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795年末的歐洲和革命

關燈
在法國革命與貴族的歐洲之間的沖突中,巴塞爾協定是一個轉折點。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從四面八方向法國進攻。

    法國革命能否支持得住呢?敵人以為革命必定要失敗,革命政府卻證明他們的估計是錯誤的。

    在巴塞爾協定後,取得了勝利并壯大了的法蘭西共和國開始向業已四分五裂的歐洲發動攻勢。

    在熱月黨的領導下,共和國能否攻城略地呢?昨天的失敗者萌發了新的希望。

     一、中立國和反法同盟諸國 瑞士、斯堪的納維亞、熱那亞和威尼斯等國利用中立地位謀得了利益,如今,普魯士、西班牙和托斯卡納也加入到它們的行列中來。

    特别是普魯士,它在軍事分界線後面把北德意志諸王公集合在自己的周圍,為能籌組北德意志邦聯而慶幸,因為肢解德意志帝國對普魯士是有利的。

    至于荷蘭,它現在已落在法國人的手裡。

    于1795年夏末重整旗鼓的反法同盟,主力隻剩下英俄兩國。

     反法同盟的骨幹始終是英國,它出錢收買大陸國家,争取它們繼續作戰,自己則集中部隊和船艦控制海面和占據殖民地。

    葉卡特琳娜二世也隻顧自身利益,她名義上加入了反法同盟,竭力主張對革命進行十字軍征讨,但總讓别人去打頭陣,自己則滿足于給奧地利一點錢和派幾條船去北海和英吉利海峽。

    南德意志諸王公坐等入侵和投降;撒丁等着奧軍開走,然後投降;意大利的其他國家也紛紛避戰。

    因此,共和國軍隊的作戰對象隻剩哈布斯堡王朝的軍隊。

     維也納和倫敦的行動不十分協調。

    英國僅要求奧地利從法國奪回比利時和荷蘭。

    除此以外,奧軍便可盡力而為。

    圖古特對尼德蘭卻偏偏興趣不大,他對意大利甚至比對德意志更加關心,他的注意力首先放在威尼斯的領地。

    作為一個帝制國家,哈布斯堡王朝同普魯士一樣具有多面性,隻要能用遙遠的比利時換得巴伐利亞或賽萊尼西姆的領土,它對這場戰争也就無所抱怨了。

    在瓜分波蘭結束和部隊津貼可望解決後,奧地利就不再考慮和平了,除非法國放棄其占領地和讓它自由行動。

     英國在1795年末的情形不完全是這樣。

    這并非因為英國自身面臨威脅:這種擔心隻是在康波福米奧和約後才産生,英國的立場也在那時候才變得強硬起來。

    戰争對統治階級還是有利的。

    在國王的同意下,溫德海姆和格倫維爾希望堅持到底,他們想利用伯克創導的這場十字軍征讨,把擾亂社會秩序的分子從世界上消滅掉。

    皮特顯得憂心忡忡。

    且不談基貝隆和葡月十三日的失利,大陸作戰的前景也并不光明:為了奪回比利時,圖古特要求俄國出兵支援,要求英國許諾奧國能向荷蘭和法國方面擴張領土和确保斯凱爾特河和安特衛普港的自由通行。

    尤其,國内的形勢逐漸暗淡。

    在那以前,由于法國的競争已被排斥,英國貿易欣欣向榮;雖然債務在增加,國家的财政狀況卻仍然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