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與外
關燈
小
中
大
張佩芬 譯
從前有一個名叫弗裡德利希的人,他從事于精神工作,知識極為淵博。
但是他并不認為這一種知識和其他一種知識、這一種思想和其他一種思想都同等重要,因而他偏愛某一種思想方法,輕視和厭惡其他方法。
他喜愛和崇拜的就是邏輯學,那是一種多麼優秀的方法啊,總而言之,這才稱得上是&ldquo科學&rdquo。
&ldquo二二得四,&rdquo他經常說,&ldquo這是我所信仰的,人們必須根據這個真理去思考。
&rdquo 他當然知道還存在其他形式的思想和知識,對它們也并不陌生,可是它們都算不上&ldquo科學&rdquo,因此不值得重視。
他雖然是個無神論者,卻容忍了宗教。
宗教是建立在與科學達成默契的基礎上的。
許多世紀以來,科學幾乎包羅了地球上所存在的和值得知道的一切,除去唯一的一個領域&mdash&mdash人類的靈魂。
這個領域就留給了宗教,它對于靈魂的種種推論,确乎無需認真看待,聽其自然即可,随着時間的消逝,一切就都成了慣例。
所以弗裡德利希對宗教也采取容忍态度,雖然他對自己認為迷信的東西極其憎恨和厭惡。
隻有外族的、未開化的、落後的民族才會一心一意地相信迷信,在遙遠的古代,也許有神秘的或者不可思議的思想存在,自從有了科學和邏輯學,這類老朽而可疑的工具早就失去意義了。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想的,當他親眼看見一些迷信的迹象時,就很生氣,仿佛有什麼敵對的東西觸到了他。
但是最令他生氣的莫過于在他的同行中,在這些受過教育并且懂得科學思想原理的人中,居然也存在這種迹象。
而最令他痛苦和不能忍受的是那種可恥的見解,就是他最近不時聽到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也在讨論研究的那種荒謬的見解:說&ldquo科學思想&rdquo也許并不是什麼至高無上、萬古不變、永恒存在、早已肯定和無懈可擊的思想方式,而不過是許多思想方式中的一種,是暫時性的,在變化和沒落的世界中并非無可指摘的思想方式。
這種無禮的、有破壞性的、帶毒素的思想正在流傳,弗裡德利希也無法否認,由于戰争、颠覆和饑餓給全世界帶來災難,這種思想到處流傳,就好似一項警告,好似一隻白手在白牆上寫下了一行鬼字。
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弗裡德利希越來越苦惱,他越是苦惱,就越發痛恨這種思想以及那些他懷疑在偷偷地信仰這種思想的人。
在那些真正受過教育的人士的圈子裡,迄今隻有極少數人曾直言不諱地公開承認這種新學說,它們若是得到廣泛流傳并且取得勢力,肯定将會消滅地球上一切精神文明,引起一場大混亂。
當然,事情還沒有到這等地步,那些公開擁護這種思想的個别人,人數實在太少,不妨把他們看作是怪人或者有怪癖的人物。
然而不時在這裡,或者在那裡,可以覺察到那種思想放射出來的一滴毒液。
在老百姓和沒有受多少教育的普通人中,新的學說、神秘教義、教派、信徒,不言而喻是數量衆多的,因此世界上顯然到處充滿了迷信、神秘主義、信鬼和其他種種晦暗勢力的痕迹。
看來對此進行鬥争還是必要的,但是科學似乎暗暗地感到軟弱無能,到目前為止對此仍然保持緘默。
有一天,弗裡德利希到一個他過去常常合作進行研究的朋友家去。
事實上他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到這位朋友了。
他在爬上那幢房子的樓梯時一直在回憶上次是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和這位朋友聚首的。
對于自己的記憶力,他曾極其引以自豪,現在卻什麼也想不起來了。
因而他不知不覺地陷于一種煩惱和懊喪的情緒中,當他站在朋友的屋門前時,不得不強迫自己擺脫這種情緒。
他在和他的朋友艾爾文寒暄時就注意到那張親切的臉上有一種似乎是抑制着的微笑,他認為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
同時他一看到這個微笑&mdash&mdash盡管是友善的,他卻感到帶着點兒嘲諷和敵意&mdash&mdash就立刻想起了他方才百思不得其解的那件事:許久以前他和艾爾文的最後一次相聚。
他記得他們當時分手時确實沒有争吵,卻懷着内心的不和與不滿,因為艾爾文對于他當時向迷信領域的進攻似乎支持得太少了。
真奇怪,他怎麼能夠把一切忘得幹幹淨淨呢!現在他也明白,他許久沒來拜訪這位朋友正是這個原因,就是出于這種不滿,雖然他給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用以解釋自己何以一再推遲這次拜訪。
現在他們又見面了,弗裡德利希感到,他們之間過去那道小小的裂痕在這段時間中可悲地擴大了。
這瞬間他深切地感到,在他和艾爾文之間缺少了某種從前一直存在着的東西,一種團結的氣氛,一種互相了解的氣氛,一種甚至是親密的氣氛。
此刻代替它們的是一片真空,一道裂痕,一種陌生感。
他們互相問候,談到了天氣,談到了共同的熟人以及他們的近況,&mdash&mdash但是,天知道,每一個字都使弗裡德利希感到不安,覺得對另一個
但是他并不認為這一種知識和其他一種知識、這一種思想和其他一種思想都同等重要,因而他偏愛某一種思想方法,輕視和厭惡其他方法。
他喜愛和崇拜的就是邏輯學,那是一種多麼優秀的方法啊,總而言之,這才稱得上是&ldquo科學&rdquo。
&ldquo二二得四,&rdquo他經常說,&ldquo這是我所信仰的,人們必須根據這個真理去思考。
&rdquo 他當然知道還存在其他形式的思想和知識,對它們也并不陌生,可是它們都算不上&ldquo科學&rdquo,因此不值得重視。
他雖然是個無神論者,卻容忍了宗教。
宗教是建立在與科學達成默契的基礎上的。
許多世紀以來,科學幾乎包羅了地球上所存在的和值得知道的一切,除去唯一的一個領域&mdash&mdash人類的靈魂。
這個領域就留給了宗教,它對于靈魂的種種推論,确乎無需認真看待,聽其自然即可,随着時間的消逝,一切就都成了慣例。
所以弗裡德利希對宗教也采取容忍态度,雖然他對自己認為迷信的東西極其憎恨和厭惡。
隻有外族的、未開化的、落後的民族才會一心一意地相信迷信,在遙遠的古代,也許有神秘的或者不可思議的思想存在,自從有了科學和邏輯學,這類老朽而可疑的工具早就失去意義了。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想的,當他親眼看見一些迷信的迹象時,就很生氣,仿佛有什麼敵對的東西觸到了他。
但是最令他生氣的莫過于在他的同行中,在這些受過教育并且懂得科學思想原理的人中,居然也存在這種迹象。
而最令他痛苦和不能忍受的是那種可恥的見解,就是他最近不時聽到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士也在讨論研究的那種荒謬的見解:說&ldquo科學思想&rdquo也許并不是什麼至高無上、萬古不變、永恒存在、早已肯定和無懈可擊的思想方式,而不過是許多思想方式中的一種,是暫時性的,在變化和沒落的世界中并非無可指摘的思想方式。
這種無禮的、有破壞性的、帶毒素的思想正在流傳,弗裡德利希也無法否認,由于戰争、颠覆和饑餓給全世界帶來災難,這種思想到處流傳,就好似一項警告,好似一隻白手在白牆上寫下了一行鬼字。
這種思想的存在使弗裡德利希越來越苦惱,他越是苦惱,就越發痛恨這種思想以及那些他懷疑在偷偷地信仰這種思想的人。
在那些真正受過教育的人士的圈子裡,迄今隻有極少數人曾直言不諱地公開承認這種新學說,它們若是得到廣泛流傳并且取得勢力,肯定将會消滅地球上一切精神文明,引起一場大混亂。
當然,事情還沒有到這等地步,那些公開擁護這種思想的個别人,人數實在太少,不妨把他們看作是怪人或者有怪癖的人物。
然而不時在這裡,或者在那裡,可以覺察到那種思想放射出來的一滴毒液。
在老百姓和沒有受多少教育的普通人中,新的學說、神秘教義、教派、信徒,不言而喻是數量衆多的,因此世界上顯然到處充滿了迷信、神秘主義、信鬼和其他種種晦暗勢力的痕迹。
看來對此進行鬥争還是必要的,但是科學似乎暗暗地感到軟弱無能,到目前為止對此仍然保持緘默。
有一天,弗裡德利希到一個他過去常常合作進行研究的朋友家去。
事實上他已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見到這位朋友了。
他在爬上那幢房子的樓梯時一直在回憶上次是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和這位朋友聚首的。
對于自己的記憶力,他曾極其引以自豪,現在卻什麼也想不起來了。
因而他不知不覺地陷于一種煩惱和懊喪的情緒中,當他站在朋友的屋門前時,不得不強迫自己擺脫這種情緒。
他在和他的朋友艾爾文寒暄時就注意到那張親切的臉上有一種似乎是抑制着的微笑,他認為這是以前從未見過的。
同時他一看到這個微笑&mdash&mdash盡管是友善的,他卻感到帶着點兒嘲諷和敵意&mdash&mdash就立刻想起了他方才百思不得其解的那件事:許久以前他和艾爾文的最後一次相聚。
他記得他們當時分手時确實沒有争吵,卻懷着内心的不和與不滿,因為艾爾文對于他當時向迷信領域的進攻似乎支持得太少了。
真奇怪,他怎麼能夠把一切忘得幹幹淨淨呢!現在他也明白,他許久沒來拜訪這位朋友正是這個原因,就是出于這種不滿,雖然他給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用以解釋自己何以一再推遲這次拜訪。
現在他們又見面了,弗裡德利希感到,他們之間過去那道小小的裂痕在這段時間中可悲地擴大了。
這瞬間他深切地感到,在他和艾爾文之間缺少了某種從前一直存在着的東西,一種團結的氣氛,一種互相了解的氣氛,一種甚至是親密的氣氛。
此刻代替它們的是一片真空,一道裂痕,一種陌生感。
他們互相問候,談到了天氣,談到了共同的熟人以及他們的近況,&mdash&mdash但是,天知道,每一個字都使弗裡德利希感到不安,覺得對另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