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回 讓勳功親兵衛赴法會 後賞祿安房侯溫寒鄉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荒川清澄帶領犬江親兵衛等巡視館山城郭,來到那個通路旁,便問:&ldquo是這裡嗎?&rdquo衆人到跟前一看,果然有塊巨石一半埋在土中。
這便是地道的門戶,聽說石頭已裂成兩段,可連一點痕迹都沒有,清澄等自不待言,連親兵衛和孝嗣等從這個地道進城的五六個人,都無不驚訝地說:&ldquo是否把地方弄錯了?&rdquo他們到跟前去又仔細看了看那石頭,斷裂處已複原如初,僅在石頭的中間有條紋理,算是留下的一點痕迹。
親兵衛忙讓次團太和鲫三跑到方才從城外進城的地道口處去看,過了一會兒,他們回來報告親兵衛說:&ldquo那裡的石頭同這裡一樣,斷裂處已合起來,不能再進入。
&rdquo親兵衛聽了點頭對清澄等道:&ldquo我已經說過,前後的巨石裂開,方能自由出入,我的寶珠雖然靈驗,但如無役行者和伏姬神女的冥助,這塊石頭畢竟不會這麼快就同原來一樣合在一起了。
倘若還在裂開,賊徒便可從這裡逃去,一定會有很多漏網的。
他們沒得到這個方便,對我方很有利,這種神助更加罕見,是世間聞所未聞。
&rdquo大家都深以為然,一緻感歎。
親兵衛立即接着說:&ldquo有關這條通道之事,是政木仙狐告知的。
通道乃昔日之城主所造,後來用這塊巨石将其堵住,但卻忘了問她其中的緣故,甚感遺憾。
有聽說過此事的嗎?&rdquo他把扈從的士兵們找過來問,但無人知曉。
且說荒矶南彌六的胞弟阿彌七,日前聽到南彌六進入館山城砍傷了素藤後,便同出來介一齊戰死的消息,怕素藤加害,棄家攜眷投奔殿台的大營,請求收容和照顧,清澄這才知道南彌六有個弟弟,并約好由阿彌七的次子增松過繼給南彌六,所以便把阿彌七的妻、子留在營寨予以撫養。
這一日阿彌七也跟着清澄的隊伍一同進入城内,跻身在随從之中。
聽到親兵衛問那個通道的來由,他誠惶誠恐地禀報說:&ldquo小可的先人,到曾祖父時還一直是這夷灊郡普善鄉乙接村的村長,從祖父時家境衰落,成了貧民,但還留下些有關昔日之事的記載,也知道些祖輩口頭傳下來的事情。
對您所問之事小可想到了一點。
這座館山城是從前上總介平廣常兼駐的地方。
有一年從這裡的山岡挖了個通道,從如今後門外的山岡出去通至海濱。
路長約二三百米。
為了當作從城内逃生的活路,由他親自領人挖的。
當時的家臣們都很高興,但唯有廣常覺得不好,便對一兩位老臣說:&lsquo世之武士被敵軍圍困在城中,如命運已盡,便果斷地決一死戰。
預先準備一條逃生的活路,雖然出去方便,但敵人進來時也方便。
出沒不定的山賊所住的山洞,才需要有那樣的準備,而對武士之家卻沒有必要。
然而将它再埋上,又是勞民傷财之舉,大可不必。
這一帶的山岡附近有許多大石頭,可拉來兩塊特别大的石頭,把前後的洞口堵上。
這件事不可讓世人知道,以免引起人們的猜疑。
應告誡役夫和農民,一定要保守秘密,不準外揚。
&rsquo他這樣囑咐後,所以除一兩位老臣和近侍外,無人知道此事。
當時小可的先人是廣常将軍的近侍,因而得知此事。
廣常将軍被讒害而死後,小可的先祖便隐退到乙接村,傳到小可已是十四五代了。
祖父時家譜被戰火燒毀,所以詳細情況就不知道了。
&rdquo親兵衛聽了說:&ldquo這真是難得的奇聞。
廣常将軍不願在駐守的城池有脫逃的通道,與我的盟兄犬山道節燒掉火遁術之書,可同日而語。
如無阿彌七就無法解開我的這個謎,十分難得。
&rdquo他不住地贊賞。
清澄等也很高興和感激,對不可思議的神佛冥助十分敬畏。
清澄又對親兵衛述說了阿彌七的身世及其子之事。
親兵衛頻頻點頭道:&ldquo真是有其兄才有其弟,南彌六以俠肝義膽為國主而死,無後實乃憾事。
然而他已與其弟預先約好,收其侄增松為養子,此事甚佳。
請宿老〔指清澄〕凱旋時将此事奏請主君,定會給予恩賞。
&rdquo清澄聽了說:&ldquo這個自然。
且停止巡視,趕緊向國主禀報妖賊伏誅之事。
請到這邊來。
&rdquo他們在同去主城時,恰好路過距已被燒毀的囚禁友勝和良幹的監獄不遠的乘馬場,在叢林蔭蔽之處,有座不大的新墳,并栽着棵小松樹。
親兵衛一眼便看到,心想這一定是那個海松芽轲遇八所說的他悄悄埋葬南彌六屍首的墓冢。
于是他便喚住清澄等,并向此城的百姓打聽,有知道的回答說:&ldquo這座墳,賊徒們都以為埋葬着野幕沙雁太的屍體,豈不知正如您所猜測的,是轲遇八悄悄埋葬的荒矶冢。
&rdquo親兵衛聽了把阿彌七喚到身邊說:&ldquo這是汝兄之墓,應該好好祭奠一下,我也要為他祈禱冥福。
&rdquo于是便先由阿彌七叩拜,清澄等也一同揖拜,注目緻敬,從高宗以下的士卒,以及次團太和鲫三等都朝着墳墓合十念佛。
阿彌七被感動得不覺落下淚來。
在場的百姓也都被感動得心酸落淚。
無論老幼都感到為忠義捐軀榮及子孫,堪稱是死得其所。
于是荒川清澄和親兵衛帶領有功的諸勇士,在城的正廳集會。
清澄
這便是地道的門戶,聽說石頭已裂成兩段,可連一點痕迹都沒有,清澄等自不待言,連親兵衛和孝嗣等從這個地道進城的五六個人,都無不驚訝地說:&ldquo是否把地方弄錯了?&rdquo他們到跟前去又仔細看了看那石頭,斷裂處已複原如初,僅在石頭的中間有條紋理,算是留下的一點痕迹。
親兵衛忙讓次團太和鲫三跑到方才從城外進城的地道口處去看,過了一會兒,他們回來報告親兵衛說:&ldquo那裡的石頭同這裡一樣,斷裂處已合起來,不能再進入。
&rdquo親兵衛聽了點頭對清澄等道:&ldquo我已經說過,前後的巨石裂開,方能自由出入,我的寶珠雖然靈驗,但如無役行者和伏姬神女的冥助,這塊石頭畢竟不會這麼快就同原來一樣合在一起了。
倘若還在裂開,賊徒便可從這裡逃去,一定會有很多漏網的。
他們沒得到這個方便,對我方很有利,這種神助更加罕見,是世間聞所未聞。
&rdquo大家都深以為然,一緻感歎。
親兵衛立即接着說:&ldquo有關這條通道之事,是政木仙狐告知的。
通道乃昔日之城主所造,後來用這塊巨石将其堵住,但卻忘了問她其中的緣故,甚感遺憾。
有聽說過此事的嗎?&rdquo他把扈從的士兵們找過來問,但無人知曉。
且說荒矶南彌六的胞弟阿彌七,日前聽到南彌六進入館山城砍傷了素藤後,便同出來介一齊戰死的消息,怕素藤加害,棄家攜眷投奔殿台的大營,請求收容和照顧,清澄這才知道南彌六有個弟弟,并約好由阿彌七的次子增松過繼給南彌六,所以便把阿彌七的妻、子留在營寨予以撫養。
這一日阿彌七也跟着清澄的隊伍一同進入城内,跻身在随從之中。
聽到親兵衛問那個通道的來由,他誠惶誠恐地禀報說:&ldquo小可的先人,到曾祖父時還一直是這夷灊郡普善鄉乙接村的村長,從祖父時家境衰落,成了貧民,但還留下些有關昔日之事的記載,也知道些祖輩口頭傳下來的事情。
對您所問之事小可想到了一點。
這座館山城是從前上總介平廣常兼駐的地方。
有一年從這裡的山岡挖了個通道,從如今後門外的山岡出去通至海濱。
路長約二三百米。
為了當作從城内逃生的活路,由他親自領人挖的。
當時的家臣們都很高興,但唯有廣常覺得不好,便對一兩位老臣說:&lsquo世之武士被敵軍圍困在城中,如命運已盡,便果斷地決一死戰。
預先準備一條逃生的活路,雖然出去方便,但敵人進來時也方便。
出沒不定的山賊所住的山洞,才需要有那樣的準備,而對武士之家卻沒有必要。
然而将它再埋上,又是勞民傷财之舉,大可不必。
這一帶的山岡附近有許多大石頭,可拉來兩塊特别大的石頭,把前後的洞口堵上。
這件事不可讓世人知道,以免引起人們的猜疑。
應告誡役夫和農民,一定要保守秘密,不準外揚。
&rsquo他這樣囑咐後,所以除一兩位老臣和近侍外,無人知道此事。
當時小可的先人是廣常将軍的近侍,因而得知此事。
廣常将軍被讒害而死後,小可的先祖便隐退到乙接村,傳到小可已是十四五代了。
祖父時家譜被戰火燒毀,所以詳細情況就不知道了。
&rdquo親兵衛聽了說:&ldquo這真是難得的奇聞。
廣常将軍不願在駐守的城池有脫逃的通道,與我的盟兄犬山道節燒掉火遁術之書,可同日而語。
如無阿彌七就無法解開我的這個謎,十分難得。
&rdquo他不住地贊賞。
清澄等也很高興和感激,對不可思議的神佛冥助十分敬畏。
清澄又對親兵衛述說了阿彌七的身世及其子之事。
親兵衛頻頻點頭道:&ldquo真是有其兄才有其弟,南彌六以俠肝義膽為國主而死,無後實乃憾事。
然而他已與其弟預先約好,收其侄增松為養子,此事甚佳。
請宿老〔指清澄〕凱旋時将此事奏請主君,定會給予恩賞。
&rdquo清澄聽了說:&ldquo這個自然。
且停止巡視,趕緊向國主禀報妖賊伏誅之事。
請到這邊來。
&rdquo他們在同去主城時,恰好路過距已被燒毀的囚禁友勝和良幹的監獄不遠的乘馬場,在叢林蔭蔽之處,有座不大的新墳,并栽着棵小松樹。
親兵衛一眼便看到,心想這一定是那個海松芽轲遇八所說的他悄悄埋葬南彌六屍首的墓冢。
于是他便喚住清澄等,并向此城的百姓打聽,有知道的回答說:&ldquo這座墳,賊徒們都以為埋葬着野幕沙雁太的屍體,豈不知正如您所猜測的,是轲遇八悄悄埋葬的荒矶冢。
&rdquo親兵衛聽了把阿彌七喚到身邊說:&ldquo這是汝兄之墓,應該好好祭奠一下,我也要為他祈禱冥福。
&rdquo于是便先由阿彌七叩拜,清澄等也一同揖拜,注目緻敬,從高宗以下的士卒,以及次團太和鲫三等都朝着墳墓合十念佛。
阿彌七被感動得不覺落下淚來。
在場的百姓也都被感動得心酸落淚。
無論老幼都感到為忠義捐軀榮及子孫,堪稱是死得其所。
于是荒川清澄和親兵衛帶領有功的諸勇士,在城的正廳集會。
清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