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季基遺訓死節 白龍挾雲歸南

關燈
京都将軍,鐮倉副将,武威大衰,剛愎自用,緻使群雄擁兵自立而進入戰國時代。

    靖和天皇的後裔、源氏的正支、原鎮守府将軍八幡太郎源義家,在戰國之際,避難于東海之濱,開辟領地,振興基業,繁衍子孫及十世。

    現今的房總國主裡見治部大夫義實,就是其十一世孫裡見治部少輔源季基的嫡子。

    時值鐮倉副将〔鐮倉公方〕足利持氏,屢思自立,拒納執權上杉憲實的忠谏,不顧嫡庶之義,與室町将軍足利義教失和。

    京都軍隊驟然進讨,并與憲實協力,勢如破竹。

    持氏父子被囚于鐮倉報國寺,剖腹自盡。

    此乃後花園天皇永享十一年二月十日之事。

     持氏的嫡子義成,與其父一同自盡,遺屍鐮倉。

    其次子春王、三子安王,幸得突圍逃至下總。

    當地諸侯結城氏擁戴二親王為主君,不僅不聽京都的軍令,對管領〔上杉清方、上杉持朝〕的追剿大軍也在所不懼。

    以仗義勇為、不計死生的裡見季基為首,聚集受持氏恩的武士據守結城。

    雖受重兵圍困,卻堅守城池。

    從永享十一年春至嘉吉元年四月,被圍困達三年之久。

    外無援軍,糧矢斷竭,已瀕臨絕境,隻有突圍決一死戰。

    于是結城一族和裡見主仆,打開城門浴血奮戰,砍殺入城之敵,士卒皆戰死,結城終于陷落。

    兩親王被擒,在美濃的垂井遇害。

    史稱結城會戰。

     卻說季基的嫡子裡見治部大夫義實,當時被稱作又太郎禦曹司,年雖不滿二十歲,武勇智略勝過其父祖,且舉止文質彬彬。

    三年來與父親相伴,不厭被圍之困苦。

    突圍之日也是身先士卒,殺敵十四五騎,還想與勁敵交鋒,誓死向前。

    其父季基遙見而忙呼喚制止道:&ldquo義實,勇士不能忘身而逞一時之勇,今日死得其所,似乎無可非議。

    但是你我父子一同戰死,則是對祖先莫大的不孝。

    與京都和鐮倉為敵,一心奮戰,已勢竭力窮,今日城陷,父為盡節而死,子為父脫身,保存一條性命,何恥之有?趕快殺出重圍,等待時機重振家業。

    快逃走吧!&rdquo父親如此催促,義實聽罷,在鞍上低着頭,沒有立即從命,卻說:&ldquo您說得雖是,但眼看父親拼死而不顧,竟厚顔無恥地逃走,雖三歲之幼兒亦不為,何況生于武士之家者,兒今已十九歲,深通文武之道,順逆邪正,古人之得失也大體知曉,隻想同您共赴黃泉。

    死得其所而不死,遭人恥笑,身敗名裂,有辱祖先,非兒之所願。

    &rdquo季基注視着他的臉頰,頻頻點頭,贊歎義實說得好,又說道:&ldquo盡管你說的也有一定道理,倘若我讓你改換衣裝,圓頂黑衣,出家為僧,你可以悖逆我的教導;如拒絕等待時機重振家業,則是不孝。

    難道你不知道,足利持氏并非吾家世代相傳的主君。

    原來我們的先祖跟随同族的新田義貞,在元弘、建武時期曾立戰功。

    從那時起即是新田的黨羽、南朝的忠臣,但由于明德三年冬初南帝入都,便失掉了賴以遮雨的大樹,因而不得不另受招募跟随鐮倉的足利家。

    亡父〔裡見大炊介元義〕伺候滿兼主公〔持氏之父〕,我侍奉持氏,今為幼主已盡了忠心。

    連這個義理都分辨不清,隻知去死,能說是好武士麼?學問也白學了!你如此不聽為父之言,吾非汝父,汝亦非吾子。

    &rdquo父親焦急氣憤的言詞,使義實受到義理的苛責,不由得伏在馬背上潸然淚下。

    他們父子孰死孰生,誰先誰後,也是未蔔難知的。

    搖旗呐喊進攻的敵軍如海上傳來的驚濤駭浪。

    季基回頭一看,已不能再猶豫,對早已心領神會的譜代家臣杉倉木曾介氏元、堀内藏人貞行等使了個眼色,兩人一同起身道:&ldquo我們陪同小主人一同逃走。

    &rdquo說着木曾介忙為義實牽馬,藏人在後邊打馬,向西逃去。

    季基心想,此時此際,與從前的楠木正成公在櫻井驿将其子楠木正行打發回去,心境相同,其忠魂義膽也大概如此吧!身邊剩下的士卒凄然地在列隊等待着。

    季基看了逃走的兒子一眼,現在好像松了口氣,該是決一死戰的時候了。

    他勒緊缰繩,重新騎好戰馬,帶着不足十騎的殘兵,慎防敵軍從兩翼包剿,直向密集進攻的敵軍沖去。

    勇将手下無弱兵,主仆一騎又一騎地殺傷敵人,士卒們心裡隻想着讓義實易于從後邊逃脫,而不讓占優勢的敵軍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