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供給和需求

關燈
利用時,擴大一種作物的産量,就必須犧牲另一種作物,所以當需求已經全面增加時,産量的全面增加是不可能的。

    在礦業裡一般不可能很快地增加産量,除非負擔急劇增長的邊際費用(開掘較差的煤層,等等)。

    由于這些原因,這種基本産業對需求變化的反應主要地在于價格的變動,而不在産量。

     這種傾向更由于另外兩項因素而加強。

    第一,在工業裡壟斷比較普遍,并且,我們知道,注284壟斷價格一般不像競争價格那樣地随着需求的起伏而波動。

    第二,農業産量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小農和自耕農生産的,對他們來說,基本費用和經常費用的區别沒有意義&mdash&mdash需求減少時他們不能解雇自己來節省工資,需求對他們有利時他們也不能工作得太多(實際上他們對現錢的需要可能極沒有伸縮性,以緻他們在價格高時比價格低時售出産品較少,享受較多的空閑時間或者消費較多的自己的出産)。

    在農業掌握在資本主企業家手裡的場合,工人往往處于劣勢的讨價還價的地位(特别是在殖民地區),以緻對需求減少的反應是削減工資而不是減少産量。

    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基本産業中,生産者的收入比制造業中的工資波動大得多。

     大多數工業品所依賴的原料是基本産業的産品,可是,既然制造所增添的價值比原料的價格變動較少(如果有變動的語),一種商品的最終價格變動的比例就比它包含的原料的價格變動的比例較小。

    所以商業循環的變動起伏通常帶來顯著的原料價格的漲落(相對于制造品而言);這既然會引起糧食的相對價格的波動,也就加強實際工資(從就業工人的生活标準的觀點來看)在市面暴跌期中增長和在興旺期中降低的趨勢。

    同時這意味着在暴跌期中稍微減輕産業工人的痛苦的實際工資的增長,大部分是以小農、農業工人和礦工的收入為犧牲,而不是出在利潤的頭上。

     由于天氣的變化無常,農産品的産量也比工業品的産量波動較多。

    相對于需求而言的産量上的變動會引起價格上猛烈的變動,因為需求對價格變動的反應一般是不敏感的。

    糧食價格的下跌會增加糧食以外其他東西的消費;原料價格的下跌,反映在有關制成品的價格下跌的比例小得多,對消費隻有微弱的影響,即使人們對最終産品的需求很有彈性。

    價格的變幻無常由于商人的經營而被減弱,他們在價格下跌或上漲時收進或抛出存貨;可是這些手段一般不足以防止農業生産者的總收入的減少,如果他們的總生産增加的話。

    由于這個原因,所以曾經有農場主在預期出産豐裕時自殺。

     技術的改變在長期内也會引起相對于工業品價格而言的農産品價格方面強烈的波動。

    如果在一個時期中總産量不斷增加而農業裡技術的進步遲緩,原料的相對價格就會急遽上漲,增加農業生産者在總收入中分得的份額。

    農業生産方面一批新發明,或者新地區的開發,使得供給增加(相對于需求而言),接着往往在一段長時期内那些有關生産者的收入會減少,因為他們很難從自己慣于經營的生産事業轉移到現在利潤較大的其他行業裡去。

     有些人幸運地在供給具有彈性的情況下經營&mdash&mdash當他們的容易賣錢的作物的價格有利時,他們就賣出這種作物,如果價格不利,他們就改種自己的糧食。

    可是在很多情況下已經習慣于專種容易賣錢的作物的土地,改種以後不能不犧牲未來的生産前途,那時候價格也許已經恢複;并且在很多情況下,有關地區的人口靠輸入糧食已經增長到本地區不能養活的規模,即使完全放棄那種容易賣錢的作物。

     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的最給人深刻印象的矛盾之一,是農業生産者想要消除生産力增長的效果,因而打算燒掉他們産量的一部分,保持其餘一部分的價格水平,使他們能維持生活。

     進步中的犧牲者 技術進步、資本積累以及連帶發生的消費範型方面的變化,不斷地在破壞對專門化的生産要素的需求。

    就資本來說,這是風險的一種重要來源。

    資本财貨的未來的獲利壽命不能确定,由于不能不給可能的提前報廢多留餘地,使主觀正常價格很高,并且有阻礙投資的影響。

    不平均的實現的報廢的負擔使得實現的利潤很不平均。

    有些時候,所擔心的獲利能力的喪失不實現,資本财貨在它們的成本已經勾銷以後還繼續産生收益;另一些時候,損失非常之大,以緻假如事先預料得到,當初決不會投這筆投資。

     專業化的土地也許會變化很大地損失價值或增加價值,可是土地一般總能至少作為空地保留一些價值,它是一種很容易變動的生産要素,當舊的用途不能獲利時可以找到新的用途。

     對于專業化的勞動(手織機的織工,電影音樂家),他們的技能喪失市場是一種嚴重的不幸(特别是對于在中年遭遇這種情況的那些人)。

    他們通常不能在他們收入比較好的年代積起一筆防廢基金,并且在受了打擊以後,他們想要限制新技術的使用來保護自己而做出的努力,從他們的觀點來看,一般都是無效的,即使當他們給企業家和消費者帶來很大麻煩的時候也是無效的。

     整個經濟的進步,在迅速發展中往往把許多集團的個人卷入悲慘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