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土地和勞動

關燈
義發展以後才顯明的原則應用到一個原始的經濟裡。

    不能呆闆地把這一切當作對任何曆史局面的一種說明,因為每個社會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規章慣例,而且通過使邊際産品等同于價格的辦法來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潤,以及通過自由競争的辦法來規定價格的這種原則,對于一個地主和農民的社會是完全不切合的。

    即使在地主是資本家兼雇主的時候,他們的人生觀往往和工業企業家的人生觀大不相同。

    然而,這種論證是有用的,使我們能看到這些原則在最簡單的背景中會怎樣發生作用。

     剩餘的消費 我們已經假設,在地主制度下沒有積累在進行,也沒有人想到要投資于資本财貨或者改進生産方法,來增加産量。

    地主消費掉他們分得的全部産品(這等于工資或農民收入隻夠最低生活需要時的全部技術剩餘)。

    除了消費者在宮殿廟宇上的投資外,他們主要是通過雇用仆役、兵士、牧師和藝術家來消費掉這份産品的。

     因此,如果工人或農民起義并奪得地主的财産,結果會使人失望的。

    如果可以耕種的土地已經被用作園林和獵場,農民奪取到手,還能得到一些好處:可是地主的财富的較大一部分隻會化為烏有。

    即使農民把地主一直雇用着的人全部趕走,他們不過比以前多得一些糧食&mdash&mdash以前有助于地主的舒服生活的種種服務,在地主消滅時就沒有價值了。

     當經濟裡已經有一個工業部門存在,地主用他們分得的剩餘向城市輸出糧食和原料,從那裡買進奢侈品或者供自己在朋友間炫耀時,情況就不同。

    工人奪得地主的财産的時候,這種可供輸出的剩餘歸他們控制,他們可以用來從城市輸入貨品。

     這樣的一種革命可能給工業部門引起嚴重的問題。

    地主還存在的時候,農民不得不辛苦地工作而吃得少。

    他們獲得自由以後,也許喜歡工作得少一些,吃得多一些,而不願維持同樣的出口剩餘,從城市裡輸入貨品,因為他們的消費習慣簡單,他們自己的傳統手藝能供給他們的大部分需要。

    輸出減少後他們的貿易條件的改善(以工業品計算的糧食和原料的價格增長)會引起城市裡嚴重的困難,并且可能隻會進一步減少輸出,因為貿易條件越好,農民為了向城市換取自己需要的工業品而需要賣出的産物就越少。

     工業部門能在一定的範圍内解決這個問題,由于設法使農民沾染上新的欲望,以及供給他們廉價的工業品,從而打破他們的手工生産的習慣,可是這種作用是有限的,注241而且農民占有優勢,因為他們的買賣是以必需品來換取可有可無的東西。

     工業的基礎是農業剩餘,地租的制度把農業工資或者農民收入壓擠到最低限度,是一種殘酷的可是有效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提供農業剩餘,可以使農業剩餘成為經濟的工業部門可以得到的東西。

     不斷改進的地主 這些議理适用于一個把剩餘全部用在消費上的經濟。

    當地主有了企業家的一些特征,把技術剩餘的一部分用在農業生産的實驗和改進上或用于建立工業時,局面的發展就大不相同。

    他們這樣做的時候,經濟可能突破一種原始的停滞狀态,并且發動積累過程和技術進步。

     拓荒者 當來自工業部門的移民定居在新土地上,占有他們所耕種的土地時,他們成為自由農民&mdash&mdash食利者、企業家和工人合為一體。

    于是農業剩餘不需要通過地租的中間作用就輸出到工業。

    可用的土地很多,每個家庭的平均産值很高,他們自己的消費隻占其中相當小的一部分。

    新移民沒有老農民的傳統手藝,對輸入的工業品(包括工具在内)的需求很高,并且(在一段初期創業的困難時期以後)養成一種高标準的消費習慣。

     再則,他們的思想觀念是在一個受貨币交易支配的社會裡形成的,他們生産主要地是為了銷售而不是為了消費。

    這解決對城市供給糧食的問題,可是有一種嚴重的缺點。

    那些移民受商業道德的支配,他們心目中的資本總是以購買力計算而不是以實物計算的。

    因此,他們不顧一切地從土地上榨取價值,不惜損害地力,如果他們能遺留給他們的子女以貨币計算的資本,他們就認為不妨把沙漠遺留給廣大的後代。

     在損害地力的過程正在進行的期間,農業剩餘格外大,貿易的條件有利于工業品,促進工業的發展;這樣,可以說,天然資源就被改變為工業的資本财貨。

    從長期觀點來說,這種做法對未來福利的危害十分明顯,可是在資本主義的經營方式下,誰都不關心這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