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寫計劃

關燈
第三篇讨論一種各事變化無常以及對未來的預期受現在經驗的影響過大的經濟組織的演化。

    這種預期狀态引起活動方面短期的波動。

    投資率逐年的波動和它在長時期内的趨勢的關系,在第二十二章裡讨論。

     第四篇讨論金融和貨币制度。

    在經濟生活的這一部門中,某些制度形式(例如中央銀行)和法規(例如規定通貨的發行的條例)起很大的作用;在這裡不企圖解釋或評價規章制度在實際經濟中所采取的個别形式。

    所有對制度規章的運用情況的說明,都是用一般化的因而也是高度典型化的形式做出的。

     到此為止,論證一直是在這樣一個假設下進行的,即沒有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

    第五篇向讀者說明食利者是怎樣一種人。

    我們于是不得不回過頭來考慮怎樣修改我們已經提出的論點,以便容納從利潤中支出的消費。

    這樣的安排也許對讀者有些麻煩,可是(我相信)這樣做比把食利者引進第一個模式,麻煩要少一些。

     到這一點為止,我們假設沒有土地的稀少性。

    在第六篇裡開始引入地租,又一次我們不得不回溯以前的論點,說明需要怎樣一些複雜的修正,以便容納土地的稀少性。

    這個分析中很多地方可加以修正,使其能适用于多種多樣的生産要素所造成的問題,例如熟練的和不熟練的勞動。

     這一篇的最後一章(《遞增的和遞減的報酬》)以及其餘兩篇(《相對價格》和《國際貿易》)很概略地勾畫出在現時經濟學說中占很大地位的大家熟悉的園地;這裡談到這些問題,是為了顯示這一部分和積累問題的關系,而不是為了對這些問題提出什麼新的貢獻。

     全部理論盡可能作為一種分析而提出,盡可能少做争論。

     接下去我陳述一些對各種問題的&ldquo意見&rdquo,辯護我所用的各種概念,顯示它們和某些其他分析方法的關系或者分歧。

    提出這些&ldquo意見&rdquo不是為了對現時的經濟學說進行探讨,而隻是為了幫助讀者看出本書的理論在哪些方面和他可能熟悉的某種思想有沖突。

     關于投資的邊際生産力的概念的讨論,既是非常重要又是非常令人感到困惑的,似乎最好把它放到本書的主要内容中去。

    因此,它作為&ldquo幾點題外的讨論&rdquo列在第三十章後面。

     &ldquo圖解&rdquo說明正文裡的一些可以用平面圖來研究的定理。

     最後附列的錢珀瑙恩和康恩的&ldquo筆記&rdquo,提供一種根據某些簡單化的假設而做出的公式,可以用來計算資本财貨的成本中的利息成分。

     瓊·羅賓遜 劍橋,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