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關燈
,于關隘受阻,政元追來相送。

    這些情節都是模仿《三國志演義》中關雲長的故事改編創作的。

    在與鐮倉兩管領的三浦海戰中,則蹈襲了赤壁之戰中的許多場面,如草船借箭、巧獻連環、蔣幹盜書、南屏借風等等,都被網羅穿插其中,作者以其高超巧妙的手法改編創作,不僅是改頭換面,而且真正達到了脫胎換骨的程度,不愧為改編小說中的一部傑作。

     關于這部巨著的創作思想,馬琴在第七輯的序言中說:&ldquo稗史雖無益于事,而寓以勸懲,則令讀之于婦幼,可無害矣。

    &rdquo這是他所一貫堅持的創作态度和思想。

    他對《水浒傳》也是以勸懲主義的觀點進行評價的。

    他說:&ldquo梁山的一百零八個義士多半陣亡,最後宋江和李逵等也服毒緻死,雖然看官會感到遺憾,但這是勸懲之所緻,這種悲慘的結局,乃是作者的用心。

    &rdquo他對《水浒傳》的創作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它是小說中之巨擘,是古今無與倫比的傑作。

    但他認為《水浒傳》對勸懲考慮得不夠,是其最大的缺點。

    日本在古代物語中也不乏勸懲的短篇創作,但他的勸懲思想,似乎更受到《三言》、《二拍》等中國小說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他在《八犬傳》中所創作的八個英雄人物,可以說是仁義道德的化身,他們的一舉手一投足無不合乎道義的行動。

    通過他們與邪惡的鬥争,最後戰勝了邪惡,是以小說的形式頌揚了儒家的道德精神,從而使沒有讀過聖人書的婦幼得到教育,即寓教于樂。

    他所采取的手法是使好人和壞人直接對立起來,在情節糾葛的發展過程中,引起讀者的興趣。

    其結果是壞人滅亡,好人昌盛,使讀者從而去惡揚善,這便是作者的創作意圖。

    但根據事實往往并不一定好人必然得到善果,惡人一定得到惡報。

    如伏姬本來是個好人卻沒有得到善報,是有悖勸懲之意的。

    因此又輔之以佛教的因果觀,說這是由于玉梓的作祟而遭到的不幸,最後玉梓受到了應得的報應也就解決了這個矛盾。

    又如義實因口出戲言而得禍,但由于八犬士的出世,在犬士們的輔佐之下,裡見家得以興旺昌盛,豈非又因禍而得福?即用塞翁失馬的禍福轉化觀念與之相輔相成,使他的勸懲主義得以自圓其說。

     馬琴認為小說是供讀者欣賞的玩物,他在第一輯的序言中說:&ldquo因為小說是玩物,所以要用華麗的詞藻,或加些俗語俚諺,使之饒有趣味地敷衍成章。

    &rdquo從這裡我們便可以知道,他的寫作目的既然是寓教于樂,就不能使小說完全陷于說教,一定要在享樂中寓教訓之意。

    所以在小說中夾雜了一些神奇怪誕的情節,這也無非是為了取得勸懲的效果。

    他很清楚,神奇怪誕的内容,會自然引起讀者的興趣。

    所以他認為在某些地方流之于荒誕,也是出于不得已。

    為達此目的,文字要通俗易懂,并且流暢悅耳。

    所以便如同中國六朝四六排聯的骈俪體,不少是用五七調或七五調的韻文寫成的。

    其中又多善于使用假借同音字的一語雙關,而使之言外有意,充分發揮和運用了古代戲曲和詩歌中的傳統技巧。

    但由于語言文字的障礙和譯者的筆拙,未能在譯文中充分表現出來,實乃一大憾事。

    其次馬琴在小說的格式上也極力攀模我國的章回小說,如每回的标題都基本上是按作者的原詞刊出的。

    又如開頭和結尾的卻說、話說、再說和閑話休提、話分兩頭、且聽下回分解等等,都是原樣照搬了中國的章回小說。

    另外有些在明清白話小說中常用的詞,如:遮莫、這厮、這樁事、登時、當下等等,也都搬進了《八犬傳》。

    他怕讀者看不懂,便在字旁注上假名。

    關于此點他說:&ldquo至六、七輯于拙文中抄錄唐山之俗語,以假名注之,使知其意。

    雖似乎多餘之事,然而庶幾可為世之獨學寡聞,而想讀唐山稗史諸生之筌蹄。

    此乃作者之親切婆心也。

    &rdquo作者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淵博的學識,他所設計的曆史背景和地理環境,都是經過周密考證的。

    文中引用的許多典故,特别是許多中國的典故,充分表現了他漢文學的精博知識和淵深造詣,實令人咂舌驚歎。

    我國古代故事中,當一代真主出現,必伴之以龍,馬琴也引用了這個情節,所以第一回&ldquo季基遺訓死節,白龍挾雲歸南&rdquo中對龍的闡述,雖從小說的結構來看,似乎顯得有些累贅,不無蛇足之感,但這也是出于他的考證癖,想炫耀自己的才華,而使一般作家對此感到望塵莫及。

     馬琴小說的另一個特點是,總結運用了我國稗史小說的許多創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