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至8世紀末的地中海商業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俯瞰羅馬帝國,首先得到的一個強烈印象是它的地中海特性。
帝國的疆土幾乎沒有超過它所四面環抱的那個内陸大湖的沿岸地區。
萊茵河、多瑙河、幼發拉底河和撒哈拉等邊遠地區形成保護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廣闊防禦圈。
毋庸置疑,地中海是羅馬帝國政治統一和經濟統一的保證。
帝國的存在依賴于它對海的控制權。
如果沒有這條重要的交通線,則對于羅馬世界的管理和供應都是不可能的。
當帝國逐漸衰老的時候,帝國的海的特性更加突出起來,看到這一點是很有意思的。
帝國以前的内陸首都羅馬在4世紀時被放棄了,取代它的是一個既是首都又是良港的城市&mdash&mdash君士坦丁堡。
的确,從3世紀末期起,帝國的文明便暴露出無可否認的衰落現象:人口下降;力量衰退;蠻族開始威脅邊界;政府竭力為着本身的生存而鬥争,日益增加開支,導緻稅收剝削,使人民越來越受國家的奴役。
然而這種衰落似乎沒有明顯地危害地中海的航運。
地中海仍然是活躍的,這與逐漸陷入死氣沉沉的大陸各省形成對照。
地中海繼續使東部和西部保持着接觸。
在受同一海水浸潤的如此迥異的地域之間,加工的産品或天然的産物的交流未見停止:君士坦丁堡、埃德薩、安條克和亞曆山大的織物;叙利亞的酒、油和香料;埃及的紙草;埃及、非洲和西班牙的小麥以及高盧和意大利的酒。
以金索利達為基礎的君士坦丁貨币制度的改革,甚至可能大大地促進了商業活動,因為改革使商業活動得到好處,可以使用一種優異的貨币,這種貨币被普遍用作交換的工具和表示價格的手段。
在帝國的兩大地區&mdash&mdash東部和西部之間,東部不僅文明比較優越而且經濟活躍的程度高得多,所以遠遠超過西部。
在4世紀以後,除在東部以外,不複存在真正的大城市。
也正是在東部,出口工業尤其是紡織工業集中在叙利亞和小亞細亞,羅馬世界是這些工業的市場,叙利亞船隻負責運輸。
叙利亞人在商業上的優勢定然是後期羅馬帝國曆史上引人注目的事實之一。
①叙利亞人在商業上的優勢必定大大有助于最終可能拜占庭化的社會逐步東方化。
以海為媒介的這種東方化清楚地證明,當衰老中的帝國逐漸變弱,在蠻族的壓力下從北方後撤,越來越收縮到地中海沿岸的時候,地中海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因此當我們看到下述情況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驚奇:即日耳曼人從入侵時期之始,竭力推進到地中海海岸以定居在那裡。
當3世紀邊界在他們的壓力之下第一次後移的時候,他們一起沖向南方。
庫阿迪人和馬爾科馬尼人侵入意大利,哥特人開向博斯普魯斯海峽,法蘭克人、蘇埃維人和汪達爾人渡過萊茵河,片刻不停地迅即推向阿基坦和西班牙。
他們不想定居在與他們接壤的北方各省。
顯然,他們垂涎那些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因而富裕豐足、文明迷人的福地樂土。
蠻族最初的嘗試隻是留下一些廢墟,并未造成其他持續性的後果。
羅馬還有足夠的力量将入侵者趕過萊茵河和多瑙河去。
在一個半世紀中,羅馬耗盡了軍隊和财力,終于遏制住了他們。
然而日耳曼人和帝國之間的力量對比變得越來越不平衡:日耳曼人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因為人口的增長使得他們更加迫不及待地向外擴張;而帝國人口的減少,越來越不能進行抵抗,不過我們不禁欽佩帝國進行抵抗的技巧和堅韌。
5世紀初,大勢已去。
整個西部地區遭受侵占。
羅馬諸省變成日耳曼諸王國。
汪達爾人定居在非洲,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和西班牙,勃艮第人在羅讷河流域,東哥特人在意大利。
這個國家名單是有意義的。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都是地中海國家。
這足以說明,雖然征服者最後可以随心所欲地定居在他們所喜愛的任何地方,但他們的目标卻是海,就是羅馬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既親切又自豪地稱之為我們的海的那個海。
征服者急于沿海岸定居下來,欣賞那裡的美景,所以他們無有例外地一起向海走去。
如果說法蘭克人開始時并未到達地中海,那是因為他們來得太遲,發現地盤已被占盡。
但是他們仍然堅持在那裡争取地盤。
克洛維②已經想要征服普羅旺斯,準是狄奧多裡克的幹涉使他未能将王國的邊界伸展到蔚藍色的海岸。
起初未能得逞不可能使他的繼承者們氣餒。
四分之一世紀以後,在536年,他們利用查士丁尼進攻東哥特人的機會,迫使東哥特人把他們垂涎的地區讓給了他們。
看看從此以後墨洛溫王朝又如何堅持不懈地逐步變成一個地中海強國,那是激動人心的。
希爾德貝爾和克洛泰爾③于542年冒險進行越過比利牛斯山的遠征,然而出師不利。
意大利特别引起法蘭克國王們的垂涎。
他們首先與拜占庭人而後與倫巴德人結盟,希望立足于阿爾卑斯山以南。
他們屢次受挫然而再接再厲。
539年特德貝爾④已經越過了阿爾卑斯山,而在其所占領的地方于553年為納賽斯⑤奪回之後,他在584至585年和588至590年間進行了多次的努力,以重新奪取這些地方。
日耳曼人定居在地中海沿岸絕不标志着這是歐洲曆史上一個新時期的轉捩點。
盡管這件事所引起的後果是巨大的,然而它并未把過去徹底摧毀,也未打斷傳統。
入侵者的目的不是消滅羅馬帝國,而是想在那裡安居樂業。
總的說來,他們所保留下來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所破壞的東西以及他們所帶來的新東西。
确實,他們在帝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來的諸王國,使帝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說在西部歐洲消失了。
從政治觀點來看,從此以後退縮到東部的羅馬世界失去了以往使帝國的疆界與基督教的疆界相一緻的基督教世界帝國的性質。
然而帝國遠未從此變得與其失去的省份毫不相幹。
在那些地方,帝國的統治
帝國的疆土幾乎沒有超過它所四面環抱的那個内陸大湖的沿岸地區。
萊茵河、多瑙河、幼發拉底河和撒哈拉等邊遠地區形成保護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廣闊防禦圈。
毋庸置疑,地中海是羅馬帝國政治統一和經濟統一的保證。
帝國的存在依賴于它對海的控制權。
如果沒有這條重要的交通線,則對于羅馬世界的管理和供應都是不可能的。
當帝國逐漸衰老的時候,帝國的海的特性更加突出起來,看到這一點是很有意思的。
帝國以前的内陸首都羅馬在4世紀時被放棄了,取代它的是一個既是首都又是良港的城市&mdash&mdash君士坦丁堡。
的确,從3世紀末期起,帝國的文明便暴露出無可否認的衰落現象:人口下降;力量衰退;蠻族開始威脅邊界;政府竭力為着本身的生存而鬥争,日益增加開支,導緻稅收剝削,使人民越來越受國家的奴役。
然而這種衰落似乎沒有明顯地危害地中海的航運。
地中海仍然是活躍的,這與逐漸陷入死氣沉沉的大陸各省形成對照。
地中海繼續使東部和西部保持着接觸。
在受同一海水浸潤的如此迥異的地域之間,加工的産品或天然的産物的交流未見停止:君士坦丁堡、埃德薩、安條克和亞曆山大的織物;叙利亞的酒、油和香料;埃及的紙草;埃及、非洲和西班牙的小麥以及高盧和意大利的酒。
以金索利達為基礎的君士坦丁貨币制度的改革,甚至可能大大地促進了商業活動,因為改革使商業活動得到好處,可以使用一種優異的貨币,這種貨币被普遍用作交換的工具和表示價格的手段。
在帝國的兩大地區&mdash&mdash東部和西部之間,東部不僅文明比較優越而且經濟活躍的程度高得多,所以遠遠超過西部。
在4世紀以後,除在東部以外,不複存在真正的大城市。
也正是在東部,出口工業尤其是紡織工業集中在叙利亞和小亞細亞,羅馬世界是這些工業的市場,叙利亞船隻負責運輸。
叙利亞人在商業上的優勢定然是後期羅馬帝國曆史上引人注目的事實之一。
①叙利亞人在商業上的優勢必定大大有助于最終可能拜占庭化的社會逐步東方化。
以海為媒介的這種東方化清楚地證明,當衰老中的帝國逐漸變弱,在蠻族的壓力下從北方後撤,越來越收縮到地中海沿岸的時候,地中海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因此當我們看到下述情況的時候就不會感到驚奇:即日耳曼人從入侵時期之始,竭力推進到地中海海岸以定居在那裡。
當3世紀邊界在他們的壓力之下第一次後移的時候,他們一起沖向南方。
庫阿迪人和馬爾科馬尼人侵入意大利,哥特人開向博斯普魯斯海峽,法蘭克人、蘇埃維人和汪達爾人渡過萊茵河,片刻不停地迅即推向阿基坦和西班牙。
他們不想定居在與他們接壤的北方各省。
顯然,他們垂涎那些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因而富裕豐足、文明迷人的福地樂土。
蠻族最初的嘗試隻是留下一些廢墟,并未造成其他持續性的後果。
羅馬還有足夠的力量将入侵者趕過萊茵河和多瑙河去。
在一個半世紀中,羅馬耗盡了軍隊和财力,終于遏制住了他們。
然而日耳曼人和帝國之間的力量對比變得越來越不平衡:日耳曼人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因為人口的增長使得他們更加迫不及待地向外擴張;而帝國人口的減少,越來越不能進行抵抗,不過我們不禁欽佩帝國進行抵抗的技巧和堅韌。
5世紀初,大勢已去。
整個西部地區遭受侵占。
羅馬諸省變成日耳曼諸王國。
汪達爾人定居在非洲,西哥特人在阿基坦和西班牙,勃艮第人在羅讷河流域,東哥特人在意大利。
這個國家名單是有意義的。
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都是地中海國家。
這足以說明,雖然征服者最後可以随心所欲地定居在他們所喜愛的任何地方,但他們的目标卻是海,就是羅馬人在漫長的歲月中既親切又自豪地稱之為我們的海的那個海。
征服者急于沿海岸定居下來,欣賞那裡的美景,所以他們無有例外地一起向海走去。
如果說法蘭克人開始時并未到達地中海,那是因為他們來得太遲,發現地盤已被占盡。
但是他們仍然堅持在那裡争取地盤。
克洛維②已經想要征服普羅旺斯,準是狄奧多裡克的幹涉使他未能将王國的邊界伸展到蔚藍色的海岸。
起初未能得逞不可能使他的繼承者們氣餒。
四分之一世紀以後,在536年,他們利用查士丁尼進攻東哥特人的機會,迫使東哥特人把他們垂涎的地區讓給了他們。
看看從此以後墨洛溫王朝又如何堅持不懈地逐步變成一個地中海強國,那是激動人心的。
希爾德貝爾和克洛泰爾③于542年冒險進行越過比利牛斯山的遠征,然而出師不利。
意大利特别引起法蘭克國王們的垂涎。
他們首先與拜占庭人而後與倫巴德人結盟,希望立足于阿爾卑斯山以南。
他們屢次受挫然而再接再厲。
539年特德貝爾④已經越過了阿爾卑斯山,而在其所占領的地方于553年為納賽斯⑤奪回之後,他在584至585年和588至590年間進行了多次的努力,以重新奪取這些地方。
日耳曼人定居在地中海沿岸絕不标志着這是歐洲曆史上一個新時期的轉捩點。
盡管這件事所引起的後果是巨大的,然而它并未把過去徹底摧毀,也未打斷傳統。
入侵者的目的不是消滅羅馬帝國,而是想在那裡安居樂業。
總的說來,他們所保留下來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們所破壞的東西以及他們所帶來的新東西。
确實,他們在帝國的土地上建立起來的諸王國,使帝國作為一個國家來說在西部歐洲消失了。
從政治觀點來看,從此以後退縮到東部的羅馬世界失去了以往使帝國的疆界與基督教的疆界相一緻的基督教世界帝國的性質。
然而帝國遠未從此變得與其失去的省份毫不相幹。
在那些地方,帝國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