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回 守師命星額收遺骨 受殘舍跛僧告禍殃

關燈
文明十五年癸卯四月十六日,、大法師在下總國結城郡城西古戰場的草庵,為在嘉吉之役中戰死的裡見氏〔季基〕和春王、安王兩位親王,以及城主結城氏朝和大冢匠作三戍、井丹三直秀等,也為當日陣亡的忠義将士的英靈祈禱冥福。

    這一願望即将實現了。

    自嘉吉元年辛酉,迄今已四十三周年。

    為提前舉辦五十周年的祭典,他念佛祈禱已有八十多天,今日是那些将士的忌辰。

     卻說犬冢信乃、犬山道節、犬川莊助、犬阪毛野、犬村大角、犬飼現八、犬田小文吾等七位犬士,與裡見将軍的進香使蜑崎十一郎照文、副使姥雪代四郎與保一起,帶領照文的随從和八個士兵,在那日辰時初刻便去參加法會。

    恰好那個某院的住持,同九個徒弟也來到庵中,他們正幫着庵主誦讀經卷。

    照文和犬士們将拿來的蒲團放在庵旁的樹下,坐着等待他們。

    這時昨夜照文吩咐的商人們,将精米數十包、永樂錢七八十貫,裝了幾輛車運到這裡來。

    照文一見,立即讓随從們将錢、米收下,打發商人們回去了。

    他決定施舍每人米一升、錢百枚,告訴随從們後,又讓他們把為這日準備的七八張白麻布的帷幕從、大庵的檐下一直鋪到法事塔的下邊,把左右的樹間鋪得滿滿的,在中間又鋪了幾領席子,一切準備停當。

    八個士兵身穿甲胄,各系護肩和護腿,手持棍棒,分列兩旁進行戒備。

    照文穿着長裙褲的武士禮服。

    犬士們穿着無袖的武士禮服和短裙褲、绉紋綢的夾衣,佩帶着小腰刀。

    姥雪代四郎也穿着麻布的上下身禮服,他是施舍時的負責人,由直冢紀二六負責量米和分錢。

    随從們都分工負責,忙着進行準備。

     已到了巳時左右,早晨祈禱的經文已經誦完,、大法師與衆僧慢慢走出草庵,坐在距離石塔婆六七尺處放着的凳子上。

    他身穿白麻布夾衣,外罩赭石色的法衣,披着黑绫子的袈裟,手裡拿着拂塵。

    他面容雖清瘦,但卻精神矍铄,仙風道骨,看着令人起敬。

    伴随他的法師十個人都一樣,看不出長老和沙彌的區别,都穿着缁衣和白绫子的袈裟,列坐左右又在誦法會功德圓滿的經。

    歎贊的妙音,聽者感到清澈悅耳。

    木魚鐘磬之聲,律呂和諧,有天落花雨之祥瑞。

    法器雖少,但不失其式;僧衆不多,但誠心有餘。

    又祈禱誦經一個時辰,才算誦完。

    、大法師離開寶座站起身來,念誦前世七佛的佛号進行膜拜,然後高聲朗誦禱詞,禱詞曰:〔禱詞本宜用漢文,但為婦孺易讀計,便夾雜假名撰寫成文,實非作者之本意,乃不得已而為之。

    〕 夫四恩必報。

    狼獺不仁,則有時祭天;雛鴉惡食,猶不得無反哺之孝。

    倘人無思德報恩之心,何及禽獸?伏惟嘉吉之亂,君臣相克,五常掃地,人心無異猛獸。

    當是時,獨結城氏忠心耿耿,是以遂不乏左袒仗義之雄兵。

    蒙君垂愛之衆将、恩顧之勇士,為輔佐故君之二公子,舍妻忘生,據守孤城之甲兵達十萬餘衆。

    防禦四門箭石有餘,三略六韬亦不乏人。

    兵臨城下達三年之久,雖百萬虎狼之勁敵亦未能得逞。

    然而古語有雲:人衆可勝天,天定而勝人。

    或因時機未到,終于弓折勢窮,君辱臣死,玉石俱焚,竟無一人幸存。

    嗚呼哀哉!義實不肖,其時與父同守此城。

    城陷之日,遺訓難違,挫堅摧銳,亡命于東南海隅,為神餘誅戮逆臣,且讨平不義之二郡司麻呂與安西。

    自領有安房四郡以來,以仁撫民,招賢納士。

    加之嗣子義成,笃孝且有武略。

    是以二十餘城之武士甘居麾下,遂合并鄰國之二總,以成一方之藩屏。

    然而欲顯揚先考之威靈,實有待于先人之餘蔭。

    義實幸得良臣勇士之助,于建功立業之初,即招考妣二尊之靈,于平群之大山寺建立陵墓,春秋祭祀,忌辰之佛事雖不敢怠慢,然而如今于動蕩之世,列國割據,關隘林立,阻斷交通,車馬不得遠行。

    故而不能躬至其地,謝恩報德,以盡吊祭之情。

    茲有兩代忠良之舊臣金碗入道、大,棄仕入道,實欲報恩而毅然皈依佛門,受畢五戒,且不染塵世,逾越險阻雲遊四方達二十餘載。

    迩來為義實父子,于嘉吉古戰場之幽深茂林中結廬,誦經苦修三個月,遙望重陰之台,祈冥福于故址。

    義實聞之欣喜難寐。

    因此抄寫《涅槃經》三部、《盂蘭盆經》五部、《随求陀羅尼》三卷,命使臣蜑崎照文等帶來,以壯進香之奠禮。

    嗚呼!佛門弟子之功德,廣大無量;助迷津慈航之心,如真如之月。

    其善念之所至,上可達有頂天,下可通金輪際。

    彌陀、勢至、觀音三尊同降臨;五五諸菩薩,并肩顯聖。

    散金蓮之葩,異香可醒醉人;奏佛門之樂,妙律可起卧龍。

    慶雲忽出岩岫,焉能不遮天?如是則數萬亡靈,必永脫三惡趣之火坑,而速至無量壽之寶座;不赴三十六洞天之福地,而遊于常寂光土(1)之樂邦,或一闡提(2)普赴八正道(3)。

    謹此。

     清淨修行之沙門、大,進香使、臣蜑崎照文等代本願之大施主、前治部大輔、裡見義實朝臣、安房守兼上總介裡見義成朝臣敬白。

     朗誦完畢,蜑崎照文立即向七犬士施禮,慢慢起身,去塔婆邊。

    這時代四郎和紀二六将從安房帶來的兩位侯爺的經卷和香奠,用雙手捧着放在照文的身邊。

    照文看看,小心翼翼地拿起來向塔前奉獻時,代四郎和紀二六又退回樹下。

    照文複朝塔婆端坐,先仰觀石塔,刻工精細,令人驚歎。

    在第一層石壇上放着義實主君考妣之靈牌,旁邊有可盛二三升水的罐子放在鐵絲網内,不知是做什麼用的。

    第二層是供花的花瓶。

    第三層是香爐。

    在塔周圍的樹枝上,挂着紙幡寫着:&ldquo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rdquo四句偈語。

    照文随即從懷裡拿出一包沉香,恭敬地将香點燃,叩拜默禱後站起身來退了下去。

    接着犬冢信乃前去燒香。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