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封建制度

關燈
本講目的&mdash&mdash事實和學說的必要結合&mdash&mdash鄉村對城鎮的優勢&mdash&mdash小型封建社會的組織&mdash&mdash封建制度對領地所有者、對家庭精神的影響&mdash&mdash人民對封建制度的痛恨&mdash&mdash牧師為農奴做不了什麼&mdash&mdash正規組織封建制度的不可能性:1.沒有強大的權威;2.沒有公共權力;3.聯邦制度的困難&mdash&mdash封建制度固有的抵抗權觀念&mdash&mdash封建制度對個人發展的積極影響,對社會秩序的不利影響 我們已經研究了歐洲在羅馬帝國覆滅後的狀況、它的現代史的第一階段,即野蠻時代。

    我們已經看到,在這個時代結束時、在10世紀初,出現并統治歐洲社會的第一個原則、第一個制度是封建制度。

    我們已經看到,封建制度是野蠻狀态的第一胎。

    因此,我們現在必須研究的正是這個封建制度。

     我想我沒必要再次提醒你們,我們要研究的嚴格說來不是事件的曆史。

    向你們複述封建制度的命運不是我的任務。

    我們要研究的是文明史,是我們在所有包圍它的外部事實之下尋求的一般的、隐藏的事實。

     因此,對于社會經曆過的各種事件、社會危機和不同狀态,我們感興趣的僅僅是它們與文明發展之間的關系。

    我們要探究的僅僅是它們在哪些方面阻礙了它、在哪些方面促進了它;它們帶給了它什麼、拒絕了它什麼。

    我們正是從這個視角出發來研究封建制度。

     在課程開始時,我們定義了文明的本質。

    我們試圖調查它的組成要素。

    我們看到,一方面,它包括人自身的發展,個體的或整個人類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包括人的外部狀況的發展、社會的發展。

    每當我們面對一個事件、制度或世界的一種普遍狀況,我們都要詢問它這兩個問題:它做了什麼來促進或妨礙人的發展?做了什麼來促進或妨礙社會的發展? 你們應該預先理解,在我們的探究過程中,我們會不可避免地遇到精神哲學方面的最重要問題。

    當我們希望知道一次事件或一項制度在哪些方面有助于人和社會的發展時,我們絕對有必要了解社會和人的真正發展的本質,應當知道什麼樣的發展是虛假的、不合理的、使人堕落而不是改善、導緻倒退而不是進步。

     我們不應該想方設法逃避這一必須要做的事。

    不僅這樣做将貶低我們的思想和事實,使其變得殘缺不全,而且世界的實際狀況将迫使我們接受這種必要性,自願接受哲學和曆史的這種不可避免的結合。

    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之一,也許是其本質特征。

    我們被迫考慮科學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公理和事實,使它們共同發展。

    在這之前,這兩股力量一直是分離存在的。

    世界已經習慣于看到科學和實踐沿着不同道路前進,誰也不承認誰,或至少沒有交會過。

    當學說和一般思想希望改進事件并影響世界時,它們僅僅以盲信的形式、借助于盲信的力量取得了成功。

    迄今為止,對人類社會的統治、對其事務的指導,一直由兩大勢力分擔:一方面是信仰者、擁有一般思想和原則的人、盲信者;另一方面是不在乎任何理性原則的人,他們隻會相機行事,是實幹家、自由思考者,正如17世紀對他們的稱呼。

    這種狀态現在終止了,無論是盲信者還是自由思考者都不再擁有統治權。

    要想治理、統治人類,必須了解一般思想和具體情況,必須知道如何評價原則和事實、如何尊重美德和必要性、如何使自己在遠離盲信者的驕傲的同時遠離自由思考者的盲目鄙視。

    人類思想和社會狀态的發展已經引導我們到達這樣一個位置:一方面,人類思想已經得到提升和自由,能更好地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知道如何全面看待問題、如何綜合使用所有東西;另一方面,社會已經如此完善,以至于可與真理相媲美,可以将事實與原則相提并論,并且,盡管還很不完美,這一比較不會引發不可抗拒的挫敗感或厭惡感。

    因此,我将順應我們時代的自然趨勢、便利和必要性,不斷地從對具體情況的研究轉移到對思想的研究、從對事實的揭示轉移到對學說的質疑。

    也許,在人類思想的實際傾向中甚至存在另一個支持這一方法的理由。

    有段時間以來,在我們當中出現了一種對事實、實用視角和人類事務的确切表現的強烈愛好或者可以說是偏愛。

    我們曾經如此徹底地淪為一般思想和理論的專制的俘虜,在某些方面它們使我們付出了如此昂貴的代價,以至于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再也不肯相信它們。

    我們更喜歡回歸到事實、具體情況和應用上。

    我們無須為此感到遺憾,這是一種新的進步,是在知識領域朝着真理王國所邁出的一大步。

    但我們永遠不可因為這種傾向而産生偏見,被其誤導。

    我們不可忘記,隻有真理才有權統治這個世界;隻有當事實傾向于解釋真理并使自己越來越像真理時,它們才有價值;所有真正的偉大都是思想的偉大;所有的豐收都屬于思想。

    我們國家的文明具有這樣一個特性,它從來不缺乏心智上的偉大性,它一直富有思想。

    在法國社會中,人類思想的力量一直是偉大的,也許比其他國家的更加偉大。

    我們萬不可喪失這一殊榮,萬不可淪落至其他社會才有的次要、世俗的狀态。

    在今日的法國,知識和學說必須至少占據它們以前一直占據的地位。

     因此,我們決不可回避一般的、哲學性的問題。

    我們不會四處漫遊去尋找它們,但一旦事實将我們引至它們,我們将毫不猶豫、毫不尴尬地面對它們。

    在研究封建制度與歐洲文明史之間的關系時,我們将不止一次這樣做。

     要證明封建制度在10世紀是必不可少的、唯一可能的社會狀态,一個有力證據就是它的普遍建立。

    任何一個地方,隻要野蠻狀态結束了,一切事物就采取了封建的形式。

    最初人們僅僅把它看作是混亂的勝利。

    一切統一性、一切普遍文明都消失了。

    他們看到社會在所有方面分崩離析。

    并且,取而代之的,他們看到大量小型、模糊、孤立和不連貫的社會建立起來了。

    在當時的人看來,似乎一切事物都在解體,到處都是混亂無序。

    請教一下那個時代的詩人和曆史學家,他們全都相信自己正處于世界末日。

    然而,這是一個新的、真實的社會的開端,這就是封建社會。

    它如此必要、如此不可避免、千真萬确是以前狀态的唯一可能結果,以至于所有事物都進入了它的體内、采用了它的形式。

    那些與這一制度最不相幹的要素&mdash&mdash教會、自治城市、王權,都被迫适應它。

    教會變成了封建主和封臣,城市擁有了領主和封臣,王權用宗主權的形式僞裝了自己。

    所有事物都以采邑方式給予,不僅僅是土地,還可以包括特定權利,例如在森林裡伐木的權利、釣魚的權利。

    教會從他們的洗禮和婦女安産謝禮的收入中以采邑的形式提供補貼。

    水和錢以采邑的形式給予。

    正如社會中所有一般要素都納入了封建的框架内,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細節、最瑣屑的事情都成為了封建制度的一部分。

     看到封建形式這樣控制了所有事物,我們最初差一點相信封建制度的基本和重要原則已經處處獲勝,但這是一個錯誤。

    雖然假借了封建的形式,那些不同于封建制度的其他社會要素和原則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本質或特殊原則。

    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