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法國共和七年的危機
關燈
小
中
大
敗,但其影響比果月十日(8月27日)英軍在荷蘭登陸為小。
如果英軍迅速向南挺進,就有入侵法國的危險,情況相當緊急。
茹爾丹于二十七日(9月13日)建議五百人院宣布祖國在危急中。
會場出現了混亂,議員上台發言受到了幹擾:這是大革命中最後一次戲劇性的沖突。
呂西安·波拿巴轉而反對雅各賓派,多弩要多數派表明立場:宣布祖國在危急中或者純屬誇大其詞,或者隻是為了進一步采取已有先例可援的革命措施。
布萊終于使五百人院同意推遲宣布的日期。
然而,群衆越聚越多,雅各賓派猜測貝爾納多特或許會斷然采取行動。
平時好說大話的貝爾納多特卻害怕冒險,為自己留有退路。
西哀士當機立斷,用書面通知貝爾多納特,督政府已接受他的辭呈,盡管他本人并未提出辭職。
茹爾丹的提議于二十八日被否決。
突然,法軍接連打了幾個輝煌的勝仗,從而使局勢發生徹底改觀,并使左派威信掃地。
四、秋季戰役 卡爾大公在離開瑞士前,曾于8月17日試圖打垮馬賽納,但未成功;法軍30日的一次進攻也告失敗。
到9月初,卡爾隻得服從命令,沿萊茵河南下,離開了戰場。
在英軍的一再要求下,圖古特同意讓卡爾大公的部下霍茲率軍二萬五千人留守原陣地。
霍茲守着林特河,科爾薩科夫進占蘇黎世和利馬特河。
與此同時,勒克布在來自瓦萊的圖羅部隊的幫助下,已奪回格裡姆賽爾和聖戈塔德兩個山口,再次控制了羅伊斯河谷,前鋒莫利托爾部抵達格拉裡斯。
蘇沃洛夫直到9月11日才離開意大利,但退路已被切斷。
馬賽納暫時已無後顧之憂,等卡爾大公一動身,便襲擊了利馬特河的渡口蒂埃提孔,把科爾薩科夫的部隊截成兩段,将其右翼驅逐到萊茵河一帶,把左翼圍困在蘇黎世。
科爾薩科夫勉強脫逃,率領殘部渡過了萊茵河。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自共和八年葡月三日至五日(1799年9月25日至27日)持續了三天。
然而,蘇沃洛夫在通過聖戈塔德山口後,步步進逼,緊追勒克布至阿爾特多夫。
由于沿湖沒有道路可通,蘇沃洛夫隻得翻過大山,與莫爾蒂埃部發生遭遇,剛打了勝仗的馬賽納趕來支援莫爾蒂埃。
蘇沃洛夫讓羅森貝格對付馬賽納,自己率軍進攻莫利托爾,莫利托爾沿林特河背水作戰,在内費爾斯擊退了敵軍的沖鋒。
蘇沃洛夫終于獲悉霍茲打了敗仗,便想取道阿爾卑斯山逃跑,全靠羅森貝格的奮力抵抗,擋住了馬賽納的前進道路,蘇沃洛夫總算全師退回。
已很疲勞的俄軍于10月7日到達萊茵河邊的伊蘭茲,接着進駐福拉爾貝格。
英國遠征軍于果月十日(8月27日)在荷蘭的赫爾德登陸;巴達維亞艦隊不戰而降,這是英軍在遠征中取得的唯一的一點便宜。
俄國援軍來到後,由約克公爵指揮。
約克公爵的攻勢于9月19日在貝爾根被布律納指揮的法國和巴達維亞聯軍所阻。
10月2日,布律納撤向卡斯特裡康姆;但在6日,他再次擊退了敵軍。
奧倫治分子準備舉行的暴動未能實現。
海堤決口、陰雨連綿、供應不足和疫疾蔓延使登陸部隊無法堅持下去。
約克公爵于共和八年葡月二十六日(10月18日)在阿爾克馬爾簽署了一份撤軍協議。
俄軍被運往澤西,準備在布列塔尼重啟戰端。
保羅一世對蘇沃洛夫的失利十分不滿,于10月23日下令召回俄軍,同時緻函奧地利,宣布斷絕關系。
反法同盟開始瓦解。
在一片勝利聲中,法國又得到另一個奇迹般的消息:波拿巴于葡月十七日(10月9日)在弗雷儒斯登陸,正在返回巴黎的途中。
這個消息引起了舉國歡騰。
&ldquo常勝将軍&rdquo的回國終于使人确信,共和國已經得救了。
自從戰争開始以來,局勢似乎總離不開這樣一個節拍:吃了敗仗後要采取極端措施,打了勝仗又使這些措施成為多餘;局勢危急時,雅各賓派的地位必然上升,因為他們勇敢堅定;一旦危險過去,穩健派便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如今,反動派又開始強硬起來。
五百人院決定修改人質法和懲治流亡者法令。
在元老院,一份報告于霧月九日(10月31日)建議用增加直接稅的辦法代替發行強制性公債。
勒薩日&ndash塞諾驚呼:&ldquo反革命已大功告成。
&rdquo辯論在十六日和十七日繼續進行;十八日那天本應接着辯論,想不到卻發生了政變。
如果英軍迅速向南挺進,就有入侵法國的危險,情況相當緊急。
茹爾丹于二十七日(9月13日)建議五百人院宣布祖國在危急中。
會場出現了混亂,議員上台發言受到了幹擾:這是大革命中最後一次戲劇性的沖突。
呂西安·波拿巴轉而反對雅各賓派,多弩要多數派表明立場:宣布祖國在危急中或者純屬誇大其詞,或者隻是為了進一步采取已有先例可援的革命措施。
布萊終于使五百人院同意推遲宣布的日期。
然而,群衆越聚越多,雅各賓派猜測貝爾納多特或許會斷然采取行動。
平時好說大話的貝爾納多特卻害怕冒險,為自己留有退路。
西哀士當機立斷,用書面通知貝爾多納特,督政府已接受他的辭呈,盡管他本人并未提出辭職。
茹爾丹的提議于二十八日被否決。
突然,法軍接連打了幾個輝煌的勝仗,從而使局勢發生徹底改觀,并使左派威信掃地。
四、秋季戰役 卡爾大公在離開瑞士前,曾于8月17日試圖打垮馬賽納,但未成功;法軍30日的一次進攻也告失敗。
到9月初,卡爾隻得服從命令,沿萊茵河南下,離開了戰場。
在英軍的一再要求下,圖古特同意讓卡爾大公的部下霍茲率軍二萬五千人留守原陣地。
霍茲守着林特河,科爾薩科夫進占蘇黎世和利馬特河。
與此同時,勒克布在來自瓦萊的圖羅部隊的幫助下,已奪回格裡姆賽爾和聖戈塔德兩個山口,再次控制了羅伊斯河谷,前鋒莫利托爾部抵達格拉裡斯。
蘇沃洛夫直到9月11日才離開意大利,但退路已被切斷。
馬賽納暫時已無後顧之憂,等卡爾大公一動身,便襲擊了利馬特河的渡口蒂埃提孔,把科爾薩科夫的部隊截成兩段,将其右翼驅逐到萊茵河一帶,把左翼圍困在蘇黎世。
科爾薩科夫勉強脫逃,率領殘部渡過了萊茵河。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自共和八年葡月三日至五日(1799年9月25日至27日)持續了三天。
然而,蘇沃洛夫在通過聖戈塔德山口後,步步進逼,緊追勒克布至阿爾特多夫。
由于沿湖沒有道路可通,蘇沃洛夫隻得翻過大山,與莫爾蒂埃部發生遭遇,剛打了勝仗的馬賽納趕來支援莫爾蒂埃。
蘇沃洛夫讓羅森貝格對付馬賽納,自己率軍進攻莫利托爾,莫利托爾沿林特河背水作戰,在内費爾斯擊退了敵軍的沖鋒。
蘇沃洛夫終于獲悉霍茲打了敗仗,便想取道阿爾卑斯山逃跑,全靠羅森貝格的奮力抵抗,擋住了馬賽納的前進道路,蘇沃洛夫總算全師退回。
已很疲勞的俄軍于10月7日到達萊茵河邊的伊蘭茲,接着進駐福拉爾貝格。
英國遠征軍于果月十日(8月27日)在荷蘭的赫爾德登陸;巴達維亞艦隊不戰而降,這是英軍在遠征中取得的唯一的一點便宜。
俄國援軍來到後,由約克公爵指揮。
約克公爵的攻勢于9月19日在貝爾根被布律納指揮的法國和巴達維亞聯軍所阻。
10月2日,布律納撤向卡斯特裡康姆;但在6日,他再次擊退了敵軍。
奧倫治分子準備舉行的暴動未能實現。
海堤決口、陰雨連綿、供應不足和疫疾蔓延使登陸部隊無法堅持下去。
約克公爵于共和八年葡月二十六日(10月18日)在阿爾克馬爾簽署了一份撤軍協議。
俄軍被運往澤西,準備在布列塔尼重啟戰端。
保羅一世對蘇沃洛夫的失利十分不滿,于10月23日下令召回俄軍,同時緻函奧地利,宣布斷絕關系。
反法同盟開始瓦解。
在一片勝利聲中,法國又得到另一個奇迹般的消息:波拿巴于葡月十七日(10月9日)在弗雷儒斯登陸,正在返回巴黎的途中。
這個消息引起了舉國歡騰。
&ldquo常勝将軍&rdquo的回國終于使人确信,共和國已經得救了。
自從戰争開始以來,局勢似乎總離不開這樣一個節拍:吃了敗仗後要采取極端措施,打了勝仗又使這些措施成為多餘;局勢危急時,雅各賓派的地位必然上升,因為他們勇敢堅定;一旦危險過去,穩健派便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如今,反動派又開始強硬起來。
五百人院決定修改人質法和懲治流亡者法令。
在元老院,一份報告于霧月九日(10月31日)建議用增加直接稅的辦法代替發行強制性公債。
勒薩日&ndash塞諾驚呼:&ldquo反革命已大功告成。
&rdquo辯論在十六日和十七日繼續進行;十八日那天本應接着辯論,想不到卻發生了政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