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古達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次和第三次布匿戰争之間。
&mdash&mdash法譯本 [69]即今天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間穆路雅河。
&mdash&mdash法譯本 [70]瑪烏裡人,下同,不另注明。
&mdash&mdash中譯者 [71]這樣的說法古今中外可以說俯拾即是,我國早就有&ldquo錢能通神&rdquo、&ldquo有錢能使鬼推磨&rdquo之類的話,英諺裡這類的話也極多,如&ldquo法典及其注解要由黃金來解釋&rdquo、&ldquo金錢是最好的辯護士&rdquo等等。
&mdash&mdash中譯者 [72]撒路斯提烏斯忘記了奇爾塔離開海岸至少有40英裡之遠。
&mdash&mdash法譯本 [73]原文是&ldquo穿長袍的人&rdquo(togatus),即指羅馬平民。
長袍(toga)是羅馬人和差不多全部意大利人的民族服裝。
但這裡指的是意大利人,特别是意大利的商人、銀錢業者、投機商等等,後面(本書第26章)的negotiatores指的也是這些人。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74]頂蓋傾斜的一種活動掩體,士兵在發射弩石之類的東西或試圖從下部摧毀城牆時用它做保護。
&mdash&mdash英譯本 [75]塔樓下有輪子,也是活動的。
它分若幹層,最高一層往往和城牆一樣高。
它内部有各種機械裝置,可以投射各類打擊敵人的東西,可以把士兵送到城上去,也可以掩護自己的士兵,是一種有多種用途的戰具,這既是活動堡壘又是今天的裝甲車和坦克。
&mdash&mdash中譯者 [76]或譯為&ldquo在使節到達之前&rdquo。
&mdash&mdash中譯者 [77]這裡的塔樓也應當是活動的塔樓,士兵可以在塔樓貼近城牆時,在矢石的掩護下從上面直接登上敵人的城牆,另外推動塔樓的士兵則有活動雉堞或盾牌保護着。
參見本章前面的有關注釋。
&mdash&mdash中譯者 [78]即首席元老(princepssenatus)。
參見本書第15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中譯者 [79]參見本書第21章。
&mdash&mdash英譯者 [80]西塞羅說他是一位不錯的演說家。
公元前104年他任行政長官,他又和蓋烏斯·謝爾維利烏斯·格勞奇亞競選公元前99年度執政官,但格勞奇亞勾結保民官撒圖爾尼努斯使人在人民大會開會時暗殺了他。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81]顯普洛尼烏斯法是公元前123年由蓋烏斯·格拉古主持通過的法律,法律規定元老院在執政官選出之前便把他們要統治的行省指定給他們,然後通過協議或用抽簽辦法加以分配。
&mdash&mdash法譯本 [82]此人是同提貝裡烏斯·格拉古作戰的那個斯奇比奧·納西卡的兒子。
&mdash&mdash法譯本 [83]作為公元前121年度的保民官,貝斯提亞反對過蓋烏斯·格拉古。
在擔任公元前111年度執政官時,他被朱古達所收買,同他締結了一項不利于羅馬的條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84]參見本書第15章。
&mdash&mdash英譯本 [85]今天的列吉歐,和西西裡的麥撒納隔海峽相對。
&mdash&mdash法譯本 [86]今天突尼斯的貝嘉。
&mdash&mdash法譯本 [87]指代表朱古達和羅馬方面接觸的人。
&mdash&mdash中譯者 [88]這個軍事會議是羅馬方面召集來考慮投降條件的,參加會議的通常有副帥、軍團司令官和主要的百人團長。
&mdash&mdash英譯本 [89]這裡是說把一切有關問題都放到一處以混亂而不正規的方式進行投票。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删節。
[90]這是朱古達和司考茹斯與貝斯提亞的私下裡的安排之外,支付給羅馬的東西。
&mdash&mdash英譯本 [91]參見本書第27章。
&mdash&mdash英譯本 [92]但是西塞羅(《布路圖斯》,第136章)說美米烏斯和他的兄弟隻是oratoresmediocres(平庸的演說家)&mdash&mdash英譯本 [93]即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之意。
&mdash&mdash中譯者 [94]通過特别組成的一個法庭來審判支持提貝裡烏斯·格拉古的人們的叛國罪。
&mdash&mdash英譯本 [95]參見《喀提林陰謀》第55章有關注釋和本書第16章。
&mdash&mdash中譯本 [96]羅馬司祭主持祭神儀式,政治、軍事意義多于宗教意義,所以不能用後來的宗教職位如教皇、主教等相比附。
&mdash&mdash中譯者 [97]指選舉官吏時民衆的态度。
&mdash&mdash中譯者 [98]去阿溫提努姆山的隻有公元前449年的一次分離,另外兩次一次是公元前494年去撒凱爾山,一次是公元前287年去雅尼庫路姆山。
&mdash&mdash英譯本 [99]專制的國王是最能引起羅馬人憎恨的一個詞。
&mdash&mdash中譯者 [100]這裡的意思似乎是說,人民可以不需要為了受到保護而向誰表示好意,在将來也不需要去尋求保護,這樣他們會更具有獨立的精神。
&mdash&mdash英譯本 [101]行政長官路·卡西烏斯·隆吉努斯應是4年後(公元前107年)和馬略一道當選為執政官的人。
此人後來中埃爾維特人的伏擊而死。
參見恺撒:《高盧戰記》第1卷,第7、12章。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02]參見本書第2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03]以征服者的姿态對待長期同羅馬和平相處的國家被認為是最可怕的罪行,因此在古代元老院對此要作出最嚴厲的懲處。
&mdash&mdash法譯本 [104]一般是喪服。
這種習慣沿襲很久,在中世紀還有國王穿上喪服向教皇請罪的事例。
&mdash&mdash中譯者 [105]因為他的賄賂發揮了作用,羅馬當政的權貴大部分是站在他的一面的,何況卡西烏斯本人又作了保證,這一保證正如作者所說,在朱古達心目中比一個&ldquo羅馬人民&rdquo的空洞概念更有力量。
&mdash&mdash中譯者 [106]胸有成竹的朱古達是在無恥的羅馬友人的建議下這樣做的,巴埃比烏斯的特殊作用和他的無恥進一步增加了他的安全感。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改動。
[107]按照這種懲處辦法,被綁到柱子上或頭被枷起來的罪犯先是受到笞打,然後由侍從用斧頭(就是他扛着的棍束中插着的斧頭)一下子把頭砍掉。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08]參見本書第5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法譯本 [109]參見本書第26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10]此人曾在色雷斯同斯考爾狄亞克人作戰,戰後修建一座米努奇烏斯門。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11]公元前110年度執政官斯普裡烏斯·波斯圖米烏斯·阿爾比努斯。
&mdash&mdash法譯本 [112]參閱《喀提林陰謀》第26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英譯本 [113]陪伴朱古達前來的波米爾卡在羅馬理應享有和國王相同的保證。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14]準許被告保釋的階段。
&mdash&mdash英譯本 [115]擔保波米爾卡出庭。
&mdash&mdash英譯本 [116]這句著名的話和李維(第64卷提要)所記述的那句話連文字幾乎都一樣,但史書中這種名句大都出自傳聞和後人的編造,有演義的性質,我們隻能姑妄聽之而已。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補充 [117]執政官在元旦就職,因此執政官的選舉當在這一年的最後幾個月進行。
&mdash&mdash法譯本 [118]這個奧路斯·波司圖米烏斯·阿爾比努斯後來是公元前99年度的執政官。
&mdash&mdash法譯本 [119]從原文propraetore來看,奧路斯在這裡是行政長官銜的副帥。
&mdash&mdash法譯本 [120]這兩個人除這裡之外不見于其他文獻。
&mdash&mdash法譯本 [121]通過使用否決權而使選舉無法進行。
&mdash&mdash英譯本 [122]直到12月9日,即選舉保民官的日子。
&mdash&mdash英譯本 [123]公元前109年,奧路斯的戰敗可能是公元前109年1月以前的事情,因為在他戰敗之後梅特路斯和西拉努斯還被稱為&ldquo當選執政官&rdquo也就是尚未就職的執政官(consulesdesignati)。
&mdash&mdash英譯者注,有補充。
[124]蘇圖爾後來叫卡拉瑪,現在叫古埃爾瑪。
&mdash&mdash法譯本 [125]這就是說,奧路斯和朱古達之間所進行的任何交易都不大可能引起元老院的注意。
前面提到的&ldquo協定&rdquo事實上是一種勾結。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126]這就是說,留在軍營之内,則由于人們驚惶情緒而有危險,在軍營外也難以逃跑;下面的一句話便更明确地重複了這個意思。
&mdash&mdash英譯本 [127]人們在朱古達身上看到了第二個漢尼拔。
&mdash&mdash法譯本 [128]實際上這時他已不再是執政官,因為他的職權已經在前一年的12月31日結束了。
在他為後繼者接替擔任統帥之前他是同執政官(proconsul)級的長官。
&mdash&mdash法譯本 [129]公元前136年努曼提亞戰争時蓋·荷斯提利烏斯·曼奇努斯的著名的投降便援用了這一原則。
&mdash&mdash法譯本 [130]關于此人,除本書這裡和後面第65章提到之外,不見于其他任何文獻。
&mdash&mdash法譯本 [131]比如本書第16章的歐披米烏斯。
&mdash&mdash法譯本 [132]參見本書第2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33]參見拙譯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200&mdash202頁。
&mdash&mdash中譯者 [134]tantalubidoinpartibuserat這話可稱是本書的名句之一,這使人想起奧維德在《變形記》(I.60)裡的那句tantaestdiscordiafratrum(兄弟不和乃至于是)。
&mdash&mdash中譯者 [135]這些委員(quaesitores)無疑要分别主持三個法庭,以便能更加迅速地處理大量案件。
&mdash&mdash英譯本 [136]盡管司考茹斯能發揮他的作用。
&mdash&mdash英譯本 [137]在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摧毀之後,參見随後的一句。
&mdash&mdash法譯本 [138]這裡原文用複數是由于其他詞也用複數的影響;又gloriae也可能意味着&ldquo争取光榮的機會&rdquo。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删節。
[139]提貝裡烏斯生于公元前160年,公元前133年被殺害,蓋烏斯生于公元前155年,死于公元前121年,他們是由德才兼備的母親科爾涅利娅(斯奇比奧·阿非利加努斯的女兒)撫養起來的。
普魯塔克有他們兄弟的傳記。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補充。
[140]他們的曾祖父提貝裡烏斯·顯普洛尼烏斯·格拉古是公元前215和213年度的執政官,曾在第二次布匿戰争中立下赫赫戰功,多次打敗迦太基人。
他們的父親提·顯普洛尼烏斯·格拉古在任行政長官時(公元前179年)打敗過凱爾提貝裡人,而在擔任執政官時(公元前177年)又徹底征服過撒爾狄人。
&mdash&mdash法譯本 [141]原文是&ldquo少數人&rdquo,當指當權的貴族寡頭。
&mdash&mdash中譯者 [142]要他們分享部分元老的特權。
&mdash&mdash英譯本 [143]參見本書第31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44]這裡似乎是不同意格拉古兄弟的過火行動。
&mdash&mdash中譯者 [145]羅馬内戰的殘酷性說明作者論斷的正确。
&mdash&mdash中譯者 [146]作者說時間不容許雲雲之類的話,說明作者的這篇文稿是和書商約定準備&ldquo出版&rdquo的,因為在羅馬和地中海世界當時已經存在着一個相當活躍的書籍市場。
既有市場,便有競争,書籍的&ldquo出版&rdquo也有一個争取時間的問題。
&mdash&mdash中譯者 [147]撒路斯提烏斯在這裡玩弄文字遊戲:條約是foedus,而可恥的逃跑是foedafuga,聲音近似,又有頭韻的效果。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148]公元前109年度的。
&mdash&mdash英譯本 [149]克溫圖斯·凱奇利烏斯·梅特路斯(後來在努米底亞的成功使他獲得了&ldquo努米底亞的&rdquo(Numidicus)這一稱号)。
公元前102年他任監察官時,因受到保民官撒圖爾尼努斯(在馬略的支持下)的反對而于公元前100年流亡到羅得斯;公元前99年他返回羅馬,公元前91年去世。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50]但不是作戰事務,作戰是他的專門任務,因此他可以要西拉努斯在其他事務方面負主要責任,而不是平均分擔了。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151]參見本書第37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52]在古羅馬,軍事行動通常是在天氣好的時候開始的。
&mdash&mdash法譯本 [153]指阿非利加行省,參閱本書第13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英譯本 [154]永久性營地(statiuacastra)和活動營地(aestiuacastra)(羅馬士兵每晚要搭起的營地)不同,在沒有戰争時士兵便住在永久性營地裡,營地由士兵自建,四周有防禦工事,設有庫房,各種各樣的營房。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55]主要指聚集在軍營四周靠軍營為生的那些人,如小商店主、行商小販、銀錢兌換者(兼放債業務)、當地商販、無業遊民、妓女、乞丐、士兵自己帶來的仆從和奴隸等等。
從下一章也可以看到這種情況。
羅馬分布在各處的軍營後來往往發展成為當地的城鎮。
&mdash&mdash中譯者 [156]羅馬士兵一般是給他們每人一個月的口糧(麥子),他們再用麥子向商人那裡去交換葡萄酒和其他食品。
&mdash&mdash法譯本 [157]士兵本來應當自己帶着糧食和武器,但在阿非利加酷熱氣候條件下,羅馬士兵往往利用奴隸、仆從或馱畜來承受這種艱苦的行軍負擔,梅特路斯現在恢複了過去的做法。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158]從他在羅馬的被他收買的代理人那裡。
當然他的間諜也起了作用。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159]橄榄枝,說明他們是來乞求和平的。
&mdash&mdash英譯本 [160]原文mapalia一詞是一個拉丁化的布匿詞。
它是阿非利加遊牧民族圓頂帳篷的聚落。
這種聚落随他們移動,擇地而居。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161]這個頭銜是羅馬軍隊裡聯盟者部分特有的,這部分軍隊分成兩翼,每一翼10個步兵中隊;每個中隊均由同民族的士兵組成,由本族的長官(praefectus)統率。
&mdash&mdash英譯本 [162]輕武裝部隊在他們的隊伍之間。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删節。
[163]瓦伽是今天突尼斯的貝嘉或拜加;參見本書第29章有關注釋。
羅馬财務官賽克斯提烏斯曾被派到這裡來接受向朱古達要求的糧食。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補充。
[164]參見本書第16章。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65]今天的賽伊布茲河,它流經古埃爾瑪地區,終點在波尼附近,全長160公裡。
&mdash&mdash法譯本 [166]在古埃爾瑪,橄榄在今天仍是這裡的主要商品。
&mdash&mdash法譯本 [167]在山脈和穆圖爾河之間的平原上。
&mdash&mdash英譯本 [168]此處有人把這支山脈理解為同那平行的山脈形成直角,有人理解為橫在梅特路斯進軍路線的前面,兩種情況分别見所附甲乙二圖。
&mdash&mdash英譯本 [169]朱古達這樣安排的原因見下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70]參見本書第35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71]參見本書第38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72]表明他有功必賞。
&mdash&mdash中譯者 [173]他使行進的隊列面向右方(向着敵人),而在部隊面向這一方向時把騎兵配置在兩翼;然後他又掉轉方向向河的方向行進,這樣原來在前列的便側面向着敵人,也就是說,成為行進隊伍的側翼了。
換言之,原來面對敵人的現在敵人位于他們的右手。
&mdash&mdash英譯本 [174]這就是說,如果軍隊轉而面向敵人,他們就處于前列地位。
&mdash&mdash英譯本 [175]就是離梅特路斯剛下來的山最近的那部分人。
&mdash&mdash英譯本 [176]即沒有意識到危險。
&mdash&mdash英譯本 [177]我們則有&ldquo不以成敗論英雄&rdquo的說法,比這裡的說法全面多了。
&mdash&mdash中譯者 [178]某些這類獎賞參見本書第85章。
&mdash&mdash英譯本 [179]指聯盟者提供的步兵中隊。
&mdash&mdash中譯者 [180]今天凱夫(古時的西卡)以南的祖阿裡姆。
公元前216年斯奇比奧在這個城市附近對漢尼拔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mdash&mdash法譯本 [181]羅馬人對逃兵的懲罰是十分嚴厲的。
逃兵有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有時被抛給野獸為食。
參見瓦列裡烏斯·瑪克西姆斯(2,7)。
&mdash&mdash英譯本 [182]今天的凱夫,參見本章有關紮瑪的注。
&mdash&mdash中譯者 [183]恺撒的《高盧戰記》也有類似的記載,守城者把裝有樹脂和松脂的桶點着然後把它們從城上滾下來。
&mdash&mdash法譯本 [184]軍團由六位将領統率,他們逐月接替或者逐日傳遞領導權。
他們照例選自名門的年輕子弟,這是他們從政的開始。
&mdash&mdash法譯本 [185]伏擊是朱古達愛用的戰術。
&mdash&mdash中譯者 [186]不僅是努米底亞人有把步兵和騎兵混合編隊的習慣,在其他蠻族,特别是在日耳曼人那裡也有類似的習慣。
&mdash&mdash法譯本 [187]這裡的描寫顯然是模仿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争史》有關雅典人在叙拉觀看海港内的海戰的記述(第7卷第71章)。
&mdash&mdash英譯本 [188]參見本書第54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89]即阿非利加行省。
&mdash&mdash中譯者 [190]參見本書第35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91]這是按照傳統舉行的一次軍事會議,統帥并沒有同朱古達進行過私人的安排(參見本書第29章)。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改動。
[192]作者是說會議作出的決定符合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軍事會議遵守的傳統。
&mdash&mdash法譯本 [193]等于羅馬貨币6720萬謝斯特爾提烏斯,而據法譯本注者計算幾乎等于20年代的法國的1350萬法郎。
&mdash&mdash中譯者 [194]因為羅馬人對待逃兵是極為殘酷的,參閱本書第56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95]未詳今天的什麼地方。
&mdash&mdash法譯本 [196]作為執政官,梅特路斯的任期已滿,但是元老院卻有權依法把他任命為同執政官的長官,從而延長了他在努米底亞的權力。
&mdash&mdash法譯本 [197]自從公元前367年起法律便取消了貴族的特權,平民也可以擔任執政官;但單是平民這一個條件不足以競選執政官,他不僅要列舉他在先前擔任高級官吏時對國家所作的切實的貢獻,還要舉出門第的顯赫與古老,這是最為民主派所嫉妒的條件。
這一點之不合理,馬略在他的演說裡已明白指出,參見本書第85章。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198]參見本書第85章。
&mdash&mdash英譯本 [199]阿爾皮努姆在羅馬東南,是拉提烏姆的城市,然而是沃爾斯奇人的住區,這裡也是西塞羅的故鄉,西塞羅曾以有馬略這樣的同鄉而引以為榮。
但按普魯塔克的說法,馬略不是生在阿爾皮努姆本城,而是生在阿爾皮努姆地區的一個名叫凱列阿泰的村莊(今天叫卡撒美臘)。
&mdash&mdash法譯本 [200]當時認為所有的名人都要學習希臘的作品,特别是演說作品,作為有教養的一個标幟。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01]參閱本書第59章有關注釋。
按将領最初全部由執政官任命;從公元前362年起人民取得了在軍隊定員的24名将領中選出6名将領的權利,從公元前311年起,他們選出16名,而在公元前207年就是全部了。
這樣,将領也被看成是高級官吏。
如果軍隊超過4個軍團,則其他将領由執政官或統帥任命。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02]如果馬略是請假離開一個時候,按說應當用commeatus,但作者這裡用missio一詞,實有永久離開的意思。
可能作者是要說明,如果馬略當選,他就不再是梅特路斯的下屬了。
&mdash&mdash法譯本 [203]當時還沒有競選人必須在羅馬的規定,馬略回去是為了發揮他個人的影響。
&mdash&mdash法譯本 [204]梅特路斯的兒子凱奇利烏斯·梅特路斯·皮烏斯是公元前80年度的執政官,但這時他雖隻不過20歲左右,而馬略卻48歲了。
&mdash&mdash法譯本 [205]這時他剛剛開始從政。
&mdash&mdash中譯者 [206]這裡當然是對梅特路斯而言,也是一種宣洩不滿情緒的表現。
&mdash&mdash中譯者 [207]這對梅特路斯是一種極為嚴厲的指責,因為從王政時期以來,羅馬人對國王的橫傲和胡作非為便極為反感,這是帶有挑撥性的批評。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08]參見本書第5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中譯者 [209]意謂第一級的繼承人(primiheredes)沒有繼承能力時由第二級繼承人繼承。
&mdash&mdash英譯本 [210]從前面(本書第62章)我們已經看到,&ldquo羅馬騎士&rdquo一詞既指騎兵本身也指所有具有騎士财産資格的人,也就是說他們包括騎兵和從事商業或兌換業活動的騎士等級的人。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11]羅馬人在廣場上的社會活動使得個人的看法很容易傳播開來并形成輿論。
&mdash&mdash中譯者 [212]這種支持對馬略是一種高度的贊揚,因為它不是用賄賂而是用功業換來的。
&mdash&mdash英譯本 [213]參見本書第40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14]此人大概是衛戍司令官,也可能是步兵中隊長(praefectuscohortis)。
普魯塔克(《馬略傳》,第8章)則說他是工兵長官(praefectusfabrum)。
&mdash&mdash英譯本 [215]一方面是阻擋他們進衛城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面是房頂上的婦女和男孩子。
&mdash&mdash英譯本 [216]這裡指分别邀請他們赴宴的主人,這個主人庇護他可能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mdash&mdash中譯者 [217]據羅馬曆法,從日出到日落白天平均分為12份,但它們的長度卻随季節而有所變化。
由于向瓦伽的這次進軍是在冬天,白天第三個時辰大約相當于今天的早上9點。
&mdash&mdash法譯本 [218]參見本書第67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19]他不能援用要高級官吏尊重全體羅馬公民的個人自由和生命的那些法律給予的特權,因為拉丁公民的地位和聯盟者差不多。
據普魯塔克《馬略傳》,此人是無辜的,處死他馬略有責任。
&mdash&mdash法譯本注,據英譯本補充。
[220]參見本書第61&mdash62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21]他一直使這支軍營流動于羅馬各處的駐軍之間。
&mdash&mdash英譯本 [222]根據普魯塔克的記述,馬略是在選舉執政官的民會召開之前12天才獲準離開的,他用了兩天一夜到達烏提卡,從那裡又經4天的海路到達意大利。
&mdash&mdash法譯本 [223]這裡指保民官,參見《喀提林陰謀》第38章。
&mdash&mdash英譯本 [224]馬略和路奇烏斯·卡西烏斯·隆吉努斯一道當選為公元前107年度的執政官,參見本書第32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25]我們已經知道(參見本書第27章),公元前122年蓋烏斯·格拉古曾主持通過一項法律,據此元老院應當在執政官選舉之前指定執政官的行省,以後再由他們通過協議或抽簽的方式加以分配。
先前元老院曾作出決定延長梅特路斯在努米底亞的權力(作為長官)。
保民官提圖斯·曼利烏斯·曼奇努斯利用幹預權提出的建議,實際上起了取消元老院決定的作用。
&mdash&mdash法譯本 [226]參見本書第1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27]在他活動的地區裡并沒有許多通向沙漠的道路,當地人反抗羅馬人的戰術,這也是一種。
而羅馬人在勝利時如果窮追不舍,就可以發現這些道路了。
&mdash&mdash法譯本注。
節錄。
[228]塔拉後來叫提列普特,是努米底亞西南部、西卡以南的一座城市,它位于一片沙漠的邊緣地帶。
&mdash&mdash法譯本 [229]這裡似乎有些豪華的設施,專供王子們過同他們身份相适應的生活的。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改動。
[230]巴格拉達斯河,今天的美吉爾達河。
&mdash&mdash法譯本 [231]備水是沙漠行軍的最重要措施。
&mdash&mdash中譯者 [232]這裡指附近的努米底亞居民帶給梅特路斯的部隊的水,這也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差事。
&mdash&mdash中譯者 [233]這就是說,他們加緊幹指定給他們的任務,以表明他們的投降是真心的。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改動。
[234]這種裝置8尺高、16尺長、7尺寬,它的頂子為了能不被火點着,通常用剛剛剝下不久的獸皮蒙覆。
&mdash&mdash法譯本 [235]土丘通常是用泥土、樹幹和木塊混雜沿城牆堆起來的,最高處和城牆一樣高,和地面形成一個斜坡,攻城的士兵可以從這裡爬上去。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修改。
[236]這裡當指大列普提斯,參見本書第19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法譯本 [237]這個哈米爾卡不是前面提到的那個同名的人,這個名字在阿非利加北部是常見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38]該城的安全受到威脅,這樣由于哈米爾卡的陰謀羅馬人便有了失去作為聯盟者的列普提斯人的危險。
&mdash&mdash英譯本 [239]這是軍團中由利古裡亞人組成的輔助步兵隊伍。
&mdash&mdash法譯本 [240]此人可能是公元前81年參加對謝爾托裡烏斯的戰争的那個人,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就是蓋烏斯·安尼烏斯·路斯庫斯(參見普魯塔克:《謝爾托裡烏斯傳》,第7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41]腓尼基最古老的城市西頓的居民所建立的列普提斯是今天的列布達(在的黎波裡塔尼亞)。
&mdash&mdash法譯本 [242]撒路斯提烏斯把這裡理解為阿非利加最東端的地區,他不把埃及算進世界的這一部分。
參見本書第17章和第1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43]這兩個西爾特斯位于今天的突尼斯和的黎波裡塔尼亞之間,西邊的是小西爾特斯(Syrtesminor),即今天的伽貝斯灣,東邊的是大西爾特斯(Syrtesmaior),即今天的西德列灣。
&mdash&mdash法譯本 [244]即看風和氣候的情況而定。
&mdash&mdash英譯本 [245]作者這裡大概考慮到希臘語的&sigma&mu&rho&epsilon&iota樂相當于拉丁語的trahere),這個詞法譯者譯為traîner,英譯者譯為sweep,有&ldquo拖帶&rdquo、&ldquo沖刷&rdquo之意。
但法譯本注認為這個詞應當來自阿拉伯語sert(意為大沙漠),今天那裡對附近的地區還在用這個詞。
&mdash&mdash中譯者 [246]有人估計這地點離迦太基約1200公裡,而離昔勒尼隻有520公裡。
&mdash&mdash法譯本引B.托瑪斯語。
[247]昔勒尼是提拉的移民地,提拉則是庫克拉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島,參見本書第1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48]大概在今天的埃爾巴尼亞。
&mdash&mdash法譯本 [249]參見本書第18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50]兩個國王的軍隊。
&mdash&mdash中譯者 [251]迦太基之被摧毀是公元前149年的事情,至于馬其頓國王柏爾修,則他是在所謂第三次馬其頓戰争中,于公元前168年被埃米利烏斯·保路斯擊敗的。
參見拙譯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第381&mdash388頁。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補充。
[252]意謂不要放着好日子不過而要受朱古達的牽累。
&mdash&mdash中譯者 [253]這裡是說,當選某一官職之後才能行使職權,但是出色地行使職權的訓練是在選舉之前。
此處馬略似更多指行使軍事指揮權。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254]這裡指馬略的卑微出身。
&mdash&mdash中譯者 [255]阿爾比努斯屬于波司圖米烏斯家族(gensPostumia),這可能是起源于埃特路裡亞的家族,從它中間産生過許多知名的執政官,如三度擔任執政官的路奇烏斯·波司圖米烏斯·阿爾比努斯(李維曾記述過此人的光榮業績,參見他的《羅馬史》第23卷第24章;第24卷第2章,第28卷第28章)。
貝斯提亞屬于卡爾普爾尼烏斯家族(gensCalpurnia),他們是努瑪第三個兒子卡爾普斯的後裔。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256]馬略首先是一名普通士兵。
在這方面他有健壯的體魄和堅定的精神。
他是在西班牙,在小斯奇比奧同時也在他未來的敵人朱古達的麾下學會了作戰的。
他走的隻能是唯一的這樣一條道路,這條道路使得一個沒有顯赫的祖先和出身卑微但是有抱負的年輕人爬上奪取權力的階梯并且使得貴族忘記了他卑賤的出身。
公元前119年他任保民官,公元前115年他任行政長官,而在他治理西班牙時他有機會不僅表現他的軍事才能,而且表現出他是一位廉潔和果敢有為的行政官吏,這使他獲得了聲名。
&mdash&mdash節自法譯本 [257]這是說,意識到我沒有資格擔任這一職位。
貴族的這一看法是根深蒂固的。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258]這裡的長槍當指沒有鐵頭的投槍(hastaepurae),旗幟(vexilla)指有金銀裝飾的各種顔色的小旗子,胸飾(phalerae)是有凸出的花紋的金屬牌子,它可以系在帶子上也可以系在馬具上。
至于其他戰利品可以有帶扣、镯子、頸鎖等等。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59]希臘語和希臘哲學、文學等等是每一個有教養的羅馬人所必學的,羅馬人雖然是地中海的統治者,但是文化中心卻在希臘,羅馬的上層人物大多去過希臘從師學習。
&mdash&mdash中譯者 [260]不少有學問的希臘人在羅馬上層人物的家中做家庭教師,一般希臘人在羅馬則多屬下九流的人物,但也相當活躍,這種情況到帝國時期也沒有什麼改變。
&mdash&mdash中譯者 [261]有高超技藝的男女奴隸身價驚人,不是一般的羅馬公民買得起的。
&mdash&mdash中譯者 [262]羅馬莊園上的農活大多由奴隸擔任,奴隸的總管也是奴隸,但大多是主人比較信任的奴隸,總管後來贖身成為自由人的也不少。
&mdash&mdash中譯者 [263]&ldquo甚至提到他們的罪過,他感到這對他自己的品格都是一種傷害。
&rdquo&mdash&mdash英譯本引薩摩斯語 [264]暗示貝斯提亞。
&mdash&mdash法譯本 [265]暗示阿爾比努斯。
&mdash&mdash法譯本 [266]暗示梅特路斯。
&mdash&mdash法譯本 [267]關于馬略的軍事改革,參見拙譯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第503&mdash508頁。
&mdash&mdash中譯者 [268]這裡所說的階級據說是賽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在财産資格的基礎之上規定的。
參見李維:《羅馬史》,第1卷第43章。
&mdash&mdash英譯本 [269]賽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分公民為五級。
财産在10萬阿斯以上的為第一級,75000阿斯以上的為第二級,5萬以上的為第三級,25000以上的為第四級,12500(一說11000)以上的為第五級。
capitecensi是比賽爾維烏斯規定的最低的階級還要低的人們,他們沒有财産,也沒有服兵役的義務。
在監察官的調查表上隻被視為他們個人(caput)。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270]這裡所謂好人就是有财産資格的人,不涉及品德問題。
&mdash&mdash中譯者 [271]參見《喀提林陰謀》,第56章。
&mdash&mdash英譯本 [272]戰利品按規定都屬于國家,出售所得的款項歸入國庫(aerarium),但是從前面(本書第41章)我們看到這一慣例已無人遵守。
&mdash&mdash法譯本 [273]波庫斯和朱古達。
&mdash&mdash法譯本 [274]這是說,他的軍隊抛棄了他們的武器并在混亂中逃散。
&mdash&mdash英譯本 [275]位于努米底亞東部,塔拉以南,後來稱為比紮塞納的地區,今天突尼斯的卡夫撒。
&mdash&mdash法譯本 [276]這裡指的似是希臘人所說的利比亞最危險的一種毒蛇&sigmaf&iota&psiá&sigmaf&epsilon&sigmaf(意為&ldquo渴的&rdquo);名稱的來源可能像撒路斯提烏斯在正文中所說的那樣,也可能是被這種蛇咬傷的人有一種難以遏制的口渴感。
&mdash&mdash法譯本 [277]這些輔助騎兵部隊都是從意大利以外的高盧、西班牙、色雷斯等地特别精于騎術的民族中征募來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278]指輔助部隊的輕武裝步兵中隊。
&mdash&mdash法譯本 [279]在努米底亞的西卡和紮瑪之間,可能是今天的拉爾布爾斯(Larbourse)。
&mdash&mdash法譯本 [280]指馬略本人。
&mdash&mdash中譯者 [281]未詳。
&mdash&mdash法譯本 [282]因為這是一種不過使用幾小時的臨時營地。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283]這平原上有不少小丘和許多灌木叢,因此便于軍隊的隐藏。
&mdash&mdash法譯本 [284]按戰争法規,對投降者是不應當殺死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285]這是古代使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的大國代言人的口吻。
實際上是給馬略的殘暴行為辯解。
&mdash&mdash中譯者 [286]朋友不僅指羅馬阿非利加行省的居民,而且也指努米底亞人中間傾向于羅馬方面的人。
&mdash&mdash法譯本 [287]這是防止敵人再次回來把它們作為抵抗羅馬人的據點。
&mdash&mdash法譯本 [288]今天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間的穆路雅河(Moulouya)。
&mdash&mdash法譯本 [289]利古裡亞人生在多山的地區,因此他們的登山的本領都是很高明的。
&mdash&mdash據法譯本,有改動。
[290]蝸牛是可供食用的,收集它不是為了好玩。
現在在歐洲蝸牛仍是一種名菜。
&mdash&mdash中譯者 [291]即利古裡亞人。
&mdash&mdash中譯者 [292]和馬略約定的時間。
&mdash&mdash英譯本 [293]羅馬人的圓形盾牌(clipeus)是用金屬做的,圓形,通常裡面是凹進去的,因此碰撞時有響聲,後來人們便用一種長盾(soutum)來取代它,這種盾用輕質的木頭制作,上面包以牛皮,邊上再包上鐵。
&mdash&mdash法譯本 [294]士兵把盾牌舉在頭頂上,相互重疊,形成一個連續不斷的掩護裝置。
&mdash&mdash英譯本 [295]這是派喇叭手和利古裡亞人同去的原因。
&mdash&mdash中譯者 [296]這裡的叙述不甚清楚,作者沒有說明對方是從唯一的通道跑下來,還是跑在岩石上城外的什麼地方,也沒有說明其餘的羅馬人是怎樣上去的。
&mdash&mdash中譯者 [297]路奇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蘇拉〔他在戰勝馬略之後被加以&ldquo費利克斯&rdquo(Felix,意為&ldquo幸運者&rdquo)的名号〕出身于一個相當貧困的家庭(參見普魯塔克:《蘇拉傳》,第1章),他生于公元前138年,從青年時代便緻力于研究希臘的語言與文學,一直到他的老年。
在他繼承了小小的一份産業之後,他大大地放蕩了一陣子。
他受的教育再經過他同羅馬貴族派優秀人物交往的熏陶似乎不會使他後來從事軍事活動;他于公元前107年以當選财務官身份來到阿非利加時,馬略對他是有些冷淡的。
&mdash&mdash法譯本 [298]科爾涅利烏斯·西森納生于公元前119年,公元前78年任行政長官,公元前67年死于克裡特島,當時他正在以副帥身份輔佐龐培進行肅清海盜的戰争。
他因撰述12卷的《曆史》而有史家之名,在此書中他記述了從同盟戰争(公元前90年開始)直到蘇拉獨裁這一時期裡的事件。
此外他還給普勞圖斯的作品作注并從希臘語翻譯了米利都人阿裡斯提德斯的寓言故事。
西塞羅曾多次提到他。
他的《曆史》的片斷曾由H.彼得加以搜集。
他的文體是拟古的、做作的。
&mdash&mdash法譯本 [299]蘇拉一生結過五次婚,每次對他的妻子都很不好。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00]這裡是說,他的成功并非僥幸。
&mdash&mdash中譯者 [301]這裡指蘇拉通過宣布不受法律保護而進行的大屠殺以及通過科爾涅利烏斯法取消平民的權利,恢複貴族的權利等做法。
當他認為他為他的一派已做得足夠的時候,他才放棄了自己的獨裁權力(公元前79年年初),卻沒有一個人敢于應他之邀請來向他提出解釋他的行為的要求。
他退休後住在普佐利斯的郊區,用希臘語寫作他的回憶錄(ù&pi&omicron&mu&nu?&mu&alpha&tau&alpha)。
他來不及最後編訂此書,這工作是由他的被釋奴隸科爾涅利烏斯·埃皮卡杜斯完成的。
書的内容我們是通過普魯塔克才知道的,後者寫的許多傳記都是從這部書中取得了大量材料。
除去著述以及漁獵活動之外,他還向羅馬介紹了亞裡士多德的作品。
他是在78歲時因中風而去世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02]這同蘇拉剛來到阿非利加時馬略對他的冷淡态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也可以看出蘇拉非同尋常的手腕。
&mdash&mdash中譯者 [303]參見本書第89章以次所發生的事件。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04]參見本書第80章。
&mdash&mdash法譯本 [305]即指國王波庫斯。
&mdash&mdash中譯者 [306]堆起行李便于戰鬥并防止敵人的掠奪。
&mdash&mdash中譯者 [307]參見塔西佗:《編年史》,第1卷第65章。
&mdash&mdash法譯本 [308]羅馬人每夜分成四班,第一班開始于日沒時,第四班結束于日出時,每班長短依季節而不同。
在羅馬軍隊中,由統帥指給士兵每班何時開始,具體的通知任務由喇叭手吹喇叭發出信号。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09]這裡指輔助步兵中隊。
&mdash&mdash英譯本 [310]摩爾人(瑪烏裡人)最初由亞細亞遷移到阿非利加,居北非西部。
他們的東邊是努米底亞而以穆路查河為界。
他們的南邊是蓋土勒人,西邊是大西洋,北邊是地中海。
臣屬于波庫斯的蓋土勒人散居于古利比亞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他們的西邊是大西洋,北邊是瑪烏列塔尼亞和努米底亞,南邊是尼日爾河。
一些人認為他們和他們北邊的瑪烏裡人和努米底亞人有血統關系;也有人認為他們是由土著利比亞人、亞細亞移民和在朱古達戰争之前羅馬從未聽說過的野蠻的遊牧民族混合而成。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11]主要是希波涅·紮裡圖斯(今天的比塞大)和烏提卡。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12]這是說,把辎重放在中心,四周環以重武裝士兵,前後和兩翼則有騎兵和輕武裝步兵加以保護。
&mdash&mdash英譯本 [313]輕武裝的士兵也可以理解為在軍團前面展開戰鬥的velites,他們是從最年輕和最貧苦的士兵當中選出來的;也可以理解輕武裝的正規軍團士兵,這裡作者似指後者。
步兵小隊通常定額120人。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14]參見本書第25章。
&mdash&mdash法譯本 [315]這就是說,朱古達本來正帶領着他的騎兵對馬略作戰,這時卻偷偷離開前方而跑到羅馬人的背後去,因為波庫斯和他的步兵正在從後面向羅馬人發動了進攻。
&mdash&mdash英譯者 [316]指羅馬的士兵。
&mdash&mdash中譯者 [317]他們是被召請去聽取國王的建議的,不是去發言的。
&mdash&mdash英譯本 [318]本來論官階、論年紀都應當由曼利烏斯先發言。
&mdash&mdash中譯者 [319]這是聯盟者的步兵中隊。
&mdash&mdash法譯本 [320]羅馬對待叛逃士兵的措施是十分嚴厲的。
&mdash&mdash中譯者 [321]按前章所談的計劃。
&mdash&mdash英譯本 [322]他們的狼狽相會使人不相信他們是國王的使節。
&mdash&mdash英譯本 [323]即蘇拉。
财務官在軍隊中也是統帥的得力助手。
&mdash&mdash中譯者 [324]從下文看他們顯然是等待馬略的到來。
&mdash&mdash英譯本 [325]法譯本因原文版本不同而譯為&ldquo馬略在沒有成功地完成自己任務的情況下回到了奇爾塔&rdquo。
此處取英譯。
&mdash&mdash中譯者 [326]此人僅見于此處,他可能是統帥後備部隊的,也可能是駐節烏提卡并統帥駐軍的。
&mdash&mdash節自法譯本 [327]法譯本的理解是執政官向軍事會議提出在這期間停戰。
供參考。
&mdash&mdash中譯者 [328]弩石手是輕武裝步兵的一部分,通常由巴列亞爾群島的居民擔任,因為他們最善于此道。
&mdash&mdash節自法譯本 [329]佩利尼人是意大利中部薩賓人的一支,他們東南是瑪爾喜人北邊是瑪爾茹奇尼人,南邊是薩姆尼烏姆。
他們的主要城市是蘇爾摩和科爾費尼烏姆。
&mdash&mdash法譯本 [330]設營的準備工作。
&mdash&mdash中譯者 [331]參見色諾芬:《居魯士的教育》,3,3,45。
&mdash&mdash英譯本 [332]此人無疑是瑪西尼撒的私生子。
&mdash&mdash法譯本 [333]這是說,除非接納朱古達的使節并且裝作保持同國王的友好關系的樣子。
原文這裡不甚清楚。
&mdash&mdash英譯本 [334]這是說,為了得到蘇拉的友誼,他甘願容忍失去先前的獨立。
&mdash&mdash英譯本 [335]參見本書第80章。
&mdash&mdash法譯本 [336]即蘇拉。
&mdash&mdash英譯本 [337]這裡指的是公元前105年10月16日長官克溫圖斯·賽爾維利烏斯·凱皮歐和執政官格涅烏斯·曼利烏斯·瑪克西姆斯在阿勞西歐(今天的奧蘭治)附近對金布裡人而不是對高盧人進行的戰鬥。
金布裡人是日耳曼人而不是凱爾特人。
金布裡人曾入侵高盧,後來又入侵意大利,他們曾擊敗六支羅馬軍隊,從而在羅馬引起如此大的恐怖,以緻在後來馬略和克溫圖斯·路圖提烏斯·卡圖路斯于公元前101年在維爾塞勒平原上殲滅他們之後多年人們在提起他們時還心有餘悸。
&mdash&mdash法譯本 [338]公元前104年。
&mdash&mdash法譯本 [339]在這一天,被上了鐐铐的朱古達和他的兩個兒子走在凱旋者的戰車前面。
他被剝下了衣服後投進了羅馬的圖利亞努姆地牢。
據說當時他曾叫道:&ldquo赫邱利斯啊,你的浴室是冷的!&rdquo(普魯塔克:《馬略傳》,第12章)6天之後,馬略下令把他在那裡絞死(埃烏特洛佩),也有人說,朱古達是餓死在那裡的(普魯塔克),&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40]當馬略擊潰金布裡人和條頓人從而挽救了羅馬之後,他被稱為&ldquo第三位羅慕路斯&rdquo。
&mdash&mdash法譯本
&mdash&mdash法譯本 [69]即今天在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間穆路雅河。
&mdash&mdash法譯本 [70]瑪烏裡人,下同,不另注明。
&mdash&mdash中譯者 [71]這樣的說法古今中外可以說俯拾即是,我國早就有&ldquo錢能通神&rdquo、&ldquo有錢能使鬼推磨&rdquo之類的話,英諺裡這類的話也極多,如&ldquo法典及其注解要由黃金來解釋&rdquo、&ldquo金錢是最好的辯護士&rdquo等等。
&mdash&mdash中譯者 [72]撒路斯提烏斯忘記了奇爾塔離開海岸至少有40英裡之遠。
&mdash&mdash法譯本 [73]原文是&ldquo穿長袍的人&rdquo(togatus),即指羅馬平民。
長袍(toga)是羅馬人和差不多全部意大利人的民族服裝。
但這裡指的是意大利人,特别是意大利的商人、銀錢業者、投機商等等,後面(本書第26章)的negotiatores指的也是這些人。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74]頂蓋傾斜的一種活動掩體,士兵在發射弩石之類的東西或試圖從下部摧毀城牆時用它做保護。
&mdash&mdash英譯本 [75]塔樓下有輪子,也是活動的。
它分若幹層,最高一層往往和城牆一樣高。
它内部有各種機械裝置,可以投射各類打擊敵人的東西,可以把士兵送到城上去,也可以掩護自己的士兵,是一種有多種用途的戰具,這既是活動堡壘又是今天的裝甲車和坦克。
&mdash&mdash中譯者 [76]或譯為&ldquo在使節到達之前&rdquo。
&mdash&mdash中譯者 [77]這裡的塔樓也應當是活動的塔樓,士兵可以在塔樓貼近城牆時,在矢石的掩護下從上面直接登上敵人的城牆,另外推動塔樓的士兵則有活動雉堞或盾牌保護着。
參見本章前面的有關注釋。
&mdash&mdash中譯者 [78]即首席元老(princepssenatus)。
參見本書第15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中譯者 [79]參見本書第21章。
&mdash&mdash英譯者 [80]西塞羅說他是一位不錯的演說家。
公元前104年他任行政長官,他又和蓋烏斯·謝爾維利烏斯·格勞奇亞競選公元前99年度執政官,但格勞奇亞勾結保民官撒圖爾尼努斯使人在人民大會開會時暗殺了他。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81]顯普洛尼烏斯法是公元前123年由蓋烏斯·格拉古主持通過的法律,法律規定元老院在執政官選出之前便把他們要統治的行省指定給他們,然後通過協議或用抽簽辦法加以分配。
&mdash&mdash法譯本 [82]此人是同提貝裡烏斯·格拉古作戰的那個斯奇比奧·納西卡的兒子。
&mdash&mdash法譯本 [83]作為公元前121年度的保民官,貝斯提亞反對過蓋烏斯·格拉古。
在擔任公元前111年度執政官時,他被朱古達所收買,同他締結了一項不利于羅馬的條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84]參見本書第15章。
&mdash&mdash英譯本 [85]今天的列吉歐,和西西裡的麥撒納隔海峽相對。
&mdash&mdash法譯本 [86]今天突尼斯的貝嘉。
&mdash&mdash法譯本 [87]指代表朱古達和羅馬方面接觸的人。
&mdash&mdash中譯者 [88]這個軍事會議是羅馬方面召集來考慮投降條件的,參加會議的通常有副帥、軍團司令官和主要的百人團長。
&mdash&mdash英譯本 [89]這裡是說把一切有關問題都放到一處以混亂而不正規的方式進行投票。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删節。
[90]這是朱古達和司考茹斯與貝斯提亞的私下裡的安排之外,支付給羅馬的東西。
&mdash&mdash英譯本 [91]參見本書第27章。
&mdash&mdash英譯本 [92]但是西塞羅(《布路圖斯》,第136章)說美米烏斯和他的兄弟隻是oratoresmediocres(平庸的演說家)&mdash&mdash英譯本 [93]即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之意。
&mdash&mdash中譯者 [94]通過特别組成的一個法庭來審判支持提貝裡烏斯·格拉古的人們的叛國罪。
&mdash&mdash英譯本 [95]參見《喀提林陰謀》第55章有關注釋和本書第16章。
&mdash&mdash中譯本 [96]羅馬司祭主持祭神儀式,政治、軍事意義多于宗教意義,所以不能用後來的宗教職位如教皇、主教等相比附。
&mdash&mdash中譯者 [97]指選舉官吏時民衆的态度。
&mdash&mdash中譯者 [98]去阿溫提努姆山的隻有公元前449年的一次分離,另外兩次一次是公元前494年去撒凱爾山,一次是公元前287年去雅尼庫路姆山。
&mdash&mdash英譯本 [99]專制的國王是最能引起羅馬人憎恨的一個詞。
&mdash&mdash中譯者 [100]這裡的意思似乎是說,人民可以不需要為了受到保護而向誰表示好意,在将來也不需要去尋求保護,這樣他們會更具有獨立的精神。
&mdash&mdash英譯本 [101]行政長官路·卡西烏斯·隆吉努斯應是4年後(公元前107年)和馬略一道當選為執政官的人。
此人後來中埃爾維特人的伏擊而死。
參見恺撒:《高盧戰記》第1卷,第7、12章。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02]參見本書第2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03]以征服者的姿态對待長期同羅馬和平相處的國家被認為是最可怕的罪行,因此在古代元老院對此要作出最嚴厲的懲處。
&mdash&mdash法譯本 [104]一般是喪服。
這種習慣沿襲很久,在中世紀還有國王穿上喪服向教皇請罪的事例。
&mdash&mdash中譯者 [105]因為他的賄賂發揮了作用,羅馬當政的權貴大部分是站在他的一面的,何況卡西烏斯本人又作了保證,這一保證正如作者所說,在朱古達心目中比一個&ldquo羅馬人民&rdquo的空洞概念更有力量。
&mdash&mdash中譯者 [106]胸有成竹的朱古達是在無恥的羅馬友人的建議下這樣做的,巴埃比烏斯的特殊作用和他的無恥進一步增加了他的安全感。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改動。
[107]按照這種懲處辦法,被綁到柱子上或頭被枷起來的罪犯先是受到笞打,然後由侍從用斧頭(就是他扛着的棍束中插着的斧頭)一下子把頭砍掉。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08]參見本書第5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法譯本 [109]參見本書第26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10]此人曾在色雷斯同斯考爾狄亞克人作戰,戰後修建一座米努奇烏斯門。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11]公元前110年度執政官斯普裡烏斯·波斯圖米烏斯·阿爾比努斯。
&mdash&mdash法譯本 [112]參閱《喀提林陰謀》第26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英譯本 [113]陪伴朱古達前來的波米爾卡在羅馬理應享有和國王相同的保證。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14]準許被告保釋的階段。
&mdash&mdash英譯本 [115]擔保波米爾卡出庭。
&mdash&mdash英譯本 [116]這句著名的話和李維(第64卷提要)所記述的那句話連文字幾乎都一樣,但史書中這種名句大都出自傳聞和後人的編造,有演義的性質,我們隻能姑妄聽之而已。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補充 [117]執政官在元旦就職,因此執政官的選舉當在這一年的最後幾個月進行。
&mdash&mdash法譯本 [118]這個奧路斯·波司圖米烏斯·阿爾比努斯後來是公元前99年度的執政官。
&mdash&mdash法譯本 [119]從原文propraetore來看,奧路斯在這裡是行政長官銜的副帥。
&mdash&mdash法譯本 [120]這兩個人除這裡之外不見于其他文獻。
&mdash&mdash法譯本 [121]通過使用否決權而使選舉無法進行。
&mdash&mdash英譯本 [122]直到12月9日,即選舉保民官的日子。
&mdash&mdash英譯本 [123]公元前109年,奧路斯的戰敗可能是公元前109年1月以前的事情,因為在他戰敗之後梅特路斯和西拉努斯還被稱為&ldquo當選執政官&rdquo也就是尚未就職的執政官(consulesdesignati)。
&mdash&mdash英譯者注,有補充。
[124]蘇圖爾後來叫卡拉瑪,現在叫古埃爾瑪。
&mdash&mdash法譯本 [125]這就是說,奧路斯和朱古達之間所進行的任何交易都不大可能引起元老院的注意。
前面提到的&ldquo協定&rdquo事實上是一種勾結。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126]這就是說,留在軍營之内,則由于人們驚惶情緒而有危險,在軍營外也難以逃跑;下面的一句話便更明确地重複了這個意思。
&mdash&mdash英譯本 [127]人們在朱古達身上看到了第二個漢尼拔。
&mdash&mdash法譯本 [128]實際上這時他已不再是執政官,因為他的職權已經在前一年的12月31日結束了。
在他為後繼者接替擔任統帥之前他是同執政官(proconsul)級的長官。
&mdash&mdash法譯本 [129]公元前136年努曼提亞戰争時蓋·荷斯提利烏斯·曼奇努斯的著名的投降便援用了這一原則。
&mdash&mdash法譯本 [130]關于此人,除本書這裡和後面第65章提到之外,不見于其他任何文獻。
&mdash&mdash法譯本 [131]比如本書第16章的歐披米烏斯。
&mdash&mdash法譯本 [132]參見本書第2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33]參見拙譯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三聯書店,1957年版),第200&mdash202頁。
&mdash&mdash中譯者 [134]tantalubidoinpartibuserat這話可稱是本書的名句之一,這使人想起奧維德在《變形記》(I.60)裡的那句tantaestdiscordiafratrum(兄弟不和乃至于是)。
&mdash&mdash中譯者 [135]這些委員(quaesitores)無疑要分别主持三個法庭,以便能更加迅速地處理大量案件。
&mdash&mdash英譯本 [136]盡管司考茹斯能發揮他的作用。
&mdash&mdash英譯本 [137]在公元前146年迦太基被摧毀之後,參見随後的一句。
&mdash&mdash法譯本 [138]這裡原文用複數是由于其他詞也用複數的影響;又gloriae也可能意味着&ldquo争取光榮的機會&rdquo。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删節。
[139]提貝裡烏斯生于公元前160年,公元前133年被殺害,蓋烏斯生于公元前155年,死于公元前121年,他們是由德才兼備的母親科爾涅利娅(斯奇比奧·阿非利加努斯的女兒)撫養起來的。
普魯塔克有他們兄弟的傳記。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補充。
[140]他們的曾祖父提貝裡烏斯·顯普洛尼烏斯·格拉古是公元前215和213年度的執政官,曾在第二次布匿戰争中立下赫赫戰功,多次打敗迦太基人。
他們的父親提·顯普洛尼烏斯·格拉古在任行政長官時(公元前179年)打敗過凱爾提貝裡人,而在擔任執政官時(公元前177年)又徹底征服過撒爾狄人。
&mdash&mdash法譯本 [141]原文是&ldquo少數人&rdquo,當指當權的貴族寡頭。
&mdash&mdash中譯者 [142]要他們分享部分元老的特權。
&mdash&mdash英譯本 [143]參見本書第31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44]這裡似乎是不同意格拉古兄弟的過火行動。
&mdash&mdash中譯者 [145]羅馬内戰的殘酷性說明作者論斷的正确。
&mdash&mdash中譯者 [146]作者說時間不容許雲雲之類的話,說明作者的這篇文稿是和書商約定準備&ldquo出版&rdquo的,因為在羅馬和地中海世界當時已經存在着一個相當活躍的書籍市場。
既有市場,便有競争,書籍的&ldquo出版&rdquo也有一個争取時間的問題。
&mdash&mdash中譯者 [147]撒路斯提烏斯在這裡玩弄文字遊戲:條約是foedus,而可恥的逃跑是foedafuga,聲音近似,又有頭韻的效果。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148]公元前109年度的。
&mdash&mdash英譯本 [149]克溫圖斯·凱奇利烏斯·梅特路斯(後來在努米底亞的成功使他獲得了&ldquo努米底亞的&rdquo(Numidicus)這一稱号)。
公元前102年他任監察官時,因受到保民官撒圖爾尼努斯(在馬略的支持下)的反對而于公元前100年流亡到羅得斯;公元前99年他返回羅馬,公元前91年去世。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50]但不是作戰事務,作戰是他的專門任務,因此他可以要西拉努斯在其他事務方面負主要責任,而不是平均分擔了。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151]參見本書第37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52]在古羅馬,軍事行動通常是在天氣好的時候開始的。
&mdash&mdash法譯本 [153]指阿非利加行省,參閱本書第13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英譯本 [154]永久性營地(statiuacastra)和活動營地(aestiuacastra)(羅馬士兵每晚要搭起的營地)不同,在沒有戰争時士兵便住在永久性營地裡,營地由士兵自建,四周有防禦工事,設有庫房,各種各樣的營房。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55]主要指聚集在軍營四周靠軍營為生的那些人,如小商店主、行商小販、銀錢兌換者(兼放債業務)、當地商販、無業遊民、妓女、乞丐、士兵自己帶來的仆從和奴隸等等。
從下一章也可以看到這種情況。
羅馬分布在各處的軍營後來往往發展成為當地的城鎮。
&mdash&mdash中譯者 [156]羅馬士兵一般是給他們每人一個月的口糧(麥子),他們再用麥子向商人那裡去交換葡萄酒和其他食品。
&mdash&mdash法譯本 [157]士兵本來應當自己帶着糧食和武器,但在阿非利加酷熱氣候條件下,羅馬士兵往往利用奴隸、仆從或馱畜來承受這種艱苦的行軍負擔,梅特路斯現在恢複了過去的做法。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158]從他在羅馬的被他收買的代理人那裡。
當然他的間諜也起了作用。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159]橄榄枝,說明他們是來乞求和平的。
&mdash&mdash英譯本 [160]原文mapalia一詞是一個拉丁化的布匿詞。
它是阿非利加遊牧民族圓頂帳篷的聚落。
這種聚落随他們移動,擇地而居。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161]這個頭銜是羅馬軍隊裡聯盟者部分特有的,這部分軍隊分成兩翼,每一翼10個步兵中隊;每個中隊均由同民族的士兵組成,由本族的長官(praefectus)統率。
&mdash&mdash英譯本 [162]輕武裝部隊在他們的隊伍之間。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删節。
[163]瓦伽是今天突尼斯的貝嘉或拜加;參見本書第29章有關注釋。
羅馬财務官賽克斯提烏斯曾被派到這裡來接受向朱古達要求的糧食。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補充。
[164]參見本書第16章。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65]今天的賽伊布茲河,它流經古埃爾瑪地區,終點在波尼附近,全長160公裡。
&mdash&mdash法譯本 [166]在古埃爾瑪,橄榄在今天仍是這裡的主要商品。
&mdash&mdash法譯本 [167]在山脈和穆圖爾河之間的平原上。
&mdash&mdash英譯本 [168]此處有人把這支山脈理解為同那平行的山脈形成直角,有人理解為橫在梅特路斯進軍路線的前面,兩種情況分别見所附甲乙二圖。
&mdash&mdash英譯本 [169]朱古達這樣安排的原因見下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70]參見本書第35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71]參見本書第38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72]表明他有功必賞。
&mdash&mdash中譯者 [173]他使行進的隊列面向右方(向着敵人),而在部隊面向這一方向時把騎兵配置在兩翼;然後他又掉轉方向向河的方向行進,這樣原來在前列的便側面向着敵人,也就是說,成為行進隊伍的側翼了。
換言之,原來面對敵人的現在敵人位于他們的右手。
&mdash&mdash英譯本 [174]這就是說,如果軍隊轉而面向敵人,他們就處于前列地位。
&mdash&mdash英譯本 [175]就是離梅特路斯剛下來的山最近的那部分人。
&mdash&mdash英譯本 [176]即沒有意識到危險。
&mdash&mdash英譯本 [177]我們則有&ldquo不以成敗論英雄&rdquo的說法,比這裡的說法全面多了。
&mdash&mdash中譯者 [178]某些這類獎賞參見本書第85章。
&mdash&mdash英譯本 [179]指聯盟者提供的步兵中隊。
&mdash&mdash中譯者 [180]今天凱夫(古時的西卡)以南的祖阿裡姆。
公元前216年斯奇比奧在這個城市附近對漢尼拔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mdash&mdash法譯本 [181]羅馬人對逃兵的懲罰是十分嚴厲的。
逃兵有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有時被抛給野獸為食。
參見瓦列裡烏斯·瑪克西姆斯(2,7)。
&mdash&mdash英譯本 [182]今天的凱夫,參見本章有關紮瑪的注。
&mdash&mdash中譯者 [183]恺撒的《高盧戰記》也有類似的記載,守城者把裝有樹脂和松脂的桶點着然後把它們從城上滾下來。
&mdash&mdash法譯本 [184]軍團由六位将領統率,他們逐月接替或者逐日傳遞領導權。
他們照例選自名門的年輕子弟,這是他們從政的開始。
&mdash&mdash法譯本 [185]伏擊是朱古達愛用的戰術。
&mdash&mdash中譯者 [186]不僅是努米底亞人有把步兵和騎兵混合編隊的習慣,在其他蠻族,特别是在日耳曼人那裡也有類似的習慣。
&mdash&mdash法譯本 [187]這裡的描寫顯然是模仿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争史》有關雅典人在叙拉觀看海港内的海戰的記述(第7卷第71章)。
&mdash&mdash英譯本 [188]參見本書第54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89]即阿非利加行省。
&mdash&mdash中譯者 [190]參見本書第35章。
&mdash&mdash法譯本 [191]這是按照傳統舉行的一次軍事會議,統帥并沒有同朱古達進行過私人的安排(參見本書第29章)。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改動。
[192]作者是說會議作出的決定符合在這種情況下所有軍事會議遵守的傳統。
&mdash&mdash法譯本 [193]等于羅馬貨币6720萬謝斯特爾提烏斯,而據法譯本注者計算幾乎等于20年代的法國的1350萬法郎。
&mdash&mdash中譯者 [194]因為羅馬人對待逃兵是極為殘酷的,參閱本書第56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195]未詳今天的什麼地方。
&mdash&mdash法譯本 [196]作為執政官,梅特路斯的任期已滿,但是元老院卻有權依法把他任命為同執政官的長官,從而延長了他在努米底亞的權力。
&mdash&mdash法譯本 [197]自從公元前367年起法律便取消了貴族的特權,平民也可以擔任執政官;但單是平民這一個條件不足以競選執政官,他不僅要列舉他在先前擔任高級官吏時對國家所作的切實的貢獻,還要舉出門第的顯赫與古老,這是最為民主派所嫉妒的條件。
這一點之不合理,馬略在他的演說裡已明白指出,參見本書第85章。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198]參見本書第85章。
&mdash&mdash英譯本 [199]阿爾皮努姆在羅馬東南,是拉提烏姆的城市,然而是沃爾斯奇人的住區,這裡也是西塞羅的故鄉,西塞羅曾以有馬略這樣的同鄉而引以為榮。
但按普魯塔克的說法,馬略不是生在阿爾皮努姆本城,而是生在阿爾皮努姆地區的一個名叫凱列阿泰的村莊(今天叫卡撒美臘)。
&mdash&mdash法譯本 [200]當時認為所有的名人都要學習希臘的作品,特别是演說作品,作為有教養的一個标幟。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01]參閱本書第59章有關注釋。
按将領最初全部由執政官任命;從公元前362年起人民取得了在軍隊定員的24名将領中選出6名将領的權利,從公元前311年起,他們選出16名,而在公元前207年就是全部了。
這樣,将領也被看成是高級官吏。
如果軍隊超過4個軍團,則其他将領由執政官或統帥任命。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02]如果馬略是請假離開一個時候,按說應當用commeatus,但作者這裡用missio一詞,實有永久離開的意思。
可能作者是要說明,如果馬略當選,他就不再是梅特路斯的下屬了。
&mdash&mdash法譯本 [203]當時還沒有競選人必須在羅馬的規定,馬略回去是為了發揮他個人的影響。
&mdash&mdash法譯本 [204]梅特路斯的兒子凱奇利烏斯·梅特路斯·皮烏斯是公元前80年度的執政官,但這時他雖隻不過20歲左右,而馬略卻48歲了。
&mdash&mdash法譯本 [205]這時他剛剛開始從政。
&mdash&mdash中譯者 [206]這裡當然是對梅特路斯而言,也是一種宣洩不滿情緒的表現。
&mdash&mdash中譯者 [207]這對梅特路斯是一種極為嚴厲的指責,因為從王政時期以來,羅馬人對國王的橫傲和胡作非為便極為反感,這是帶有挑撥性的批評。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08]參見本書第5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中譯者 [209]意謂第一級的繼承人(primiheredes)沒有繼承能力時由第二級繼承人繼承。
&mdash&mdash英譯本 [210]從前面(本書第62章)我們已經看到,&ldquo羅馬騎士&rdquo一詞既指騎兵本身也指所有具有騎士财産資格的人,也就是說他們包括騎兵和從事商業或兌換業活動的騎士等級的人。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11]羅馬人在廣場上的社會活動使得個人的看法很容易傳播開來并形成輿論。
&mdash&mdash中譯者 [212]這種支持對馬略是一種高度的贊揚,因為它不是用賄賂而是用功業換來的。
&mdash&mdash英譯本 [213]參見本書第40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14]此人大概是衛戍司令官,也可能是步兵中隊長(praefectuscohortis)。
普魯塔克(《馬略傳》,第8章)則說他是工兵長官(praefectusfabrum)。
&mdash&mdash英譯本 [215]一方面是阻擋他們進衛城的武裝力量;另一方面是房頂上的婦女和男孩子。
&mdash&mdash英譯本 [216]這裡指分别邀請他們赴宴的主人,這個主人庇護他可能是為自己留一條後路。
&mdash&mdash中譯者 [217]據羅馬曆法,從日出到日落白天平均分為12份,但它們的長度卻随季節而有所變化。
由于向瓦伽的這次進軍是在冬天,白天第三個時辰大約相當于今天的早上9點。
&mdash&mdash法譯本 [218]參見本書第67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19]他不能援用要高級官吏尊重全體羅馬公民的個人自由和生命的那些法律給予的特權,因為拉丁公民的地位和聯盟者差不多。
據普魯塔克《馬略傳》,此人是無辜的,處死他馬略有責任。
&mdash&mdash法譯本注,據英譯本補充。
[220]參見本書第61&mdash62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21]他一直使這支軍營流動于羅馬各處的駐軍之間。
&mdash&mdash英譯本 [222]根據普魯塔克的記述,馬略是在選舉執政官的民會召開之前12天才獲準離開的,他用了兩天一夜到達烏提卡,從那裡又經4天的海路到達意大利。
&mdash&mdash法譯本 [223]這裡指保民官,參見《喀提林陰謀》第38章。
&mdash&mdash英譯本 [224]馬略和路奇烏斯·卡西烏斯·隆吉努斯一道當選為公元前107年度的執政官,參見本書第32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25]我們已經知道(參見本書第27章),公元前122年蓋烏斯·格拉古曾主持通過一項法律,據此元老院應當在執政官選舉之前指定執政官的行省,以後再由他們通過協議或抽簽的方式加以分配。
先前元老院曾作出決定延長梅特路斯在努米底亞的權力(作為長官)。
保民官提圖斯·曼利烏斯·曼奇努斯利用幹預權提出的建議,實際上起了取消元老院決定的作用。
&mdash&mdash法譯本 [226]參見本書第1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27]在他活動的地區裡并沒有許多通向沙漠的道路,當地人反抗羅馬人的戰術,這也是一種。
而羅馬人在勝利時如果窮追不舍,就可以發現這些道路了。
&mdash&mdash法譯本注。
節錄。
[228]塔拉後來叫提列普特,是努米底亞西南部、西卡以南的一座城市,它位于一片沙漠的邊緣地帶。
&mdash&mdash法譯本 [229]這裡似乎有些豪華的設施,專供王子們過同他們身份相适應的生活的。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改動。
[230]巴格拉達斯河,今天的美吉爾達河。
&mdash&mdash法譯本 [231]備水是沙漠行軍的最重要措施。
&mdash&mdash中譯者 [232]這裡指附近的努米底亞居民帶給梅特路斯的部隊的水,這也是一項相當艱苦的差事。
&mdash&mdash中譯者 [233]這就是說,他們加緊幹指定給他們的任務,以表明他們的投降是真心的。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改動。
[234]這種裝置8尺高、16尺長、7尺寬,它的頂子為了能不被火點着,通常用剛剛剝下不久的獸皮蒙覆。
&mdash&mdash法譯本 [235]土丘通常是用泥土、樹幹和木塊混雜沿城牆堆起來的,最高處和城牆一樣高,和地面形成一個斜坡,攻城的士兵可以從這裡爬上去。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修改。
[236]這裡當指大列普提斯,參見本書第19章有關注釋。
&mdash&mdash法譯本 [237]這個哈米爾卡不是前面提到的那個同名的人,這個名字在阿非利加北部是常見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38]該城的安全受到威脅,這樣由于哈米爾卡的陰謀羅馬人便有了失去作為聯盟者的列普提斯人的危險。
&mdash&mdash英譯本 [239]這是軍團中由利古裡亞人組成的輔助步兵隊伍。
&mdash&mdash法譯本 [240]此人可能是公元前81年參加對謝爾托裡烏斯的戰争的那個人,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就是蓋烏斯·安尼烏斯·路斯庫斯(參見普魯塔克:《謝爾托裡烏斯傳》,第7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41]腓尼基最古老的城市西頓的居民所建立的列普提斯是今天的列布達(在的黎波裡塔尼亞)。
&mdash&mdash法譯本 [242]撒路斯提烏斯把這裡理解為阿非利加最東端的地區,他不把埃及算進世界的這一部分。
參見本書第17章和第1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43]這兩個西爾特斯位于今天的突尼斯和的黎波裡塔尼亞之間,西邊的是小西爾特斯(Syrtesminor),即今天的伽貝斯灣,東邊的是大西爾特斯(Syrtesmaior),即今天的西德列灣。
&mdash&mdash法譯本 [244]即看風和氣候的情況而定。
&mdash&mdash英譯本 [245]作者這裡大概考慮到希臘語的&sigma&mu&rho&epsilon&iota樂相當于拉丁語的trahere),這個詞法譯者譯為traîner,英譯者譯為sweep,有&ldquo拖帶&rdquo、&ldquo沖刷&rdquo之意。
但法譯本注認為這個詞應當來自阿拉伯語sert(意為大沙漠),今天那裡對附近的地區還在用這個詞。
&mdash&mdash中譯者 [246]有人估計這地點離迦太基約1200公裡,而離昔勒尼隻有520公裡。
&mdash&mdash法譯本引B.托瑪斯語。
[247]昔勒尼是提拉的移民地,提拉則是庫克拉德斯群島中的一個島,參見本書第19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48]大概在今天的埃爾巴尼亞。
&mdash&mdash法譯本 [249]參見本書第18章。
&mdash&mdash法譯本 [250]兩個國王的軍隊。
&mdash&mdash中譯者 [251]迦太基之被摧毀是公元前149年的事情,至于馬其頓國王柏爾修,則他是在所謂第三次馬其頓戰争中,于公元前168年被埃米利烏斯·保路斯擊敗的。
參見拙譯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第381&mdash388頁。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補充。
[252]意謂不要放着好日子不過而要受朱古達的牽累。
&mdash&mdash中譯者 [253]這裡是說,當選某一官職之後才能行使職權,但是出色地行使職權的訓練是在選舉之前。
此處馬略似更多指行使軍事指揮權。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254]這裡指馬略的卑微出身。
&mdash&mdash中譯者 [255]阿爾比努斯屬于波司圖米烏斯家族(gensPostumia),這可能是起源于埃特路裡亞的家族,從它中間産生過許多知名的執政官,如三度擔任執政官的路奇烏斯·波司圖米烏斯·阿爾比努斯(李維曾記述過此人的光榮業績,參見他的《羅馬史》第23卷第24章;第24卷第2章,第28卷第28章)。
貝斯提亞屬于卡爾普爾尼烏斯家族(gensCalpurnia),他們是努瑪第三個兒子卡爾普斯的後裔。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256]馬略首先是一名普通士兵。
在這方面他有健壯的體魄和堅定的精神。
他是在西班牙,在小斯奇比奧同時也在他未來的敵人朱古達的麾下學會了作戰的。
他走的隻能是唯一的這樣一條道路,這條道路使得一個沒有顯赫的祖先和出身卑微但是有抱負的年輕人爬上奪取權力的階梯并且使得貴族忘記了他卑賤的出身。
公元前119年他任保民官,公元前115年他任行政長官,而在他治理西班牙時他有機會不僅表現他的軍事才能,而且表現出他是一位廉潔和果敢有為的行政官吏,這使他獲得了聲名。
&mdash&mdash節自法譯本 [257]這是說,意識到我沒有資格擔任這一職位。
貴族的這一看法是根深蒂固的。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258]這裡的長槍當指沒有鐵頭的投槍(hastaepurae),旗幟(vexilla)指有金銀裝飾的各種顔色的小旗子,胸飾(phalerae)是有凸出的花紋的金屬牌子,它可以系在帶子上也可以系在馬具上。
至于其他戰利品可以有帶扣、镯子、頸鎖等等。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改動。
[259]希臘語和希臘哲學、文學等等是每一個有教養的羅馬人所必學的,羅馬人雖然是地中海的統治者,但是文化中心卻在希臘,羅馬的上層人物大多去過希臘從師學習。
&mdash&mdash中譯者 [260]不少有學問的希臘人在羅馬上層人物的家中做家庭教師,一般希臘人在羅馬則多屬下九流的人物,但也相當活躍,這種情況到帝國時期也沒有什麼改變。
&mdash&mdash中譯者 [261]有高超技藝的男女奴隸身價驚人,不是一般的羅馬公民買得起的。
&mdash&mdash中譯者 [262]羅馬莊園上的農活大多由奴隸擔任,奴隸的總管也是奴隸,但大多是主人比較信任的奴隸,總管後來贖身成為自由人的也不少。
&mdash&mdash中譯者 [263]&ldquo甚至提到他們的罪過,他感到這對他自己的品格都是一種傷害。
&rdquo&mdash&mdash英譯本引薩摩斯語 [264]暗示貝斯提亞。
&mdash&mdash法譯本 [265]暗示阿爾比努斯。
&mdash&mdash法譯本 [266]暗示梅特路斯。
&mdash&mdash法譯本 [267]關于馬略的軍事改革,參見拙譯科瓦略夫:《古代羅馬史》,第503&mdash508頁。
&mdash&mdash中譯者 [268]這裡所說的階級據說是賽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在财産資格的基礎之上規定的。
參見李維:《羅馬史》,第1卷第43章。
&mdash&mdash英譯本 [269]賽爾維烏斯·圖利烏斯分公民為五級。
财産在10萬阿斯以上的為第一級,75000阿斯以上的為第二級,5萬以上的為第三級,25000以上的為第四級,12500(一說11000)以上的為第五級。
capitecensi是比賽爾維烏斯規定的最低的階級還要低的人們,他們沒有财産,也沒有服兵役的義務。
在監察官的調查表上隻被視為他們個人(caput)。
&mdash&mdash英譯本注,有補充。
[270]這裡所謂好人就是有财産資格的人,不涉及品德問題。
&mdash&mdash中譯者 [271]參見《喀提林陰謀》,第56章。
&mdash&mdash英譯本 [272]戰利品按規定都屬于國家,出售所得的款項歸入國庫(aerarium),但是從前面(本書第41章)我們看到這一慣例已無人遵守。
&mdash&mdash法譯本 [273]波庫斯和朱古達。
&mdash&mdash法譯本 [274]這是說,他的軍隊抛棄了他們的武器并在混亂中逃散。
&mdash&mdash英譯本 [275]位于努米底亞東部,塔拉以南,後來稱為比紮塞納的地區,今天突尼斯的卡夫撒。
&mdash&mdash法譯本 [276]這裡指的似是希臘人所說的利比亞最危險的一種毒蛇&sigmaf&iota&psiá&sigmaf&epsilon&sigmaf(意為&ldquo渴的&rdquo);名稱的來源可能像撒路斯提烏斯在正文中所說的那樣,也可能是被這種蛇咬傷的人有一種難以遏制的口渴感。
&mdash&mdash法譯本 [277]這些輔助騎兵部隊都是從意大利以外的高盧、西班牙、色雷斯等地特别精于騎術的民族中征募來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278]指輔助部隊的輕武裝步兵中隊。
&mdash&mdash法譯本 [279]在努米底亞的西卡和紮瑪之間,可能是今天的拉爾布爾斯(Larbourse)。
&mdash&mdash法譯本 [280]指馬略本人。
&mdash&mdash中譯者 [281]未詳。
&mdash&mdash法譯本 [282]因為這是一種不過使用幾小時的臨時營地。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283]這平原上有不少小丘和許多灌木叢,因此便于軍隊的隐藏。
&mdash&mdash法譯本 [284]按戰争法規,對投降者是不應當殺死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285]這是古代使用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的大國代言人的口吻。
實際上是給馬略的殘暴行為辯解。
&mdash&mdash中譯者 [286]朋友不僅指羅馬阿非利加行省的居民,而且也指努米底亞人中間傾向于羅馬方面的人。
&mdash&mdash法譯本 [287]這是防止敵人再次回來把它們作為抵抗羅馬人的據點。
&mdash&mdash法譯本 [288]今天是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之間的穆路雅河(Moulouya)。
&mdash&mdash法譯本 [289]利古裡亞人生在多山的地區,因此他們的登山的本領都是很高明的。
&mdash&mdash據法譯本,有改動。
[290]蝸牛是可供食用的,收集它不是為了好玩。
現在在歐洲蝸牛仍是一種名菜。
&mdash&mdash中譯者 [291]即利古裡亞人。
&mdash&mdash中譯者 [292]和馬略約定的時間。
&mdash&mdash英譯本 [293]羅馬人的圓形盾牌(clipeus)是用金屬做的,圓形,通常裡面是凹進去的,因此碰撞時有響聲,後來人們便用一種長盾(soutum)來取代它,這種盾用輕質的木頭制作,上面包以牛皮,邊上再包上鐵。
&mdash&mdash法譯本 [294]士兵把盾牌舉在頭頂上,相互重疊,形成一個連續不斷的掩護裝置。
&mdash&mdash英譯本 [295]這是派喇叭手和利古裡亞人同去的原因。
&mdash&mdash中譯者 [296]這裡的叙述不甚清楚,作者沒有說明對方是從唯一的通道跑下來,還是跑在岩石上城外的什麼地方,也沒有說明其餘的羅馬人是怎樣上去的。
&mdash&mdash中譯者 [297]路奇烏斯·科爾涅利烏斯·蘇拉〔他在戰勝馬略之後被加以&ldquo費利克斯&rdquo(Felix,意為&ldquo幸運者&rdquo)的名号〕出身于一個相當貧困的家庭(參見普魯塔克:《蘇拉傳》,第1章),他生于公元前138年,從青年時代便緻力于研究希臘的語言與文學,一直到他的老年。
在他繼承了小小的一份産業之後,他大大地放蕩了一陣子。
他受的教育再經過他同羅馬貴族派優秀人物交往的熏陶似乎不會使他後來從事軍事活動;他于公元前107年以當選财務官身份來到阿非利加時,馬略對他是有些冷淡的。
&mdash&mdash法譯本 [298]科爾涅利烏斯·西森納生于公元前119年,公元前78年任行政長官,公元前67年死于克裡特島,當時他正在以副帥身份輔佐龐培進行肅清海盜的戰争。
他因撰述12卷的《曆史》而有史家之名,在此書中他記述了從同盟戰争(公元前90年開始)直到蘇拉獨裁這一時期裡的事件。
此外他還給普勞圖斯的作品作注并從希臘語翻譯了米利都人阿裡斯提德斯的寓言故事。
西塞羅曾多次提到他。
他的《曆史》的片斷曾由H.彼得加以搜集。
他的文體是拟古的、做作的。
&mdash&mdash法譯本 [299]蘇拉一生結過五次婚,每次對他的妻子都很不好。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00]這裡是說,他的成功并非僥幸。
&mdash&mdash中譯者 [301]這裡指蘇拉通過宣布不受法律保護而進行的大屠殺以及通過科爾涅利烏斯法取消平民的權利,恢複貴族的權利等做法。
當他認為他為他的一派已做得足夠的時候,他才放棄了自己的獨裁權力(公元前79年年初),卻沒有一個人敢于應他之邀請來向他提出解釋他的行為的要求。
他退休後住在普佐利斯的郊區,用希臘語寫作他的回憶錄(ù&pi&omicron&mu&nu?&mu&alpha&tau&alpha)。
他來不及最後編訂此書,這工作是由他的被釋奴隸科爾涅利烏斯·埃皮卡杜斯完成的。
書的内容我們是通過普魯塔克才知道的,後者寫的許多傳記都是從這部書中取得了大量材料。
除去著述以及漁獵活動之外,他還向羅馬介紹了亞裡士多德的作品。
他是在78歲時因中風而去世的。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02]這同蘇拉剛來到阿非利加時馬略對他的冷淡态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也可以看出蘇拉非同尋常的手腕。
&mdash&mdash中譯者 [303]參見本書第89章以次所發生的事件。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04]參見本書第80章。
&mdash&mdash法譯本 [305]即指國王波庫斯。
&mdash&mdash中譯者 [306]堆起行李便于戰鬥并防止敵人的掠奪。
&mdash&mdash中譯者 [307]參見塔西佗:《編年史》,第1卷第65章。
&mdash&mdash法譯本 [308]羅馬人每夜分成四班,第一班開始于日沒時,第四班結束于日出時,每班長短依季節而不同。
在羅馬軍隊中,由統帥指給士兵每班何時開始,具體的通知任務由喇叭手吹喇叭發出信号。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09]這裡指輔助步兵中隊。
&mdash&mdash英譯本 [310]摩爾人(瑪烏裡人)最初由亞細亞遷移到阿非利加,居北非西部。
他們的東邊是努米底亞而以穆路查河為界。
他們的南邊是蓋土勒人,西邊是大西洋,北邊是地中海。
臣屬于波庫斯的蓋土勒人散居于古利比亞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他們的西邊是大西洋,北邊是瑪烏列塔尼亞和努米底亞,南邊是尼日爾河。
一些人認為他們和他們北邊的瑪烏裡人和努米底亞人有血統關系;也有人認為他們是由土著利比亞人、亞細亞移民和在朱古達戰争之前羅馬從未聽說過的野蠻的遊牧民族混合而成。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11]主要是希波涅·紮裡圖斯(今天的比塞大)和烏提卡。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12]這是說,把辎重放在中心,四周環以重武裝士兵,前後和兩翼則有騎兵和輕武裝步兵加以保護。
&mdash&mdash英譯本 [313]輕武裝的士兵也可以理解為在軍團前面展開戰鬥的velites,他們是從最年輕和最貧苦的士兵當中選出來的;也可以理解輕武裝的正規軍團士兵,這裡作者似指後者。
步兵小隊通常定額120人。
&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14]參見本書第25章。
&mdash&mdash法譯本 [315]這就是說,朱古達本來正帶領着他的騎兵對馬略作戰,這時卻偷偷離開前方而跑到羅馬人的背後去,因為波庫斯和他的步兵正在從後面向羅馬人發動了進攻。
&mdash&mdash英譯者 [316]指羅馬的士兵。
&mdash&mdash中譯者 [317]他們是被召請去聽取國王的建議的,不是去發言的。
&mdash&mdash英譯本 [318]本來論官階、論年紀都應當由曼利烏斯先發言。
&mdash&mdash中譯者 [319]這是聯盟者的步兵中隊。
&mdash&mdash法譯本 [320]羅馬對待叛逃士兵的措施是十分嚴厲的。
&mdash&mdash中譯者 [321]按前章所談的計劃。
&mdash&mdash英譯本 [322]他們的狼狽相會使人不相信他們是國王的使節。
&mdash&mdash英譯本 [323]即蘇拉。
财務官在軍隊中也是統帥的得力助手。
&mdash&mdash中譯者 [324]從下文看他們顯然是等待馬略的到來。
&mdash&mdash英譯本 [325]法譯本因原文版本不同而譯為&ldquo馬略在沒有成功地完成自己任務的情況下回到了奇爾塔&rdquo。
此處取英譯。
&mdash&mdash中譯者 [326]此人僅見于此處,他可能是統帥後備部隊的,也可能是駐節烏提卡并統帥駐軍的。
&mdash&mdash節自法譯本 [327]法譯本的理解是執政官向軍事會議提出在這期間停戰。
供參考。
&mdash&mdash中譯者 [328]弩石手是輕武裝步兵的一部分,通常由巴列亞爾群島的居民擔任,因為他們最善于此道。
&mdash&mdash節自法譯本 [329]佩利尼人是意大利中部薩賓人的一支,他們東南是瑪爾喜人北邊是瑪爾茹奇尼人,南邊是薩姆尼烏姆。
他們的主要城市是蘇爾摩和科爾費尼烏姆。
&mdash&mdash法譯本 [330]設營的準備工作。
&mdash&mdash中譯者 [331]參見色諾芬:《居魯士的教育》,3,3,45。
&mdash&mdash英譯本 [332]此人無疑是瑪西尼撒的私生子。
&mdash&mdash法譯本 [333]這是說,除非接納朱古達的使節并且裝作保持同國王的友好關系的樣子。
原文這裡不甚清楚。
&mdash&mdash英譯本 [334]這是說,為了得到蘇拉的友誼,他甘願容忍失去先前的獨立。
&mdash&mdash英譯本 [335]參見本書第80章。
&mdash&mdash法譯本 [336]即蘇拉。
&mdash&mdash英譯本 [337]這裡指的是公元前105年10月16日長官克溫圖斯·賽爾維利烏斯·凱皮歐和執政官格涅烏斯·曼利烏斯·瑪克西姆斯在阿勞西歐(今天的奧蘭治)附近對金布裡人而不是對高盧人進行的戰鬥。
金布裡人是日耳曼人而不是凱爾特人。
金布裡人曾入侵高盧,後來又入侵意大利,他們曾擊敗六支羅馬軍隊,從而在羅馬引起如此大的恐怖,以緻在後來馬略和克溫圖斯·路圖提烏斯·卡圖路斯于公元前101年在維爾塞勒平原上殲滅他們之後多年人們在提起他們時還心有餘悸。
&mdash&mdash法譯本 [338]公元前104年。
&mdash&mdash法譯本 [339]在這一天,被上了鐐铐的朱古達和他的兩個兒子走在凱旋者的戰車前面。
他被剝下了衣服後投進了羅馬的圖利亞努姆地牢。
據說當時他曾叫道:&ldquo赫邱利斯啊,你的浴室是冷的!&rdquo(普魯塔克:《馬略傳》,第12章)6天之後,馬略下令把他在那裡絞死(埃烏特洛佩),也有人說,朱古達是餓死在那裡的(普魯塔克),&mdash&mdash法譯本注,有删節。
[340]當馬略擊潰金布裡人和條頓人從而挽救了羅馬之後,他被稱為&ldquo第三位羅慕路斯&rdquo。
&mdash&mdash法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