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回 一顆智珠途懲一騎驕将 四個人質反捉兩個人質

關燈
建柴道場毛野谒守如墓湯島茂林道節破三隊敵 卻說犬山道節忠與同印東小六明相和荒川太郎一郎清英等帶領一千三百餘名士兵,遠路追趕逃跑的敵軍水軍統帥扇谷定正,追至河崎與矢口之間的河灘将其擊敗,眼看即将定正擒獲,這時扇谷的忠臣、巨田薪六郎助友預先估計到主君的安危,僅帶領五百士兵埋伏在此,見事情果然不出所料,便出來擋住道節等以救主君脫險。

    他槍法不凡,又因其父道灌的教導,深明《兵法七書》的奧秘,進退得當,能以寡敵衆。

    其武勇也與義秀和親衡不相上下。

    跟着他的頭領最中隼人、生入永六、秋瓠小紋次等也都頗有武功,一齊幫助主公奮戰,刀風淩厲,一時難以擊敗。

    而追兵的頭領是犬士之一、大名鼎鼎的犬山忠與,難得遇此為故君和先父報仇的良機,所以勢如烈火,策馬縱橫奔馳,斬殺了不少敵人。

    明相和清英也千變萬化地使出周身的武藝,摧堅挫銳。

    手下士兵也都聽從他們的指揮奮力殺敵,而且兵力大于敵軍三倍,所以敵軍終于被他們擊潰。

    助友所依靠的生入和秋瓠等以及許多士兵被殺死,他的護肩旁邊也受了兩處輕傷,心想不能再戀戰,便集合不到百名殘兵,且戰且退,退了大約二百多米,分開岸邊繁密的蘆葦鑽了進去。

    道節急忙追了過來,他的馬因疲勞過度,撲通跌倒,而他并不慌張,趕快解開腰間系着的缰繩,側身下馬。

    這時明相、清英和士兵們也陸續趕到,想一舉捉住助友。

    但是敵人早有準備,在枯葦中藏了三四條快船。

    助友戰敗後,便與殘兵一同上船,劃船退到對岸。

    道節、明相和清英等在黑夜中也已看到,喊叫說:&ldquo那個是他。

    &rdquo想追趕他們,但是沒船,隻好望着敵人向矢口那邊離去。

    道節不覺長歎一聲退到原來的河灘,大聲鼓勵士兵說:&ldquo士兵們!助友這小子早就準備好逃跑的活路,但他不是我心目中的敵人。

    我想定正主仆僅剩了兩三騎,一定還沒跑到矢口。

    我的馬累死了,但是這裡有敵人丢下的馬,趕快找到牽來,快去!快去!&rdquo他焦急地喊叫着,明相和清英從左右急忙勸阻道:&ldquo犬山大人,請您允許我們倆年輕人陳述己見,這雖好似向釋迦講經、同孔子論道一般冒昧,但是國主早有逃敵莫追的軍令,難道您竟忘記了嗎?即使定正是您故君和先父的仇人,但今春在高畷,射落了他的頭盔,不是已經報了仇嗎?而且今日又射中其子朝甯一箭,事情十分順利,為何竟忘記了冒着黑夜深入敵地的兵家大忌。

    這豈不是千慮之一失嗎?望大人三思。

    &rdquo他們一同勸說,道節聽了含笑道:&ldquo你們言之有理。

    今日之戰實是為了二位國主,并非為我個人。

    然而定正乃敵軍之魁首,根不斷則葉不枯,如不斷其根必贻後患。

    國主之軍令是以仁義為本,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日前發布此軍令時,我曾向國主啟奏過,如隻拘泥一個仁字,踏宋襄之故轍,将被世人恥笑。

    然而你們的意見乃金玉良言,如不顧人馬的疲勞夜犯敵地,敵兵若再出現助友那樣的援軍,則後悔莫及。

    諺語說:大人有時會受到三歲孩子的教導,這就是說我呢。

    &rdquo他說着哈哈笑了起來。

    明相和清英非常高興地說:&ldquo我等年幼,大膽地提出愚見,蒙您海涵實乃公私之幸。

    請您回去吧。

    &rdquo他們如此催促,道節答道:&ldquo是的,我想妙真、音音、曳手、單節被做為人質扣留,定在五十子城内。

    定正回城必将他們殺害。

    所以且退至河崎,趕快派細作去那裡窺探虛實,明日拂曉直攻該城,以救出那四個女子。

    你們看此議如何?&rdquo明相和清英表示同意。

    他們便帶領士兵,借着初八的暗淡月光,回到河崎岸邊原來的碼頭。

    此時馬淵場九郎的餘黨和那一帶的俠客與野武士慕裡見之德,不招自來願投道節之軍,所以一夜之間道節的兵力便壯大起來,新舊兵員合計達三千多名。

     這且按下不提,再說扇谷定正被犬山道節追得已陷入必死的絕境,這時他日前所深恨的巨田薪六郎助友似乎已料到他的兵敗,并猜到他的去向,恰好将他救了。

    定正就如同漏網之魚,不顧雙方的勝負,與大石憲儀主仆二騎急忙投奔矢口設法渡河。

    這時已經天黑,他們借着朦胧月光來到渡口,可是怎麼喊船也無人答應。

    憲儀更加焦急,便連聲喊道:&ldquo喂!艄公都到哪裡了?現主君打算回城,快把船劃過來!&rdquo不料這時忽然從背後響起了槍聲,定正和憲儀&ldquo哎呀&rdquo地驚叫一聲,馬也吓得跳了起來。

    他們主仆趕忙勒住馬回頭看看,隻見有一隊敵兵将他們圍了起來,高聲喊道:&ldquo定正你已無路可逃了。

    現有這隊人馬的頭領小湊(1)目堅宗和小頭領内葉四郎與猿岡猿八奉軍師的将令來捉拿你等。

    你是自殺後把頭交出來,還是人馬一同綁起來押送安房?&rdquo士兵們這樣責罵着從三面不住放空槍,槍聲震耳欲聾。

    定正和憲儀更加驚慌,&ldquo撲通&rdquo從馬上跳下來,躲在馬後邊,憲儀顫抖着說:&ldquo追兵的頭領,請稍待。

    我是大石憲儀。

    我君有話親自對你說,請等等。

    &rdquo他這樣加以阻止後,便對定正匆忙耳語。

    小湊目讓士兵們站住,他走上前去看了看,便對憲儀道:&ldquo你們主仆已經死到臨頭,還有何事要說?&rdquo憲儀答道:&ldquo是這樣,自古以來常言道:窮鳥入懷,獵戶不捉。

    沒想到今日兵敗,三番兩次地脫離了虎口,卻又被你捉到,恥辱莫過于此。

    我今在此自殺,把頸上人頭交給你,就請饒恕了主君吧!&rdquo定正聽了趕忙阻止道:&ldquo焉能那般做?憲儀是我的愛臣,如不能幸免則一同殉難。

    &rdquo憲儀聽了不勝感激,他跪着急忙又對目說:&ldquo小湊大人,方才的話您已經聽到了,就請以佛眼佛心高擡貴手,饒恕了主君吧!&rdquo他這樣地賠禮,目冷笑道:&ldquo這像個武士說的話嗎?這次戰鬥并非我君義成之所願,而是管領以不義之大軍,從水陸進攻安房和下總甚急,我君為了預防自身之危,令軍師胤智和防禦使忠與和禮儀,與你們在水上決一勝負。

    大概是因為天道助順,懲治不義和驕慢之故,卻以小兵戰勝了大敵,以至到了如今地步。

    倘若義成戰敗,在馬前求饒,管領能夠饒恕他嗎?不審已度人,這樣厚顔無恥的話,何人肯聽?義成是位仁君,即使同去安房,也不會要你們性命,快快去吧!&rdquo他這樣地責備催促而沒有饒恕之意。

    定正見無法逃脫,便請敵人容點兒時間,坐下準備剖腹。

    憲儀急忙加以阻止,又同他一邊耳語一邊點頭,然後又對目說:&ldquo如您所說,安房侯〔指義成〕實乃仁君,豈能嗜殺以利己呢?因此我君說想剪去發髻代替首級,請答應此事如何?&rdquo他這樣地向目哀求,定正攔阻道:&ldquo憲儀!我又仔細想了想,我身居管領的要職,豈能因惜命而剪下發髻交給敵人?這将上辱祖先,下給子孫留個惡名,乃恥上加恥,莫如幹脆一死。

    &rdquo憲儀見他不肯答應,便小聲對定正說:&ldquo難道主君忘記了嗎?昔日建武二年冬十一月等持院尊氏将軍在鐮倉時,因大塔宮之事,後醍醐天皇十分震怒,以義貞為讨逆軍統帥,派出很多官兵,等持院聞聽十分吃驚和害怕,為表示沒有叛逆之意,親自剪掉了發髻。

    但由于錦小路〔指直義〕和該家祖先〔上杉憲顯〕的懇切勸阻,始改變主意,這才在貌姑峰的竹下打敗官軍而開辟了該家的基業,傳至如今的柳營〔指義尚〕。

    因此從那時起為了分不出誰的發髻短,便無論近侍或旁系的武士都特意剪短發,不再绾發髻,被稱之為一把剪。

    (2)這個風俗至今未改。

    既有如此先例,如今為了脫離危難,即使剪掉發髻,也是似恥非恥。

    為何便忘了古語所說:大功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呢?就聽為臣之所勸吧。

    &rdquo他說着又向目重複方才的請求。

    目歪着頭想想,然後說:&ldquo他這樣地苦苦哀求,我如果不聽,逼得定正剖了腹,則好似違背了我君以仁義為本的軍令。

    &rdquo葉四郎和猿岡聽了忍耐不住,從左右上前對目勸說道:&ldquo小湊大人,卑職等是微不足道的下屬,今自做聰明地向您申述愚見,雖然深感冒昧,但仁與不仁要因敵而論。

    他不願自殺,便将其擒拿押送安房,還有何可慮?&rdquo他們說着想立即起身跑去将定正等捉住。

    目不應允,将他們喚住說:&ldquo猿岡和内不得魯莽!此舉乃軍師犬阪大人之預見,我是遵照執行,不要太急躁了。

    &rdquo他說罷對憲儀說:&ldquo管領想親自剪掉發髻代替首級,這個請求合乎我君仁慈的宗旨,可允其所請。

    然而沒有證人,擔心别人認為是我的私意,所以要把你也帶走。

    &rdquo憲儀聽了說:&ldquo這是令人高興之事。

    但除了我誰能陪同主君前往呢?我即使剪掉發髻做個和尚也在所不惜。

    就請答應我這個請求吧!&rdquo目聽了搖頭道:&ldquo不行,我要用士兵送定正。

    你不要舔糠及糟,得寸進尺呀!如再有異議則給你點厲害瞧瞧。

    内,你去接定正的發髻,猿岡你還不把這個大石押下去。

    &rdquo定正見事不可免,便連連歎息着摘掉頭盔,拿出匕首将發髻割掉遞了過去。

    目接過發髻便立即撥給内葉四郎一百名士兵護送定正。

    當下葉四郎請定正取下所佩雙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