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回 上總民孝義受再恩 安房侯仁心定軍令

關燈
天下之通理。

    他們這些老臣不是都已功成名就隐退了嗎?因此如今由直元、貞住、友勝、高宗、逸友,或繼其父、或繼其叔,都勤懇地在侍奉着我。

    如讓他們這些老臣也出征,他人一定會恥笑本國無人。

    但如完全加以拒絕,他們的要求未能實現,也必然甚感不安。

    因此如不願安然在家隐退,便去泷田,陪伴老侯爺。

    老侯爺一定會高興。

    即使在泷田也有守城待敵的使命。

    就請他們屈從此議吧。

    &rdquo他這樣懇切示谕後,令人去告知泷田的老侯爺。

    義成甚悅,連續召請那四位老臣。

    氏元、貞行、笃宗、乘勝受命後不覺感激涕零地說:&ldquo真是賢君之計,既孝而且仁慈,焉能不從。

    &rdquo都同去泷田,暫且守城。

     這是昨日之事,今又有個老實人,不是别人,而是前為上甘利墨之助弘世,得了主仆安身的莊園的天津九三四郎員明。

    他身着武裝,帶領其莊園的二十多名莊客,也都身着鲛甲,來對東和荒川兩位家老請求道:&ldquo聽人說因大敵臨疆,所以今日國主調動人馬做禦敵的準備,為了報國主之恩,特來參見。

    臣之主公墨之助弘世,由于兩位國主的仁慈,雖得以繼承了神餘的香煙和家業,但因他體弱多病,不能從軍出征。

    因此臣等想代替弘世,以死報答國主的洪恩。

    願跟在與神餘、金碗有關系的犬士們的手下。

    &rdquo他的請求很誠懇,義成便召見九三四郎,親自對他說:&ldquo汝之所請不是沒有道理的,但人各為其主。

    汝不要顧他人,能終生善侍墨之助,便盡到汝之職責了。

    因此今日即使不從軍出征,侍奉我的八犬士已得到天皇批準賜姓金碗宿彌,有他們代替墨之助就夠了。

    夫孝子為其親不立于石牆之下,忠臣為其君,不助鄉黨之戰。

    汝之志可嘉,但所請難準,趕快退下。

    &rdquo義成言詞懇切地加以制止,九三四郎不覺感激得淚下,他叩頭奏道:&ldquo臣違抗君命,雖罪責難逃,但是仁義比死還重。

    命雖人人皆惜,卻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者。

    是因為它比死還重,而不得不如此。

    弘世倘如常人一般,能不參加這次軍役嗎?即使從軍戰死,既為義也就不會後悔。

    還是讓微臣去吧!&rdquo他這樣地苦苦請求,義成憐憫他說:&ldquo既然如此請求,也就不好拒絕了,那就給汝個職務。

    汝暫且在稻城,幫助搬運軍糧。

    能同強敵作戰攻堅劈銳,和押運兵糧維持自家士卒的生命,其忠其義是無異的。

    昔唐山在楚漢之争中,蕭何和曹參始終在蜀運送兵糧,所以漢高祖〔劉邦〕才能七十五戰成功,開創了四百多年的大業。

    汝應善體此義。

    &rdquo九三四郎聽了不好再拒絕,叩頭謝恩退下去後,與帶來的莊客等立即駐守在稻村城。

    這時聽說那南彌六的弟弟、上總普善村的莊客阿彌七;還有椿村的墜八也同來這裡從軍。

    義成便命令荒川清澄道:&ldquo那阿彌七,作為對其兄南彌六義死的嘉獎,已免除了各種勞役;同時阿彌七的次子增松,是南彌六的養子,我即使想用他,可他年僅十一歲,還為時尚早。

    另外椿村的墜八對其母很孝順。

    因此他日前不想與南彌六、九三四郎、出來介、複五郎等共同留在安房;并為孝而斷絕了與他們的俠義之交,請求回了上總。

    如讓他服這次軍役,似乎奪了他的孝心。

    因此告訴他們回上總。

    &rdquo清澄領命立即喚阿彌七和墜八來傳達了國主的仁慈命令,讓他們回家。

    阿彌七等十分感謝,回答道:&ldquo對國主的鈞旨不勝感謝,然而最初饒恕了舍兄南彌六的重罪,已蒙受很大的恩澤;在其死後得到犬江大人和貴家老的關照,死而得榮。

    縱然國主不催,在下如不前來從軍,以後也會被人說是不辨恩義的蠢貨。

    因此,雖然起不到多大作用,還是帶領增松前來從軍了。

    不能因為國主有旨,便乖乖地帶他回去,那樣一定會受到南彌六陰魂的責怪,而降災作祟。

    就請讓他在這裡服役吧。

    &rdquo他聲淚俱下地說出心裡話,并喚其子增松出來給清澄看,不想回去,另外墜八也陳述了他的心情,他禀奏說:&ldquo國主的命令實如同阿彌陀佛的慈悲心願。

    但是在下最初錯誤地想侵犯老國主,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