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回 高闆橋道節放戰馬 五十子城信乃留姓名

關燈
盔,放下武器,跪在地上乞求饒命。

    在這場大火之中,隻有蟹目夫人和守如,既不怕火,也不怕敵人,主仆一同自殺。

    還有河鯉佐太郎孝嗣從城内退出的情況,在前回已經詳述,看官可前後加以對照。

    閑話少叙,卻說信乃數數降兵足有五十餘名,便吩咐那些兵丁去提水滅火,他們情況熟悉,幹此事很方便。

    然後信乃又命令他帶來的兵丁守好前後城門。

    待火勢将被控制時,附近的商賈、莊客們都不知五十子城是被敵人攻陷,還以為是城内失火,許多人手持棍棒、提着吊桶和拿着長把團扇從四面八方趕來。

    待知道是戰火時既吃驚又害怕,想撒腿往回跑。

    信乃趕快派出城兵去喊住,召喚衆人進城,命令他們幫助城兵撲滅剩餘的火焰。

    那些商賈和莊客們負責軍糧庫的滅火,使數千袋軍糧免于化作灰燼。

     四處的烈火既被熄滅,信乃将莊客中的故老和裡長們喚至身邊,向他們詢問扇谷定正的政事如何?這時大家才不得不吐露實情:&ldquo近年自從龍山緣連出人頭地執掌權柄以來,征收的貢物負擔很重,不憐憫民間的疾苦;不僅如此,還連年征兵拉夫,以緻誤了農時,更加苦不堪言的是酷吏的殘暴,因而有的便賣子鬻妻,以滿足國主的私欲。

    &rdquo信乃聽了喟然嗟歎,仔細看看投降的城兵說:&ldquo爾等也知道這些事情麼?真是苛政猛于虎。

    定正是世代的名門,卻不知治國之道,與其同宗的顯定不和,而且又未能重用良臣持資。

    家中雖有賢妻良臣,卻将他們當作路人,而重用緣連那樣的佞人,不但不能救民于塗炭,反而以臣下們強征暴斂為忠。

    其可謂良藥雖有養身之效,卻因怕苦而不嘗,忠谏雖有利于改過,卻拒谏而不納。

    他好為人師,自以為賢,貪得無厭,所以失之者益多。

    前被顯定所驅逐,不能與鐮倉并立;後又背叛景春被奪去毛越等數城。

    這次與犬山忠與一将和百名士卒之敵相遇,竟未能射出一箭,殺死一人,而自己卻損折了二三百名士兵。

    被我的二十多名士兵攻陷了城池。

    他的士兵死亡過半。

    定正的敗績可以說自作自受,百姓何罪之有?我雖得此城,但并非想據城掠地,向鄰國顯示武威,而是今日進城,今日就退出去。

    汝等要把好四門,待定正回來時,将我說的話禀告他,并獻上城池,不得有誤。

    &rdquo他這樣嚴肅示谕後,又對裡長們說:&ldquo我把庫中的金錢和軍糧都給你們,趕快回去,好生分了。

    &rdquo衆人聽了都皆大歡喜,但卻又面面相觑,未敢迅速回話。

    信乃早就猜到他們的心意,微笑告谕說:&ldquo你們大概是怕收下我給的這些錢糧,城主回來會治罪的,所以才觀望不前的吧?這些錢糧難道不是你們鬻妻賣子,由他們殘酷搜刮來的麼?我攻陷此城,即使暫時據守此城,這些錢糧自不待言,連汝等也都是我的臣民。

    我一日為人之父母,豈能不憐憫這些臣民?我如今将所獲得之物,分文不取,赈濟給臣民,誰能說是不對?而且這些錢糧幾乎被焚于戰火之中,是你們前來奮力救火,方使之安然無恙,對此功也應嘉獎。

    道理雖是這樣講,倘若因而使你們受害便也不大好。

    好啦!好啦!有辦法啦。

    &rdquo說着從腰間取出随身帶的筆墨,在軍糧庫的白牆上寫下這樣數行字: 故鐮倉管領足利持氏朝臣之兩公子春王、安王之小傅大冢匠作三戍,其嫡子犬冢番作一戍之獨子犬冢信乃戍孝,僅以精兵二十名來攻此城,須臾而拔之。

    此乃為父祖雪先君之舊恨者也。

    吾同盟義士犬山道節,亦欲複君父之仇,是以此舉亦在于助其大義也。

    吾既已拔此城,然毫無所犯。

    蓋以民者國之基也。

    雖有金城石郭,然無民,其與誰共守焉?即開倉廪而赈窮民。

    錄數行以留姓名。

    一日為人主,亦是民之父母也。

    累世國司,盍不憐汝之民?倘有咎民之受于吾者,則吾必複來而屠城,勿悔。

     文明十五年癸卯春正月二十一日谕 裡長和商賈、莊客們,聽了他的仁慈之言,又看了曉谕,無不歡欣雀躍,叩頭謝恩後,一齊打開糧庫。

    這是一座有十五間的五個庫房,各有粗米三千袋,共計是一萬五千袋。

    另在錢庫中有金錢,在雜貨庫中有酒、粘糕、幹魚等不勝枚舉。

    當下信乃又下令,把酒壇子的蓋打開,粘糕烤好,讓衆人和他的士兵,以及投降的城兵,随便喝酒吃糕,而他自己僅用腰間所帶的一點兒幹糧充饑。

     卻說衆村民分頭跑回去告知近鄉鄰村,牽馬推車前來分錢糧。

    有的則借用未被火燒死的馬馱着米回去。

    那麼多堆積如山的錢糧,僅用半晌,便被搬運一空。

    信乃登時告谕裡長和故老們說:&ldquo我所赈濟的錢糧,并非僅給到這裡來的這些人,凡是屬于此城的村落、莊園,也不論是商賈還是農戶,要根據田圃戶口之多寡,不能漏掉一戶都要分到。

    倘若有絲毫的自私行為,他日我便決不輕饒,你們記住了麼?&rdquo他這樣告誡後,衆人都叩伏在地說:&ldquo小的們都聽清了。

    如此仁慈的賞賜,誰還敢有私心?從明天起就在各村給您蓋生祠,家家戶戶都要供奉您,以便把您的大恩傳給子孫後代。

    太可喜可貴啦!小的們就此告辭了。

    &rdquo如此告别後便一齊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