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八回 泷田三士獻生擒 扇谷細作導假使

關燈
取了五十子城,而那是在他們侍奉我以前之事,隻是為了給其先君和父祖報仇。

    因此說是我讓他們放火攻城,豈不是誣陷嗎?八犬氏在其出生以前與我家有宿緣。

    因此我有所感悟,而尋找他們下落已有多年。

    從今春至夏以來才緣分成熟,都把他們召來,做了我的家臣。

    然而犬士們生來就得到神佛的感化,在其各自的心中懷着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的八行,乃當代的俊傑,其所作所為無一不符合仁義八行。

    此事是有人知道的,而竟将他們誣蔑為強人,實在是荒謬絕倫。

    至于孝嗣我尚未見過,聽說他因有靈狐之助,得以幸免了無辜之罪。

    我希望定正早日消除怨欲的妄想,以德從善,因而使彼此百姓皆大歡喜,永結唇齒之好。

    如果這樣說還不醒悟,文過飾非,以非為理,願決一勝負的話,這裡已做好迎戰準備,持弓箭者不會怯懦,一定奉陪到底。

    爾回去将此意告知憲重,他如能規勸定正,定正也可能改弦易轍。

    那樣将是兩家之幸。

    為何不這樣做呢?&rdquo技太郎聽了擡起頭說:&ldquo您的話小人一定牢牢記住,禀報憲重。

    請恕小人之罪。

    &rdquo義成點頭道:&ldquo好了。

    萌三和目,你們給他松綁,把他用船送回去,不得在此逗留。

    &rdquo他這樣仁慈地下令,萌三等便領命要給他松綁。

     這時道節已按捺不住,出來加以攔阻,向義成谏诤道:&ldquo對世間罕見的慈命,如加以拒絕,雖難免不敬之罪,然而讓盜賊運糧,借給仇人刀子,乃聖人之所不為,這不過是宋襄之仁。

    您即使寬仁大度将這個人放了,而定正是愚将,憲重是悭臣,都不明道理,怎能容納仁命而改正錯誤?夫為人臣而助君之惡者,其罪猶輕,而逢迎其君之罪者該說其罪重。

    根據這句經典的話想想,那憲重父子乃逢迎其君之惡者,怎能明理而谏其主?而且散發檄文的奸細也不會隻是他一人。

    我安房之民明理者恐怕不多,如被檄文的誣言所惑,而生叛逆之心,則将是自家之害。

    因此如不速将其斬首示衆,将悔之晚矣。

    &rdquo他這樣毫無顧忌地陳述己見,毛野、信乃、莊助、小文吾、現八等都默然聽之。

    另外辰相、清澄以及萌三、目、貝六郎等,都無不認為犬山的見解在理,因難以推測主君的心意,所以都默然不語。

    其中義成聽完道節的谏言,并無愠色,他緩慢開口道:&ldquo道節,汝之谏言誰都會認為說得對。

    我雖然也不認為婦人之仁好,但是眼前我不認為你說得對。

    這安房、上總之民,如以老國主和我多年來之所行為德,即使見幾百張這樣的檄文,也絕無叛逆者。

    如安房、上總之民以我之所行為無德,多年有怨的話,即使不看此檄文,也會棄我,而多數從敵。

    其叛與不叛,在于我之有德與無德,無須隐藏此檄文。

    同時你說錯了,不能因為他誣陷好人而憎其虐,則我亦仿其虐,那豈不猶如跟着狂人跑了。

    他以他之虐、我以我之仁,又何必殺了此人呢?汝之忠誠,我深知之。

    知而不納汝之谏,就是因有這個緣故。

    汝今後有何想法還是盡管谏我。

    &rdquo他這樣加以安慰。

    道節赧然敬服,惶恐地答道:&ldquo感謝您的教誨,實使臣心悅誠服。

    請恕臣之淺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猶如身在低處而不見富士之高峰。

    此外臣還有不明之處,請容臣冒昧啟奏。

    方才您下達的軍令中有一條,與敵人交鋒時,以生擒為大功,不以斬殺為宜,臣實難領會。

    蓋兵乃兇器,與敵人交鋒時無須姑息,如加以姑息,豈能英勇作戰?教臣等憐憫敵人,請恕臣冒昧,則好似鬻矛與盾者。

    昔日在楚國有售矛與盾者,當有欲買其矛者,則說如以我之矛刺之,即使是鐵盾亦必刺透。

    又對有欲買其盾者說,如以我之盾防之,任何矛與箭都難以刺透。

    然後有人問他,那麼如以汝之矛刺汝之盾将如何?他無言以對,結果什麼都沒賣出去。

    這個譬喻見于《韓非子》,《琅邪代醉篇》亦載。

    蓋對言語之龃龉稱之為矛盾。

    此事雖無人不知,但您所下達之軍令庶幾如是。

    這次敵軍之統帥扇谷定正,是臣等先君、先父之仇人,現在也是國主的仇敵。

    臨戰時,倘若他是衆矢之的,就不能不被射殺。

    這一點您能夠允許嗎?&rdquo義成聽了點頭道:&ldquo汝之懷疑是有道理的。

    我曾想過上古聖王仁君之軍,絕不随便屠敵殺人。

    隻是讨逆懲暴以救其民。

    因此我待敵以防為本,不以殺害為目的。

    所以委派汝等七人為防禦使,是為了很好地防禦。

    雖以戰而獲勝為功,但不以斬殺為宜。

    這豈非仁人之心嗎?然而防禦亦有所不同,有大勇者防大敵,必善于用謀。

    因此不戰便可退敵。

    其次是善于防守或殺之或使之逃跑。

    再次者雖然防禦而未得法,弓折勢窮,戰死後而留名。

    誰憐憫敵人而能善戰者?臨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