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回 守如坐轎救主 孝嗣隔河述志

關燈
們初次見面的談話我在這裡也聽到了,雖已稍解心頭之恨,但還有許多可疑之處。

    犬山究竟是怎樣得知家父和犬阪的密談而進行部署的?如不知曉,是不會以寡敵衆的。

    雖然事已至此,問也沒用,但為了解除家父之疑,這一點且請示教。

    &rdquo聽他這樣一說,毛野很受感動,但未等他答話,道節便搶先點頭說道:&ldquo你想的頗有道理,我昨日在湯島社前徘徊,是偶然聽到他們密談的。

    那時我同犬阪尚未會過面,但因是有宿緣的異姓兄弟,有可以辨認的證據,所以将其複仇之事告訴了其他盟兄弟們,便讓曾與毛野相識的犬田和犬川二人前去,悄悄抵禦緣連的援兵。

    我想通過這個信息,讓五十子城聽到犬阪之事。

    定正必将派兵去增援,那時何不乘城内之虛,攻陷城池,殺死仇人,以将其首級獻給亡君、亡父之靈!如此在胸中盤算已定,便同犬冢、犬飼、犬村等帶了一部分過去手下的老兵,把隊伍布置在适當地點,以便窺伺城内的虛實。

    但比預想的還走運,定正親自率領士兵前來擒拿犬阪等,已經出了城。

    因此立即重新部署,讓犬冢信乃去攻城;我同犬飼、犬村分作東西兩路,出其不意突然夾擊定正,果然大獲全勝。

    我雖射中定正,但隻射壞頭盔,仇人丢掉頭盔逃跑了。

    犬阪哪裡知道我的部署?他隻是殺了他的仇人,并未與河鯉大人爽約。

    我隻是為了雪恨,盡忠孝而已,彼此之所求各異。

    隻恨我的馬疲勞了,竟讓定正漏網。

    然而倘若立即追趕,也一定會将他殺死。

    可是敵人增援的頭領,小旗上寫着是扇谷的大忠臣、河鯉權佐守如,衆兄弟和犬阪等對此有争議而誤了些時間。

    所以今日本來可以報仇,而未能實現。

    定正已經跑了,無須殺害你們父子。

    趕快去尋找你們的主公吧!&rdquo孝嗣聽了說:&ldquo義士的明辨雖已使其釋疑,但是既然您深明大義,前因豐島、煉馬人的野心而被讨伐消滅,此事并非隻是我主一人所為,而山内管領〔上杉顯定〕也同意,是共同出兵讨伐的,而您卻執拗地懷恨我君,隻與他為仇,這是何道理?&rdquo道節聽他如此責問,冷笑道:&ldquo你說得雖是,但是當時豐島、煉馬之滅亡是由于定正的策劃,以巨田持資為大将。

    山内顯定雖然也以千葉、宇津宮為将,出兵支援策應,但主客之勢有所不同。

    因此豐島和煉馬以扇谷為主敵;以山内為幫兇。

    昔日唐山之趙無恤與魏、韓合謀讨滅了智伯。

    然而豫讓為給智伯報仇,獨以趙氏為仇,而不恨魏、韓,則因趙氏是主敵,魏、韓是次敵。

    我以定正為仇,而不怨山内,也與此事相似,你們哪裡知曉?&rdquo毛野聽了趕忙勸阻并對孝嗣道:&ldquo某未作犬山的内應您既已明白,其他好似沒必要再說了。

    然而若不受守如大人之托,我焉能如此輕易殺死毫不認識的仇人?雖深感其德,但從今不得不站在犬山的一邊。

    如不見令尊告知此意,恐後會無期而留有遺恨。

    他現在卧病雖多有不便,但望乞允諾。

    &rdquo他這樣懇切說過後,孝嗣立即表示同意,急忙回頭看看說:&ldquo把轎子往這邊擡擡!&rdquo士兵們聽到呼喚,立刻把轎子擡到河邊放下。

    登時佐太郎孝嗣對犬阪毛野說:&ldquo對您的請求難以推辭,所以讓家父到這邊來了。

    實在是卧病不起,請恕某之不敬。

    &rdquo說着輕輕把轎子的門拉開。

    毛野和道節一看,可憐的守如已經剖腹,屍體的衣裳染滿了鮮血。

    對這種意想不到的情景,毛野和道節都大吃一驚,想問這究竟是為什麼!但一時卻未能說出口。

    河鯉孝嗣揮淚說:&ldquo犬阪君!我父的自殺是悔恨所策劃之事發生龉龃。

    家父如今已自殺,蟹目夫人也因曾授命家父誅殺奸佞,而托付一個行蹤不定的拔刀藝人作殺手,反而讓敵人鑽了空子,不僅使主君陷于危難之中,而且城池也被攻陷,實無顔再見我君。

    甯願先死以表明自己的赤心而伏刃自盡。

    家父和夫人都死了,某本想也一同自盡,可是父親的遺命難違,所以便将蟹目夫人的屍體先裝進一頂轎子讓幾個忠誠的士卒護衛着,借着濃煙彌漫,好歹從後門逃出來了。

    不能将父親的屍體扔在火中,所以又裝進一頂轎子擡到這裡來。

    即使是屍體,我們父子如能一同曝屍在主君的馬前,也是家父求之不得的。

    事情與原來想的有所不同,得知犬阪君并無二心沒有爽約,初恨已消;幸喜我君也已被救出危難,但這并非我孝嗣之功,而是家父死後忠魂竟挫敗了敵人的銳氣,雖不及傳說中的唐山諺語,死孔明吓跑了活仲達,但對其子不能說不是個安慰。

    想說的都說完了,想聽的也都聽到了。

    雖遇勁敵,但能同這樣深明大義的諸位交鋒乃某之所願,如能死在戰場上,則既履行了家父的遺訓;同時也無愧于聖賢之教導,君受辱時臣當死。

    是你們過來,還是我過去?咱們快快決一死戰。

    &rdquo他言詞壯烈,急于求死,這種既忠又孝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充分說明了他們是既有其父才有其子。

    這樣勇敢可愛的好後生,怎忍得動手将他殺死?毛野和道節雖并非膽怯,但對這種不希望發生的戰鬥卻不知如何擺脫才好,因而感歎不已。

    這一段雖未叙完,但因頁數所限,所以隻好留待下卷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