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看啊,我将眠于塵埃之中!

關燈
《請寬恕我吧,主啊!》。

     “阿紗說是要把那上面的文字念給阿亮聽,卻隻認得ecce這麼個單詞。

    阿亮聽了後也沒有在意,隻是說沒關系,因為自己聽得懂音樂。

    那是古老的語言嗎?” “是在教會儀式上演奏的曲子,所以是用拉丁語創作的。

    不過,我認為來自于新約的《約伯記》,因為曲名是《看啊,我将眠于塵埃之中!》。

    經受了諸多苦難的約伯好像在向神明祈禱,卻又形似謝絕,其實在抱怨地說,今後請不要再照看自己……也就是說,他要求‘請寬恕我,我将眠于塵埃之中,即便清晨前來尋找,我也将失去蹤影’。

    ” 一如孩童時代的古義人每每饒舌時母親慣常表現出的姿勢一般,她并不答腔,一直沉默不語,以至古義人懷疑母親是否又昏昏睡去,及至擡眼望去,卻發現母親正将那隻較大的耳朵捂在正戴着的頭巾上,陷入了沉思之中。

    古義人意識到,較之于母親的這個動作,毋甯說,自己對這種姿勢本身倒是具有更深刻的印象。

    這時,母親用自言自語般的語調再次說道: “每當向阿亮問起有關音樂的問題,他總是親切地予以回答。

    不過呀,假如過細地詢問他想吃什麼、想幹什麼時,他就會微微側過腦袋,顯露出仿佛一下子拉開了距離似的表情。

    ”——對了,這正是阿亮的姿勢。

    古義人恍然覺察到這一點。

    這也是與阿亮有血緣關系的吾良的姿勢! “我覺得,這種姿勢正是‘我将眠于塵埃之中,即便清晨前來尋找,我也将失去蹤影’!因為阿亮無法盡情表達自己的情感。

    不論對象是親屬……還是上帝……” 緊接着,母親再度沉默不語。

    古義人在母親身旁将那張CD光碟放入紙套,一同裝進旅行提包。

    剛剛收拾好這一切,就聽見阿紗的歡笑聲從大街上傳來。

    看這情形,她與阿亮正要穿過未鋪地闆的門廳走入内廳。

     “我們把汽車停在十鋪席宅基地上方的高地,眺望着下面的山谷,”阿紗停下話頭,期盼阿亮點頭表示贊同。

    “……真木本町的消防車鳴着警笛,從下遊方向開了上來。

    ” “什麼地方失火了嗎?……” “今天是消防紀念日,”阿紗撇開母親,搶過話頭說,“道路彎彎曲曲,警笛聲因此而不斷變化,一會兒顯得慢慢騰騰,一會兒卻又顯得勁頭兒十足……阿亮覺得有些滑稽可笑。

    阿亮,聽上去是不是有多普勒效應?” “在短二度之間!” “阿亮呀,無論學什麼東西,都要比古義人準确呢。

    ” “就是嘛!”母親使勁兒地表示贊同。

     回到東京以後,古義人告訴千:看這情景,母親或許可以撐過這個冬天。

    阿紗本人也開始上了年歲,因此而越發膽小了吧。

     千這才說起把阿亮送到老家後趕回東京時不曾提及的往事。

    一位每周上門兩次的護士對千說了自己是吾良的影迷,然後将毛衣卷至小胳膊處,露出兩隻胖嘟嘟的白皙胳膊:“是老太太抓撓的。

    ”說着,便讓千看那裡的新傷舊痕……此外,阿亮和千本人深夜才趕到老家,因而當時未能見上母親,第二天清晨,便聽到了母親祈禱先祖的粗大嗓門…… “盡管如此,我們上前問候過後,她就變回到以前的婆母,與阿亮一同聽起音樂來。

    接着,就說起了有關你的事情……話語如同以前接受采訪時所作錄音的續集似的,因此,我覺得好像事先作了準備。

    不過,說法倒是非常符合婆母的身份……從我的嘴裡說出來或許會對你造成傷害,回來後也就沒再提起。

    ” 緊接着,千轉達了婆母的意思:古義人編寫的謊言小說将來堆積成山,本人也上了年歲後,如果能寫出哪怕一小頁紙的真實故事,也希望大家能夠相信那确實是真實的。

    無論是為了懷念吾良而前往柏林工作期間,還是在那之後…… 二月過半那陣子,每逢收看氣象預報便擔心四國的寒冬仍将持續,不久後母親就去世了。

    千這時已經去了柏林,古義人将阿亮托付給他妹妹,獨自一人回去參加葬禮。

    與阿紗談起來後被告知:母親認為古義人應當寫的所謂真實,大概與“童子”有關。

     “彌留之際,老祖母可是說了,古義人應當寫”童子“。

    不過,說起‘童子’的故事,即便在這裡土生土長的人,也有一大半的人并不認真看待呢。

    包括到家裡來的那位女研究者在内,最終肯定是誰也不會相信……” “盡管如此,老祖母仍然認為‘古義人最終還是要寫的,因此,我想請阿紗和千相信這一點’……” “為什麼一定要把‘童子’的故事寫到在謊言的蟻獅洞坑深處胡亂揮舞的紙片上呢?”有點兒感到意外的古義人說道,“老祖母是不是有些糊塗了?” 狹長的海角從向四周擴展開去的山林中往海裡伸探而出,火葬場被圍擁在海角上郁郁蔥蔥的小小闊葉樹叢裡。

    古義人與身着喪服的妹妹一起站在火葬場前狹小的草地上,這番話剛剛說出口,卻随即沉默下來,感到周圍存在着樹葉一般難以記數的諸多耳朵,不禁吃了一驚,擔心自己剛才的那番話語已被分毫不差地悉數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