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英法戰争

關燈
問題上有時表現出自由化的傾向,共和六年的關稅率甚至比1791年略低;但官員們仍堅持重商主義,持強烈的關稅保護主義立場的制造商,特别是棉布廠商,包圍着政府。

    共和五年霧月十日(1796年10月31日)通過的一項法律把追查英國貨重新提上議事日程,追查範圍包括貨物數量和真實産地,并要求其他貨物必須備有各領事頒發的産地證明書。

    随之而來的是對英國國民的抄家、查封和逮捕。

    到了夏季,督政府通知各中立國,如果他們繼續順從敵國的要求,他們的财産将予沒收,即使在海上也不例外。

    盡管如此,中立國沒有停止他們在法國港口的交易。

    督政府不得不考慮到兩院的反對,帕斯托雷在兩院明确反對已宣布的強暴措施,指出這會導緻同美國的決裂。

    但在果月十八日後,主戰熱浪使威脅轉化為行動:共和六年雪月二十九日(1798年1月18日)法批準,凡服從英國法規的或夾帶英國物品&mdash&mdash即使是水手的小刀或船長的餐具&mdash&mdash的中立國船隻一律予以扣留。

    這項空前嚴格的措施在1807年的米蘭敕令中将再次出現。

    拿破侖再次實行的戰争封鎖不僅給殖民地産品的消費者帶來不便,而且引起了制造商的不滿。

    制造商必須取得必要的原料,尤其是棉花,他們主張推行英國那種有利于本國商業利益的封鎖。

    應該規定出禁運當中的許多例外。

    督政府采取的政策削弱了出口,使法美兩國處于戰争的邊緣;作為報複措施,美國對法國船隻也不放過。

    但美國仍想談判,這給了塔列蘭向美國使者索取賄賂的機會。

    這些使者的信件在送交參議院後被洩露了出去,于1798年春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斷交已迫在眉睫。

     沒有大陸各國的合作,沒有旨在推動革命擴張的宣傳相配合,這樣的經濟戰不可能獲得圓滿的成果。

    為了推行總體戰,必須采取以下措施:完成對意大利的征服,控制漢薩同盟諸城市,進而割斷德意志諸國同英國的貿易。

    法國于1798年吞并了米盧斯和日内瓦(後者成了萊蒙州的首府),原因之一正是為了摧毀兩個走私據點。

    督政府的封鎖範圍雖然比1793年大得多,但遠不能削弱英國的出口,甚至阻止不了它的發展,封鎖因而不是一種長久之計。

     三、遠征埃及 向英國本土登陸的準備工作即将結束。

    1797年10月11日,鄧肯在坎貝爾敦打敗了荷蘭人。

    傑維斯封鎖了卡迪斯,納爾遜的艦隊進入了地中海。

    布律克斯聲稱不能率艦隻前往布雷斯特。

    将領們認為登陸沒有成功的希望。

    共和六年風月五日(1798年2月23日),波拿巴從西部視察歸來後,決定放棄原定計劃。

    結果,隻是派了亨倍爾将軍率軍救援愛爾蘭起義:在法軍登陸時,起義已失敗了兩個月。

    為失敗辯護的理由似乎很多:海軍不肯出力,大陸和平尚不穩固,共和國不能派出一支大軍和最優秀的将領。

    然而,波拿巴卻指出,應該把戰争引向埃及。

    但是,如果以上理由不利于在英國本土的登陸行動,它們至少應該成為反對遠征埃及的更有力的理由,且不談許多其他的理由。

     早在意大利期間,波拿巴的心就步亞曆山大的後塵飛向了神奇的東方。

    他占領着愛奧尼亞群島,又窺測着馬耳他島。

    他當然更想征服英格蘭,這個計劃既然必須放棄,東方也就上升到首要地位。

    無所作為會使他的威望黯然失色。

    他決定選擇埃及,大概是受了塔列蘭的影響,後者的作用始終是個謎。

    埃及無論在十字軍東征以來的法國傳統中,或是在實行特惠條例後的馬賽貿易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商人們對馬穆魯克抱怨不已,這些雇傭軍以蘇丹的名義剝削當地居民。

    麥加龍領事斷言,法國出兵埃及必将取得成功。

    此外,從埃及還可以打開通向印度的道路,鐵普正據守邁索爾,抵抗韋爾斯利的進攻。

    共和五年穑月,塔列蘭在法蘭西學院發表演說,主張重振殖民擴張的舊業。

    難道埃及不正是最好的獵物嗎?但是,塔列蘭希望同英國講和,并堅持保留自然邊界(這正與傳說相反)。

    他不可能看不到,遠征埃及将使同英國的和解化為泡影,東方問題還會導緻法國同土耳其和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