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價格和利潤
關燈
小
中
大
止。
對這種局面的典型反應是這樣:企業家們按主觀正常價格售貨,感到自己能夠銷售比正常設備能力産量更多的産量,而無須使用任何額外的銷貨壓力。
起初,産量擴張的限度是額外産量的邊際費用(包括估計的使用折舊費在内)等于這部分産量的銷貨收入。
按老價格擴張到超過這個程度,就會使費用的增加多于收入的增加,以緻利潤減少到低于産量較小時的利潤。
如果這樣增加的産量不夠滿足額外的需求,價格就上漲,因為現在所有的賣方的邊際費用都高,每個人都能增高自己的價格而不必擔心顧客會被競争的同行搶去。
在較高的價格下,就值得用掉較高的邊際成本,結果價格的上漲同時帶來産量的進一步增加。
一種短期平衡的局面建立在适當的價格的基礎上,就是,按這種價格,需求恰好能吸收邊際費用等于價格時的産量。
這種标準的反應範型可以在許多方面有所改變。
獨占勢力強大的一些企業,或者彼此之間在價格政策上有一種公開協議的或默契的企業,也許願意把産量保持在生産能力的範圍以内,盡量提高價格來相應地縮減需求。
另一方面,在顧客的好感至關重要的場合,他們即使面臨大量超額需求,也甯願把價格保持在主觀正常的水平上不動,或者滿足需求,不惜犧牲一些超過價格的邊際費用(這樣獲得的利潤比在短期局面下可能取得的利潤低,卻為将來建立了有益的市場關系),或者限額供給顧客,或者(如果是耐用品)登記訂貨單,推遲交貨日期。
大體上,似乎是獨占者一般比較願意增加銷售額,而不想從一時有利的短期局面中盡量榨取利潤,另一方面,在高度競争的市場上,個别的賣方無法使顧客和他自己發生密切的聯系,因而不能從降低現在的價格中得到一種未來的利益,足以抵消現在利潤的犧牲。
所以,盡管似乎不合理,在和生産能力比較起來需求相對地增加時,在高度競争的市場裡,價格往往比在那些實行獨占價格政策的市場裡上漲得更多。
無論如何,不管價格是否上漲,利潤(暫時)總比主觀正常價格所據以計算的利潤高,因為總收入至少已經跟着銷貨額而相應地增長,而很大一部分費用(包括折舊費在内)仍舊不變。
買方市場 當全部需求不足以按主觀正常價格吸收正常能力的産量時,企業家處于一種買方市場,不可能大家都賺到預期水平的利潤。
在這種局面下,不可能指出任何一種典型的發展趨勢,因為各個市場裡的發展決定于它自身所有的短期競争情況,以及有關企業家所實行的政策。
在競争激烈的場合(在短期的意義上),價格被迫向基本費用降低,因為隻要有任何準租金可得,每一個賣方都甯願削減價格而擴大銷售額。
如果考慮到外界的好感(包括對原料供給者和對供給資金的銀行的關系),價格甚至可能降低到基本費用以下。
正因為這個原因,絕對的競争通常是沒有的。
每一個賣方知道如果任何人降低價格,大家都會遭受損失,因此不敢輕舉妄動。
這樣,價格可以勉勉強強地維持在主觀正常的水平上,隻是因為沒有一個賣方肯首先降價,引起别人的反感。
注130當這種心理還不強,不足以阻止降價時,賣方們遭受一個時期的損失以後,可能組織壟斷性的聯盟,大家同意維持價格,根據一種比額制度來分配市場。
曆時長久的買方市場通常會産生許多壟斷性的協議,其中有許多成為永久的。
在壟斷已經存在的場合,價格就不容易降低,甚至可能提高,因為壟斷者發現所有對他的産品的需求來自一些關系十分牢靠的顧客,價格上漲不會使銷售額成比例地減少。
(在需求減少時這種價格的上漲,為了好聽往往被解釋為因為産量較小,需要漲價來收回企業管理費等總開支) 如果同時有少數地位差不多相等的賣方,他們行動起來可能很像是彼此有一種價格協議,可是,如果他們之間的均勢不穩定,地位最強的一個(因為成本較低或者資金雄厚)可能趁此機會,用降低價格或者銷貨壓力來打垮他的某些競争者,從而取得未來的更接近于壟斷的地位。
既然企業家們相互買賣(原料、動力等),一個集團所實行的價格政策就會影響其他集團的基本費用,而這又會影響他們的價格,結果任何一個集團的政策,非常複雜地影響到整個經濟。
這一切使我們不可能對買方市場中的行為做出一般性的論斷,每個這種局面有它自己的曆史背景。
就我們現在的論證來說,重要的一點是,不管價格怎樣變化,利潤經常總是低于假如設備能力的産量按主
對這種局面的典型反應是這樣:企業家們按主觀正常價格售貨,感到自己能夠銷售比正常設備能力産量更多的産量,而無須使用任何額外的銷貨壓力。
起初,産量擴張的限度是額外産量的邊際費用(包括估計的使用折舊費在内)等于這部分産量的銷貨收入。
按老價格擴張到超過這個程度,就會使費用的增加多于收入的增加,以緻利潤減少到低于産量較小時的利潤。
如果這樣增加的産量不夠滿足額外的需求,價格就上漲,因為現在所有的賣方的邊際費用都高,每個人都能增高自己的價格而不必擔心顧客會被競争的同行搶去。
在較高的價格下,就值得用掉較高的邊際成本,結果價格的上漲同時帶來産量的進一步增加。
一種短期平衡的局面建立在适當的價格的基礎上,就是,按這種價格,需求恰好能吸收邊際費用等于價格時的産量。
這種标準的反應範型可以在許多方面有所改變。
獨占勢力強大的一些企業,或者彼此之間在價格政策上有一種公開協議的或默契的企業,也許願意把産量保持在生産能力的範圍以内,盡量提高價格來相應地縮減需求。
另一方面,在顧客的好感至關重要的場合,他們即使面臨大量超額需求,也甯願把價格保持在主觀正常的水平上不動,或者滿足需求,不惜犧牲一些超過價格的邊際費用(這樣獲得的利潤比在短期局面下可能取得的利潤低,卻為将來建立了有益的市場關系),或者限額供給顧客,或者(如果是耐用品)登記訂貨單,推遲交貨日期。
大體上,似乎是獨占者一般比較願意增加銷售額,而不想從一時有利的短期局面中盡量榨取利潤,另一方面,在高度競争的市場上,個别的賣方無法使顧客和他自己發生密切的聯系,因而不能從降低現在的價格中得到一種未來的利益,足以抵消現在利潤的犧牲。
所以,盡管似乎不合理,在和生産能力比較起來需求相對地增加時,在高度競争的市場裡,價格往往比在那些實行獨占價格政策的市場裡上漲得更多。
無論如何,不管價格是否上漲,利潤(暫時)總比主觀正常價格所據以計算的利潤高,因為總收入至少已經跟着銷貨額而相應地增長,而很大一部分費用(包括折舊費在内)仍舊不變。
買方市場 當全部需求不足以按主觀正常價格吸收正常能力的産量時,企業家處于一種買方市場,不可能大家都賺到預期水平的利潤。
在這種局面下,不可能指出任何一種典型的發展趨勢,因為各個市場裡的發展決定于它自身所有的短期競争情況,以及有關企業家所實行的政策。
在競争激烈的場合(在短期的意義上),價格被迫向基本費用降低,因為隻要有任何準租金可得,每一個賣方都甯願削減價格而擴大銷售額。
如果考慮到外界的好感(包括對原料供給者和對供給資金的銀行的關系),價格甚至可能降低到基本費用以下。
正因為這個原因,絕對的競争通常是沒有的。
每一個賣方知道如果任何人降低價格,大家都會遭受損失,因此不敢輕舉妄動。
這樣,價格可以勉勉強強地維持在主觀正常的水平上,隻是因為沒有一個賣方肯首先降價,引起别人的反感。
注130當這種心理還不強,不足以阻止降價時,賣方們遭受一個時期的損失以後,可能組織壟斷性的聯盟,大家同意維持價格,根據一種比額制度來分配市場。
曆時長久的買方市場通常會産生許多壟斷性的協議,其中有許多成為永久的。
在壟斷已經存在的場合,價格就不容易降低,甚至可能提高,因為壟斷者發現所有對他的産品的需求來自一些關系十分牢靠的顧客,價格上漲不會使銷售額成比例地減少。
(在需求減少時這種價格的上漲,為了好聽往往被解釋為因為産量較小,需要漲價來收回企業管理費等總開支) 如果同時有少數地位差不多相等的賣方,他們行動起來可能很像是彼此有一種價格協議,可是,如果他們之間的均勢不穩定,地位最強的一個(因為成本較低或者資金雄厚)可能趁此機會,用降低價格或者銷貨壓力來打垮他的某些競争者,從而取得未來的更接近于壟斷的地位。
既然企業家們相互買賣(原料、動力等),一個集團所實行的價格政策就會影響其他集團的基本費用,而這又會影響他們的價格,結果任何一個集團的政策,非常複雜地影響到整個經濟。
這一切使我們不可能對買方市場中的行為做出一般性的論斷,每個這種局面有它自己的曆史背景。
就我們現在的論證來說,重要的一點是,不管價格怎樣變化,利潤經常總是低于假如設備能力的産量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