記得正岡子規穿着嘩叽制服,我穿的是法蘭絨制服,洋洋得意地走在擁擠的大街上。
那時候不知道正岡子規從哪裡買來柚子,給了我一個。
我剝了皮一瓣一瓣地邊吃邊走,漫無目的,不知不覺中來到一條僅僅六七尺寬的小路上。
這小路兩側排列的人家的門上都開着一個一尺見方的洞,有人從那個小洞裡&ldquo喂,喂&rdquo地喊人。
剛開始以為是偶然碰上的,但是越走這種小洞越多,而且好像兩側約定了似地叫人。
佯裝不知走了過去,那小洞裡伸出手來就要抓,而且喊得更厲害。
我回頭問正岡子規這是幹什麼的,他說是妓館。
我邊吃着柚子邊用眼估計,這六七尺的小路從中間分成等分的兩半,我走在等分線上,以走鋼絲的精神,不偏不倚,準确無誤地前進。
因為我想,即使她伸出手來也很難抓住我的制服後襟。
正岡子規笑了。
咣啷咣啷地
我的腳跟敲響了輕寒的站台時,火車頭便噴着火星,向黑暗中轟然而去。
京城是個冷清的所在,原野中的真葛原,河川的加茂川,衆山之中的比睿山、愛宕山、鞍馬山,所有這些草原、山、川,無不風貌如故。
在往昔的平原和依然如故的山川之間的一條車站、二條車站、三條之後以至九條乃至十條,無不依然故我。
即使數到百條,人活到千年,京城照舊冷清。
火車在這春寒的晚上連個招呼也沒打就把我扔在這冷清的京城了。
我盡管感到寂寞,盡管感到寒冷,但我必須穿過它。
必須從南向北&mdash&mdash走盡了市街,走過了人家,曆經所有的燈火,一直走到幾北邊。
&ldquo遠哪!&rdquo主人在後邊這麼說。
&ldquo遠着呢!&rdquo居士在前面說。
我坐在中間的車上打顫。
離開東京的時候,沒有想過日本有這麼冷的地方。
直到昨天,摩擦身體還能濺出火花,奔流在血管裡的熱血使人渾身出汗。
東京就是這樣給人以強烈刺激的地方。
離開這個對人刺激強烈的都城,突然奔向太古時代的京城的我,仿佛三伏天毒太陽曬過的滾燙的石頭,掉進滿池綠色看來很暗的水池一樣。
我擔心,随着嗖地一聲,倏忽之間離我而去的熱氣會不會震動京城之夜? 說&ldquo遠哪&rdquo的人的車以及說&ldquo遠着呢&rdquo的人的車,和我颠颠振動的車轅相連了,在狹窄的道路上一直往北走去,不知道這沉靜已極的夜是否聽到車輪滾滾之聲?那響聲在狹窄的路上被左右遮擋,響聲隻能達于天空,那響聲永遠是咣啷、咣啷,非常單調。
碰上石頭必然咣啷的一聲,然後仍舊是咣啷下去。
這響聲毫無陰森的感覺,但是讓人覺得寒冷。
狹窄的道路兩側的人家中沒有一家點着燈,所以全是黑的。
每家的門無一不上鎖。
有許多人家的屋檐下吊着個很大的折疊燈籠,燈籠罩子上寫着&ldquo加年糕片的紅小豆粥&rdquo。
無人來往的屋檐之下,年糕片染得紅紅的小豆粥等待誰來光顧?春寒之夜深了,死之前連加茂川的水都目測過的桓武天皇(1)的亡魂說不定會來吃呢。
桓武天皇時代是不是在屋檐下染紅年糕加進小豆粥,依舊是難懂的曆史上的疑問。
但是,紅小豆粥和京都卻是難割難分的。
既然無法分離,那麼,有千年曆史的京都就不能少了已有千年曆史的小豆粥。
喜歡吃紅小豆粥的桓武天皇當時的情況如何無從得知,但是,我和紅小豆粥、京都卻有很深的因緣,不能分開。
十五六年前我第一次到京都。
當時我和正岡子規在一起。
在麸屋町一家名叫鈎骨木公寓落腳,和正岡子規晚上出去逛街的時候,我頭一回看到的就是賣紅小豆粥的大燈籠。
看見這個大燈籠我就很自然地立刻感到這是京都,而且一直到明治四十年(2)的今天依然如故,絲毫不變。
紅小豆粥即京都,京都即紅小豆粥,這是我當時得到的第一印象,也是最後印象。
正岡子規已經作古。
我直到今天再也沒有吃過紅小豆粥。
實際上紅小豆粥什麼樣子我也說不清,是年糕小豆湯呢,還是煮小豆?與此同時&mdash&mdash我想起子規作古了,像一根絲瓜那樣幹枯而死&mdash&mdash燈籠現在仍然在黑暗的屋檐之下吊着。
我在春寒之中縮着脖子,從南向北地穿過京都。
車不停地跑,那咣啷之聲驚擾了桓武天皇的亡魂。
居士默默無言地坐在車上,走在前面。
走在後面的主人也不打算說話。
車夫在細長的道路上驅車直奔北方。
果然很遠,路程越遠越是挨風的肆虐,車是越跑得快颠得越厲害。
我的護膝和洋傘掉在火車下邊了,居士給我拾了起來。
洋傘雖然拾了起來,但如果不下雨也沒有用處。
我和正岡子規來的時候并不那麼冷。
我記得正岡子規穿着嘩叽制服,我穿的是法蘭絨制服,洋洋得意地走在擁擠的大街上。
那時候不知道正岡子規從哪裡買來柚子,給了我一個。
我剝了皮一瓣一瓣地邊吃邊走,漫無目的,不知不覺中來到一條僅僅六七尺寬的小路上。
這小路兩側排列的人家的門上都開着一個一尺見方的洞,有人從那個小洞裡&ldquo喂,喂&rdquo地喊人。
剛開始以為是偶然碰上的,但是越走這種小洞越多,而且好像兩側約定了似地叫人。
佯裝不知走了過去,那小洞裡伸出手來就要抓,而且喊得更厲害。
我回頭問正岡子規這是幹什麼的,他說是妓館。
我邊吃着柚子邊用眼估計,這六七尺的小路從中間分成等分的兩半,我走在等分線上,以走鋼絲的精神,不偏不倚,準确無誤地前進。
因為我想,即使她伸出手來也很難抓住我的制服後襟。
正岡子規笑了。
咣啷咣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