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文藝
關燈
小
中
大
明治四十四年(1)六月十八日于長野縣議會議事院
我沒有想到會受到本地教育會的邀請。
差不多一個月之前我就接到通知了,但是,因為要到那個時候看情況如何而定,所以沒能夠馬上回答、不過,謬蒙熱情邀請,從情義上也不能不來,就隻帶着一個身子趕來了。
決不會談出個子午卯酉來,如方才所說,隻是帶着一個身子,為了合乎情義而趕來的。
我講演的題目,不是這個教育會場上可能講過的,所以頗覺為難。
但是,因為這個會的名稱是教育會,接受邀請的我是搞文學的,所以我想還是談一談教育與文藝比較好,所以,就把教育與文藝作為講題了。
這裡所說的教育和文藝,諸位本是理所當然的主人,但是我要把教育放在前面。
因為往往造成誤解,如果發生誤解那就實在對不起了,所以我要先說一聲,我講話一定略加注意。
一提起教育,人們往往以為指的是學校教育,我這裡所說的教育,也包括了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
其次,我這裡所說的文藝就是文學,說到日本的文學,我以為首先就是小說、戲劇。
我講的順序也許有些颠倒,我想談一談廣義上的教育,特别是德育,以及文學方面尤其是和小說、戲劇的關系狀态等等。
如果把日本的教育作一今昔區别和比較,那就是:從前的教育是樹立一種理想,使這個理想的概念務必實現的教育。
這種理想無非是忠與孝,把一種抽象的概念直接化為實際,也就是化為這個社會能夠實際存在的,使之成為理想,以孔子為宗師,即使不能完全實現孔子的教導,但畢竟是以此為目标前進的。
如果說得詳細些,那就是聖人中的孔子,佛教中的釋迦,加上節婦、貞女、忠臣、孝子,這是一個理想的集體,現實社會幾乎不可能存在那樣難得的人物,但必須以這些為理想而前進。
為父母的當孩子不聽話時,就立刻擺出二十四孝告誡孩子,這時,孩子就無話可說隻能俯首了。
由此可見,從前是上邊的沒有束縛,上邊對下邊的有束縛,這就很不好,也就是說,父母要求子女必須有理想,但子女不能要求父母必有理想。
妻不能要求其夫有理想,臣不能要求其君有理想。
總而言之,使忠臣、貞女成為極其完美的人,使孝子隻知事其親,忠臣隻知事其君,貞女隻知事其夫。
這的确是不得了的事。
原因是缺乏科學精神,對這種理想不加批判,不加考慮,隻是遵命奉行。
還有,因為從前等級制度非常嚴,把過去的英雄豪傑看作非常偉大的人物,還因為把比自己位高的人看作偉大人物,而且古人存在于現實社會的信仰彌笃,因為相距遙遠,對于遠在異地的不能直接看到,因而事事無限地誇大。
現在因為交通方便,所以再也不會有這種事了,我們這樣的人,即使不張揚也會被看成大家。
因為當時是把理想擺在眼前,也就等于把企圖實現自己理想的一種激情擺在眼前,所以它成了一種激情教育,不是以智育為主,而是可以稱之為類似靈感的情緒教育。
把沒有任何事做不到,&ldquo精神一到,何事不成&rdquo這種格言口号當作事實。
意氣沖天,怒發沖冠,彪炳日月,如此等等詞句,古人特别喜歡反複使用。
激情就是這種情況,因為是激情教育,所以一般人的生活狀态也是感情的,容易被感動的努力主義。
受這種教育者會出現像前面所說的情況,那麼社會又如何呢?它是非常嚴格的,不允許發生一點錯誤,如果有少許抱愧之事,那就實行不是出家當和尚就是切腹自裁的激情主義,也就是從社會本能來說必然出現這種情況,就本體說來這是日本重視的所在,到了明治年代(2)就和從前大大的不同了。
縱觀四十年來的曆史,過去從理想出發的教育,逐漸變化成從事實出發的教育,從事實出發決不是有理想但無法實行,因為人不可能隻靠概念的精神成長起來,人是有表有裡的,社會能教育自己,自己也能教育自己。
從前不論公或者私,不論什麼,一概用孝道推行,現在是有盡孝道的,有不孝的。
也就是從前是一元的,現在卻是二元的了。
凡事再也不能以孝貫徹始終,以忠貫徹始終。
這是單憑想象就能明白的結果。
對于從前的激情主義,現在的教育是使它消失的教育,在西洋是從癡迷中覺醒,在日本固然意思不同,但畢竟可稱之為醒悟或者覺醒。
為什麼從前是這樣的?如果不妨細說,那就是德國哲學家們創造了概念和創造了定義。
不過巡警的概念如果定為穿着白制服,腰挎指揮刀,那麼,如果另一種概念定為身穿日本和服腰系青年寬幅布帶,就顯得倨促。
佛教界的學者說,用定義決定什麼,世上的事就一塌糊塗,什麼都不明不白。
物是常常變化下去的,世上的事也常常變化,所以,規定了孔子這個概念并把它理想化的人,到了後來終于有一天醒悟,那純粹是個錯誤。
為什麼發生這種變化?這是因為物理、化學、情物等等科學大有進步,對于任何事物總要仔細觀察,認真研究。
把這種科學精神用于觀察和研
差不多一個月之前我就接到通知了,但是,因為要到那個時候看情況如何而定,所以沒能夠馬上回答、不過,謬蒙熱情邀請,從情義上也不能不來,就隻帶着一個身子趕來了。
決不會談出個子午卯酉來,如方才所說,隻是帶着一個身子,為了合乎情義而趕來的。
我講演的題目,不是這個教育會場上可能講過的,所以頗覺為難。
但是,因為這個會的名稱是教育會,接受邀請的我是搞文學的,所以我想還是談一談教育與文藝比較好,所以,就把教育與文藝作為講題了。
這裡所說的教育和文藝,諸位本是理所當然的主人,但是我要把教育放在前面。
因為往往造成誤解,如果發生誤解那就實在對不起了,所以我要先說一聲,我講話一定略加注意。
一提起教育,人們往往以為指的是學校教育,我這裡所說的教育,也包括了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
其次,我這裡所說的文藝就是文學,說到日本的文學,我以為首先就是小說、戲劇。
我講的順序也許有些颠倒,我想談一談廣義上的教育,特别是德育,以及文學方面尤其是和小說、戲劇的關系狀态等等。
如果把日本的教育作一今昔區别和比較,那就是:從前的教育是樹立一種理想,使這個理想的概念務必實現的教育。
這種理想無非是忠與孝,把一種抽象的概念直接化為實際,也就是化為這個社會能夠實際存在的,使之成為理想,以孔子為宗師,即使不能完全實現孔子的教導,但畢竟是以此為目标前進的。
如果說得詳細些,那就是聖人中的孔子,佛教中的釋迦,加上節婦、貞女、忠臣、孝子,這是一個理想的集體,現實社會幾乎不可能存在那樣難得的人物,但必須以這些為理想而前進。
為父母的當孩子不聽話時,就立刻擺出二十四孝告誡孩子,這時,孩子就無話可說隻能俯首了。
由此可見,從前是上邊的沒有束縛,上邊對下邊的有束縛,這就很不好,也就是說,父母要求子女必須有理想,但子女不能要求父母必有理想。
妻不能要求其夫有理想,臣不能要求其君有理想。
總而言之,使忠臣、貞女成為極其完美的人,使孝子隻知事其親,忠臣隻知事其君,貞女隻知事其夫。
這的确是不得了的事。
原因是缺乏科學精神,對這種理想不加批判,不加考慮,隻是遵命奉行。
還有,因為從前等級制度非常嚴,把過去的英雄豪傑看作非常偉大的人物,還因為把比自己位高的人看作偉大人物,而且古人存在于現實社會的信仰彌笃,因為相距遙遠,對于遠在異地的不能直接看到,因而事事無限地誇大。
現在因為交通方便,所以再也不會有這種事了,我們這樣的人,即使不張揚也會被看成大家。
因為當時是把理想擺在眼前,也就等于把企圖實現自己理想的一種激情擺在眼前,所以它成了一種激情教育,不是以智育為主,而是可以稱之為類似靈感的情緒教育。
把沒有任何事做不到,&ldquo精神一到,何事不成&rdquo這種格言口号當作事實。
意氣沖天,怒發沖冠,彪炳日月,如此等等詞句,古人特别喜歡反複使用。
激情就是這種情況,因為是激情教育,所以一般人的生活狀态也是感情的,容易被感動的努力主義。
受這種教育者會出現像前面所說的情況,那麼社會又如何呢?它是非常嚴格的,不允許發生一點錯誤,如果有少許抱愧之事,那就實行不是出家當和尚就是切腹自裁的激情主義,也就是從社會本能來說必然出現這種情況,就本體說來這是日本重視的所在,到了明治年代(2)就和從前大大的不同了。
縱觀四十年來的曆史,過去從理想出發的教育,逐漸變化成從事實出發的教育,從事實出發決不是有理想但無法實行,因為人不可能隻靠概念的精神成長起來,人是有表有裡的,社會能教育自己,自己也能教育自己。
從前不論公或者私,不論什麼,一概用孝道推行,現在是有盡孝道的,有不孝的。
也就是從前是一元的,現在卻是二元的了。
凡事再也不能以孝貫徹始終,以忠貫徹始終。
這是單憑想象就能明白的結果。
對于從前的激情主義,現在的教育是使它消失的教育,在西洋是從癡迷中覺醒,在日本固然意思不同,但畢竟可稱之為醒悟或者覺醒。
為什麼從前是這樣的?如果不妨細說,那就是德國哲學家們創造了概念和創造了定義。
不過巡警的概念如果定為穿着白制服,腰挎指揮刀,那麼,如果另一種概念定為身穿日本和服腰系青年寬幅布帶,就顯得倨促。
佛教界的學者說,用定義決定什麼,世上的事就一塌糊塗,什麼都不明不白。
物是常常變化下去的,世上的事也常常變化,所以,規定了孔子這個概念并把它理想化的人,到了後來終于有一天醒悟,那純粹是個錯誤。
為什麼發生這種變化?這是因為物理、化學、情物等等科學大有進步,對于任何事物總要仔細觀察,認真研究。
把這種科學精神用于觀察和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