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國際投資

關燈
A經濟的商人已經開始發現可能在國外出售紡織品。

    表和乳酪的輸入量可能已經減少,因為國内的供給來源現在能跟進口貨競争,或者因為需求已轉移到國内比較便宜的其他商品方面。

     因此A經濟有一種形成出超的傾向。

    可是這裡有三種因素起相反的作用。

    首先,汽車的價格以乳酪和表計算已經降低。

    為了簡化論證,我們将假定彙率不變(怎樣會這樣,我們在下文就可以看到),并且乳酪和表的貨币價格不變(在C和B經濟裡貨币工資已随每人産量而比例地增長),而汽車的貨币價格已經降低(在A經濟裡貨币工資比每人産量增加得少,如果增加了一些的話)。

    為了支付A的每年輸入而需要的貨币數目已經減少,因為輸入品的數量已經減少,同時它們的價格不變。

    輸出品的貨币價值可能已經或者增加或者減少。

    新近開始的紡織品輸出使它增加,可是就汽車來說,價格的降低可能已經超過銷貨額增加的比例,以緻很可能A經濟的輸出品的全部貨币價值已經降低,而且降低的數字可能超過輸入品的價值。

     第二,A經濟裡有效需求的狀态已經改變。

    汽車和紡織工業正在經曆一次突然的市面興旺。

    生産着跟表和乳酪競争的物品的國内工業也是如此(它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在生産相同的商品,但無論怎樣,購買力從進口貨轉移到國内産品,對它們總是有益的)。

    另一方面,某些國内工業,由于購買力已經從它們的産品轉移到乳酪和表方面,也許在遭受困難(被買的乳酪和表的數量較少,可是按較高的相對價格;用在它們方面的收入的比例也許結果已經增長,以緻它們從其他市場上吸取購買力)。

    在實際效果是增加A經濟裡的活動的範圍内,收入傾向于增高,這會阻止輸入品數量的減少。

     第三,B和C經濟裡的紡織工業,以及各自的特别出口工業,産量都在減少,而汽車輸入(雖然價格較低但數量較大)也許在吸取其他商品的國内市場裡的購買力。

    隻要B和C經濟裡的收入減少了,失業出現了,汽車和紡織品輸入數量的增加就會受到阻礙。

     這些影響也許勝過A經濟會發展成為出超的那種趨勢。

     所以關于成本水平的全面變化對貿易差額的影響,不可能做出概括的論斷。

    一切決定于作為基礎的需求和相對成本的結構範型,決定于相對價格的變動對有效需求的反作用。

    在長期内,在貿易差額的發展中有一種自己糾正自己的傾向。

    當最初A經濟裡物價的相對下降産生一種出超,并刺激國内生産來替代輸入時,A經濟裡對勞動的需求會增多,而不平衡的最初原因(A經濟裡貨币工資的增長太慢)會得到緩和。

    當最初的影響屬于相反的方向,B和C經濟都有了出超時,A經濟裡的情況就會惡化,可是在B和C裡對勞動的需求會增多,貨币工資增長的速度會超過每人産量,乳酪和表的價格相對于A經濟裡的收入而言會更進一步上漲(A經濟裡的收入本身已經減少,由于走向停滞的初期趨勢加上貿易入超以後的種種萎縮情況),在某一點上輸出的數量可能減少到足以抵消價格上漲的程度。

    在任何特定狀态的需求和相對成本的結構範型下,原則上總有一種相對工資的水平會确保平衡的貿易,而不平衡本身的發展也會在工資水平方面引起一種變動,這種變動會糾正不平衡。

    然而,這方面的變動又慢又不完全,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這種糾正的勢力長期地落後于它們所要糾正的那種發展。

    在純粹邏輯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有一種趨向于建立平衡的趨勢,可是在曆史的意義上,卻有一種傾向使不平衡成為正常事态。

     全面的需求上的差别沒有理由可以期待任何時候在世界上進行着的投資平均地分布在各個國家,因為它們在空間上占有不同的面積,從經濟的觀點來看,這簡直是無可奈何的。

    任何時候,在整體世界裡進行着的投資的速度支配着整體世界裡對勞動的需求:投資所産生的對勞動的需求,不是僅限于投資發生的那個國家境内的勞動隊伍,而是分布于全世界;其分布的狀況決定于需求和成本的基本結構。

    比方說,必須在A經濟裡的地基上設置起來的資本财貨可能是在國外生産的,而相應的對勞動的需求是在B或C經濟的投資部門裡。

    隻要A經濟的工人從事于投資,就可能輸入商品來供給他們的消費(以及食利者的消費,這些食利者分享着正在進行的投資所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