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歐洲文明起源
關燈
小
中
大
夫部落如阿蘭人外他們都是日耳曼人。
我們還知道,他們幾乎全都處于相同的文明發展階段。
固然,根據不同部落與羅馬世界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同,他們在這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差異。
毫無疑問哥特人比法蘭克人更加先進、更加文雅。
但是從整體上看,就我們自己來看,這些蠻族在文明上的初始差異是無關緊要的。
我們需要理解的是蠻族社會的總體狀況。
但是在今天,這是一個我們很難了解的主題。
我們不需要費多大力氣,就能理解羅馬的自治城市制度,理解基督教教會,它們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今天。
我們在大量制度和實際事實中找得到它的痕迹,我們有成千上萬的手段來辨認和解釋它們。
而蠻族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卻已經完全消失了。
我們隻能要麼通過最早期的曆史文獻,要麼通過自己的想象,使它們呈現出來。
要想如實呈現蠻族的性質,我們必須首先深刻理解一種情感、一個事實:個人獨立的快樂;在世界和生命的機會中自由自在、充滿活力地享受自我的快樂;輕松行事的愉悅;對充滿不确定、不平等和風險的探險事業的愛好。
這些就是野蠻狀态中占支配地位的情感、驅策這一大群人前進的精神需求。
今天,像我們這種被束縛在如此循規蹈矩的社會中的人,很難理解這種情感對四、五世紀的蠻族産生了多大的威力。
在我看來,隻有一本著作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了蠻族風尚的這一特征&mdash&mdashM.蒂埃裡所著的《諾曼人征服英格蘭史》。
隻有在這本書中,激發那些生活在接近野蠻狀态的社會中的人的動機、癖好和沖動才得到像荷馬史詩一樣忠實的感知和重現。
在其他地方,我們都無法如此清晰地見識到蠻族的本性、蠻族生活的本性。
在庫珀所寫的美洲野人傳奇中雖然也能找到類似内容,但在我看來,程度相對較低,沒那麼簡潔,沒那麼真實可信。
在美洲野人的生活中,在他們在叢林中擁有的關系和情感中,有一些東西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想起了古代日耳曼人的生活習俗。
毫無疑問,這些場景描述有幾分理想化、幾分詩化,沒有向我們原原本本地展現野蠻習俗和野蠻生活的黑暗面。
我說的不僅是這些習俗給社會狀态帶來的危害,還包括蠻族人本身的内在及個人狀态。
在對個人獨立的熱烈追求中存在一些更加粗野、更加功利的東西,是從M.蒂埃裡的作品中感受不到的;存在某種程度的殘忍和冷漠,是他的叙述無法每次都精确表達的。
然而,從根本上看,雖然摻雜有殘忍、功利、麻木、愚蠢的自私,對獨立的熱愛依然是一種高貴的、合乎道德的情感,其力量源自人的精神本質。
它是人感覺到自己是人的那種快樂,是對個性的情感,是對人自由發展的自發性的情感。
正是通過日耳曼蠻族,這種情感才被引入歐洲文明。
在羅馬世界中看不到它,在基督教教會中也看不到它,在幾乎所有古代文明中都看不到它。
如果你們在古代文明看到自由,它也是政治自由,是公民的自由:每個人不是為他的個人自由,而是為他作為公民的自由而奮鬥。
他屬于一個群體,獻身至一個群體,甘願為這個群體犧牲自己。
基督教教會也一樣:一種緊密依附基督教社團、忠于其法規的情感,以及一種渴望擴大它的統治範圍的迫切願望,或者說是宗教情感,造成了人對自我、對靈魂的反作用,一種克制自己的自由、将自己臣服于宗教信仰的内心努力。
但是這種對個人獨立的情感,對那種不顧任何風險都要展現出來、除滿足自己外别無他求的自由的熱愛,這種情感,我重複一遍,在羅馬和基督教社會中都不存在。
它正是被蠻族帶入現代文明的搖籃中并沉澱下來的。
對于現代文明,它發揮了如此顯著的作用,産生了如此寶貴的結果,以至于我們不能不把它看作是歐洲文明的基本組成要素之一。
還有第二個事實、第二個文明組成要素,同樣應該歸功于蠻族,這就是軍事附庸制度,即個人與個人之間、戰士和戰士之間的約定。
這種約定沒有破壞每個人的自由,在早期對幾乎完全存在于兩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的破壞甚至也在一定限度内,然而創建了一種分層的從屬關系,并産生了後來發展成為封建制度的貴族組織。
這種關系的基礎是個人對個人的依附、個體對個體的忠誠,而這種依附和忠誠既不是外部必要的,也不受基于社會一般原則的義務的束縛。
在古代共和國中,你們看不到有人會自由地、專門地依附于另一個人,他們都依附于城市。
在蠻族中社會約定形成于個體之間。
首先是首領與扈從的關系&mdash&mdash當時他們作為一個團體在歐洲漫遊,随後是封建主和封臣的關系。
這個在現代文明曆史中發揮如此重大作用的第二個原則,即個人對個人的忠誠,是蠻族帶給我們的,從他們的生活方式轉變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問你,開始時我說現代文明即使在嬰幼時期也是變化不定、騷動不安、混亂不堪的,正如我在向你們展開的總體畫面中努力描述的那樣,我說錯了嗎?在羅馬帝國覆滅時,我們已經發現了融合在我們文明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幾乎所有組成要素,對不對?在那個時候,我們發現了三個完全不同的社會:自治城市社會&mdash&mdash羅馬帝國的最後遺産、基督教社會以及蠻族社會。
我們發現這些社會組織方式極其不同,基于完全不同的原則,通過完全不同的情感激勵人們。
我們發現,對最絕對獨立的渴望與最徹底的臣服并存,軍事庇護與教會統治并存,精神權力和世俗權力處處存在,教會的正典教義、羅馬的淵博法律、蠻族的幾乎不成文的社會習俗,到處都是截然不同的種族、語言、社會狀況、習俗、思想和印象的混雜,或更确切來說是共存。
在這裡,我覺得我們已經有足夠多的證據,證明我在詳細介紹我們的文明之前提出的總體性質是準确可靠的。
毫無疑問,這種混亂、這種多樣性、這種鬥争,使我們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它們是歐洲發展緩慢的理由,是它經受各種動蕩和苦難的原因。
然而,我不覺得我們需要為此感到遺憾。
和個人一樣,對于民族來說,最全面、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在所有方向幾乎無限發展的機會,就足以彌補它為了得到抽簽機會而付出的代價。
總之,從各方面考慮,這種如此動蕩、如此艱辛、如此激烈的狀态,比其他文明所顯示的簡單性要有益得多,人類從中獲得的遠遠大于所失去的。
現在,我們了解了羅馬帝國覆滅後世界所處狀态的總體性質,我們了解了那些騷動不安、相互交錯、以便産生歐洲文明的不同要素。
今後,我們将觀察它們如何前進、如何活動。
在下一講中,我将努力展示它們變成了什麼,它們在那個我們通常所說的野蠻時代,也就是說,兵荒馬亂的時代,産生了什麼影響。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中譯者注:&ldquo奧古斯都&rdquo是古羅馬皇帝的榮譽稱号,意為&ldquo至尊者&rdquo。
第一個獲此稱号的是古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屋大維。
(2)英譯者注:君士坦丁大帝特别喜歡阿爾勒市,他将高盧總督的府邸設在那裡。
他還一度想讓該市改用他的名字,但最終習俗戰勝了他的願望。
(3)英譯者注:佩特羅尼烏斯是402&mdash408年期間的高盧總督。
(4)英譯者注:羅馬城市的市政機構稱為&ldquo庫裡亞&rdquo(curia),這些機構中為數衆多的成員被稱為&ldquo庫裡亞萊&rdquo(curiale)。
(5)英譯者注:指君士坦丁,普拉西狄烏斯的第二任丈夫,洪諾留在421年選擇他共同執政。
(6)中譯者注:古羅馬的标準金币單位。
我們還知道,他們幾乎全都處于相同的文明發展階段。
固然,根據不同部落與羅馬世界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同,他們在這方面可能存在一些差異。
毫無疑問哥特人比法蘭克人更加先進、更加文雅。
但是從整體上看,就我們自己來看,這些蠻族在文明上的初始差異是無關緊要的。
我們需要理解的是蠻族社會的總體狀況。
但是在今天,這是一個我們很難了解的主題。
我們不需要費多大力氣,就能理解羅馬的自治城市制度,理解基督教教會,它們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今天。
我們在大量制度和實際事實中找得到它的痕迹,我們有成千上萬的手段來辨認和解釋它們。
而蠻族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狀況卻已經完全消失了。
我們隻能要麼通過最早期的曆史文獻,要麼通過自己的想象,使它們呈現出來。
要想如實呈現蠻族的性質,我們必須首先深刻理解一種情感、一個事實:個人獨立的快樂;在世界和生命的機會中自由自在、充滿活力地享受自我的快樂;輕松行事的愉悅;對充滿不确定、不平等和風險的探險事業的愛好。
這些就是野蠻狀态中占支配地位的情感、驅策這一大群人前進的精神需求。
今天,像我們這種被束縛在如此循規蹈矩的社會中的人,很難理解這種情感對四、五世紀的蠻族産生了多大的威力。
在我看來,隻有一本著作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了蠻族風尚的這一特征&mdash&mdashM.蒂埃裡所著的《諾曼人征服英格蘭史》。
隻有在這本書中,激發那些生活在接近野蠻狀态的社會中的人的動機、癖好和沖動才得到像荷馬史詩一樣忠實的感知和重現。
在其他地方,我們都無法如此清晰地見識到蠻族的本性、蠻族生活的本性。
在庫珀所寫的美洲野人傳奇中雖然也能找到類似内容,但在我看來,程度相對較低,沒那麼簡潔,沒那麼真實可信。
在美洲野人的生活中,在他們在叢林中擁有的關系和情感中,有一些東西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想起了古代日耳曼人的生活習俗。
毫無疑問,這些場景描述有幾分理想化、幾分詩化,沒有向我們原原本本地展現野蠻習俗和野蠻生活的黑暗面。
我說的不僅是這些習俗給社會狀态帶來的危害,還包括蠻族人本身的内在及個人狀态。
在對個人獨立的熱烈追求中存在一些更加粗野、更加功利的東西,是從M.蒂埃裡的作品中感受不到的;存在某種程度的殘忍和冷漠,是他的叙述無法每次都精确表達的。
然而,從根本上看,雖然摻雜有殘忍、功利、麻木、愚蠢的自私,對獨立的熱愛依然是一種高貴的、合乎道德的情感,其力量源自人的精神本質。
它是人感覺到自己是人的那種快樂,是對個性的情感,是對人自由發展的自發性的情感。
正是通過日耳曼蠻族,這種情感才被引入歐洲文明。
在羅馬世界中看不到它,在基督教教會中也看不到它,在幾乎所有古代文明中都看不到它。
如果你們在古代文明看到自由,它也是政治自由,是公民的自由:每個人不是為他的個人自由,而是為他作為公民的自由而奮鬥。
他屬于一個群體,獻身至一個群體,甘願為這個群體犧牲自己。
基督教教會也一樣:一種緊密依附基督教社團、忠于其法規的情感,以及一種渴望擴大它的統治範圍的迫切願望,或者說是宗教情感,造成了人對自我、對靈魂的反作用,一種克制自己的自由、将自己臣服于宗教信仰的内心努力。
但是這種對個人獨立的情感,對那種不顧任何風險都要展現出來、除滿足自己外别無他求的自由的熱愛,這種情感,我重複一遍,在羅馬和基督教社會中都不存在。
它正是被蠻族帶入現代文明的搖籃中并沉澱下來的。
對于現代文明,它發揮了如此顯著的作用,産生了如此寶貴的結果,以至于我們不能不把它看作是歐洲文明的基本組成要素之一。
還有第二個事實、第二個文明組成要素,同樣應該歸功于蠻族,這就是軍事附庸制度,即個人與個人之間、戰士和戰士之間的約定。
這種約定沒有破壞每個人的自由,在早期對幾乎完全存在于兩人之間的平等關系的破壞甚至也在一定限度内,然而創建了一種分層的從屬關系,并産生了後來發展成為封建制度的貴族組織。
這種關系的基礎是個人對個人的依附、個體對個體的忠誠,而這種依附和忠誠既不是外部必要的,也不受基于社會一般原則的義務的束縛。
在古代共和國中,你們看不到有人會自由地、專門地依附于另一個人,他們都依附于城市。
在蠻族中社會約定形成于個體之間。
首先是首領與扈從的關系&mdash&mdash當時他們作為一個團體在歐洲漫遊,随後是封建主和封臣的關系。
這個在現代文明曆史中發揮如此重大作用的第二個原則,即個人對個人的忠誠,是蠻族帶給我們的,從他們的生活方式轉變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我問你,開始時我說現代文明即使在嬰幼時期也是變化不定、騷動不安、混亂不堪的,正如我在向你們展開的總體畫面中努力描述的那樣,我說錯了嗎?在羅馬帝國覆滅時,我們已經發現了融合在我們文明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幾乎所有組成要素,對不對?在那個時候,我們發現了三個完全不同的社會:自治城市社會&mdash&mdash羅馬帝國的最後遺産、基督教社會以及蠻族社會。
我們發現這些社會組織方式極其不同,基于完全不同的原則,通過完全不同的情感激勵人們。
我們發現,對最絕對獨立的渴望與最徹底的臣服并存,軍事庇護與教會統治并存,精神權力和世俗權力處處存在,教會的正典教義、羅馬的淵博法律、蠻族的幾乎不成文的社會習俗,到處都是截然不同的種族、語言、社會狀況、習俗、思想和印象的混雜,或更确切來說是共存。
在這裡,我覺得我們已經有足夠多的證據,證明我在詳細介紹我們的文明之前提出的總體性質是準确可靠的。
毫無疑問,這種混亂、這種多樣性、這種鬥争,使我們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它們是歐洲發展緩慢的理由,是它經受各種動蕩和苦難的原因。
然而,我不覺得我們需要為此感到遺憾。
和個人一樣,對于民族來說,最全面、多樣化的發展機會,在所有方向幾乎無限發展的機會,就足以彌補它為了得到抽簽機會而付出的代價。
總之,從各方面考慮,這種如此動蕩、如此艱辛、如此激烈的狀态,比其他文明所顯示的簡單性要有益得多,人類從中獲得的遠遠大于所失去的。
現在,我們了解了羅馬帝國覆滅後世界所處狀态的總體性質,我們了解了那些騷動不安、相互交錯、以便産生歐洲文明的不同要素。
今後,我們将觀察它們如何前進、如何活動。
在下一講中,我将努力展示它們變成了什麼,它們在那個我們通常所說的野蠻時代,也就是說,兵荒馬亂的時代,産生了什麼影響。
&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mdash (1)中譯者注:&ldquo奧古斯都&rdquo是古羅馬皇帝的榮譽稱号,意為&ldquo至尊者&rdquo。
第一個獲此稱号的是古羅馬帝國的開國皇帝屋大維。
(2)英譯者注:君士坦丁大帝特别喜歡阿爾勒市,他将高盧總督的府邸設在那裡。
他還一度想讓該市改用他的名字,但最終習俗戰勝了他的願望。
(3)英譯者注:佩特羅尼烏斯是402&mdash408年期間的高盧總督。
(4)英譯者注:羅馬城市的市政機構稱為&ldquo庫裡亞&rdquo(curia),這些機構中為數衆多的成員被稱為&ldquo庫裡亞萊&rdquo(curiale)。
(5)英譯者注:指君士坦丁,普拉西狄烏斯的第二任丈夫,洪諾留在421年選擇他共同執政。
(6)中譯者注:古羅馬的标準金币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