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回 讓勳功親兵衛赴法會 後賞祿安房侯溫寒鄉

關燈
我同你去稻村奏明主君,他們必然得到重用。

    犬江君,難道将此事忘了嗎?&rdquo親兵衛聽了說:&ldquo政木和石龜屋之事,晚生雖想極力推薦,但他們不願在七位犬士之先走上仕途。

    他們說得有理,姑且等待時機吧。

    同時晚生前些時曾受君命去招請七位犬士,所以才登程離開稻村。

    不料後來在兩國河遇到了主君的使者蜑崎大人,要我奉旨先去讨滅妖賊,所以便先來讨滅了賊徒。

    召請七位犬士的成命尚未完成,也未聽說将此事交給照文和與四郎辦理,同時日前曾呈文啟奏過此事,即使主君命我暫緩去尋覓,也礙難從命。

    因為與七犬士同去觐見主君乃我的宿願。

    我不願先于盟兄弟得到恩賞。

    我想那七位犬士一定到結城、大法師的草廬去聚會。

    今日距十六日的法會隻有一天,即使路途遙遠不能如期趕到,也可在路上相遇,傳達君命。

    妖賊已被消滅,此城平安無事,晚生即使離開,尚有老大人在此坐鎮,同時又有諸勇士協助,萬無一失。

    &rdquo他說着取出甕襲珠遞給清澄道:&ldquo仙狐政木曾教導說,此珠日後可能有用,請啟奏主君。

    晚生的同伴在等着起錨開船。

    請老大人海涵。

    &rdquo他匆忙地傾訴初衷,勢難挽留。

    清澄不住感歎道:&ldquo如此忠肝義膽,誰能說你是九歲兒童?既然主意已定,也就隻好如此了。

    老朽等待你與七犬士一同歸來。

    &rdquo清澄答應後,便暫且告退,與高宗、逸友等一同出來,然後把每包寫着黃金十兩的三包金子送給親兵衛說:&ldquo犬江君!這點薄禮是老朽為你餞行的。

    其中的兩包想送給大全君和石龜屋主人,将你和那幾位的戰功禀奏主君後,還會有更多的賞祿。

    既然你無暇等候君命的下達,隻好以此聊表私情。

    &rdquo他們說話間,高宗和逸友把金子遞給親兵衛,一同表示惜别之情。

     當下親兵衛把那三包金子,一包包地接過去,然後退回一包對清澄說:&ldquo雖十分感謝您的盛情,但晚生日前從稻村啟程時,已有主君賞賜的黃金,不缺路費,這一份請您收回。

    大全和次團太雖是流浪之人,然而他們都是義士,恐不會輕易接受。

    但連這些都退回去,似乎辜負了長者的好意,因此由晚生代為收下,得便轉交給他們。

    因忙于趕路,容他日回來後再暢談。

    告辭了。

    &rdquo他匆忙回答着,将那兩包黃金揣在懷内退了出來,将準備離去之事告訴在外面等着的孝嗣、次團太和鲫三後,正待動身,清澄、高宗和逸友又趕出來拉着他的袖子說:&ldquo你雖然很着急,但總得喝上一杯為你餞餞行。

    請稍留步。

    &rdquo他們說話間,逸時、景能也一同跑來,依依不舍,定要送到岸邊。

    親兵衛不肯,搖頭道:&ldquo在太平年代可以折柳注水,聊緻送行之義,如今妖賊雖已就擒,但餘燼未冷,願各位幫助耆宿,治理好此郡,私情非當今之急務。

    &rdquo他毫不聽從,向孝嗣等注目示意,拂袖飄然而去。

    孝嗣、次團太和鲫三也急忙與清澄等告别向外面跑去。

    親兵衛匆忙地在後面跟着,清澄和衆武士們隻好呆然目送。

     且說犬江親兵衛帶領孝嗣和次團太師徒很快離開館山城,往岸邊走去。

    夜幕已經降臨,十五的月光皎潔,迷不了路。

    走到船邊大約有一裡多路,這時遇到素手吉拿着火把來迎接他們。

    素手吉說:&ldquo同來的快船有三艘裝着恩賜之米剛剛回去。

    &rdquo他說罷,在前邊帶路往岸邊走。

    大家謝過他來迎接,就加緊趕路,在那夜酉時半前後,一同上了船。

    船中五十三太早已備好晚飯,往竈内添柴加火,讓船夫給親兵衛等端上飯來,請他們用餐。

    親兵衛問次團太從這裡由水路去結城有多遠?五十三太答道:&ldquo從江戶去結城,有一百二三十裡。

    從這裡到兩國河您已知道,是一夜的路程。

    如回到兩國河再走就多繞路了。

    所以到行德後,由荒河逆流而上,從關宿上岸走旱路,到結城還有六十多裡路。

    駛入荒河後雖然船速較慢,但是我們這八個小夥子賣賣勁兒,明天中午便可劃到下總的關宿。

    時下天長,由陸路抓緊走,當天一定會到結城。

    &rdquo親兵衛聽了非常高興,他說:&ldquo此議甚好,那就加速前進。

    &rdquo船夫們依他的話各自操起橹,劃了一個通宵,果然于十六日拂曉來到行德的海濱。

    在那裡暫且停船,船夫們準備作早飯。

    親兵衛向孝嗣和次團太等轉達了清澄的心意,把所贈的兩包黃金取出來,分送給他們說:&ldquo這金子雖然不多,但非赈濟貧民之物,也不是我主君所賞賜的。

    那位耆宿說是給我們餞行的。

    當時轉交你們必不肯收,既多費唇舌,又辜負了他的好意,所以便由我暫且收下。

    昔日唐山前漢的韓信,在貧窮時,曾受漂母一飯之恩,乃世人皆知之事。

    此金雖非你們甘願領受,但勝似漂母之食。

    望你們收下,權作明日的路費。

    &rdquo孝嗣聽了說:&ldquo這真是意想不到之事。

    我們跟着你有一點附骥的小功,既非為國主盡忠,也不是為了荒川翁,隻是因一個義字幫助你盡了點微薄之力,豈能受那位耆宿所贈之物?你既猜到我等的心意還收下轉贈給我們,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