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理想化意象
關燈
小
中
大
信即便是有,也會在神經症發展過程中進一步削弱,因為自信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危如累卵。
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這些條件。
最重要的因素是情感精力的活力與有效性、個人真實目标的發展和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
不管怎樣,隻有當這些東西可能遭到破壞,才會發展出神經症。
神經症傾向會損害自主性,因為這樣一來,一個人是被驅使,而不是做自己的驅使者。
而且,神經症患者對他人的依賴性一直在持續削弱他決定自己道路的能力,不管依賴的形式是什麼&mdash&mdash盲目反抗、盲目追求優越、盲目需要遠離他人都是依賴他人的形式。
再者,通過抑制各方面的情感精力,他使這些精力徹底失去作用。
所有這些因素都使得他不可能發展自己的目标。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基本沖突使他内心有分歧。
神經症患者因此被剝奪了實質性的基礎,所以必須誇大自己的重要性與權力感。
這也是為何理想化意象永遠都帶有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想法。
第二個功能跟第一個有密切聯系。
神經症患者并不是在真空中感到軟弱,而是在充滿敵人的世界中,這些敵人準備欺騙他、羞辱他、奴役他、挫敗他。
他因而必須不斷地拿自己同他人較量和比較,不是因為虛榮或任性,而是非常迫不得已。
而且由于他骨子裡就覺得軟弱是可鄙的,正如我們後面會看到的,所以他必須尋找某種東西讓他覺得自己比别人更好、更有價值。
不管他所采用的形式使自己感覺更神聖還是更殘酷,更富有愛心還是更憤世嫉俗,都必須要在自己心裡感到某種方式的優越,不管驅使他的是何種具體動力。
通常,這種需要包括想要擊敗他人的種種成分,因為不管是什麼神經症結構,都總是具有脆弱之處,總是以防被輕視、被羞辱。
對報複性勝利的需要,作為被羞辱感的解藥,就可能采取行動,或可能主要存在于神經症患者的心中;這種需要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但它是神經症優越感需要的驅動力之一,并為優越感需要賦予特殊的色彩。
[4]我們文化中的競争精神通常不僅有利于培養神經症,通過造成人際關系的紊亂,還尤其供養了非凡卓越的需要。
我們已經看到了理想化意象是如何取代真正的自信。
但它作為替代物仍然還有其他方式。
由于神經症患者的種種理想是矛盾的,所以不可能具有所必備的力量,它們始終模糊不清,無法給他任何指引。
因此,如果不是因為努力成為自創的幻象而為他的生活賦予了某種意義,他多半會覺得自己完全沒有目标。
在精神分析過程中,當破壞了他的理想化意象後讓他一時感到茫然若失,這一點便尤為明顯。
而且隻有這樣,他才會承認自己在理想問題上的困惑,才會因為不值得追求理想化意象而開始受到沖擊。
在這之前,整個話題都越過了他的理解力和興趣,不管他在口頭上說得多好,現在他才第一次意識到理想是具有某種意義的,而且想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麼。
我得說,這種體驗證明了理想化意象取代了真實理想。
理解這個功能對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分析師可能在更早期就向病人指出了他價值觀中的矛盾。
但他不要指望病人在這個話題上有任何建設性的興趣,因此,隻有當理想化意象變得可有可無,他才可能處理這個問題。
相對于理想化意象的其他功能,有個功能更能解釋這個意象的刻闆性。
如果在我們内心的鏡子裡,看見自己是道德模範或智力典範,那麼即使我們最顯眼的錯誤和缺陷也會消失,或染上富有魅力的色彩,就像在一幅好畫中,一面破舊腐壞的牆将不再是一面破舊腐壞的牆,而是褐色、灰色和淡紅色的迷人組合。
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這種防禦功能,隻要我們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人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為何物?這是乍看之下無從下手的諸多問題之一,因為我們一開始會想到無數種可能性。
然而,仍然有一個相當具體明确的答案。
一個人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為何物取決于他接受或拒絕自己哪些地方。
然而,在相同文化背景下,他接受或拒絕自己哪些地方又取決于基本沖突的哪個方面占主導。
例如,依從型人不認為自己的恐懼或無助是一個污點;而攻擊型人會認為這種感受是種恥辱,會想要對自己和别人掩藏起來。
依從型人把自己的敵意性攻擊行為視為罪惡;攻擊型人認為自己的柔情是可鄙的軟弱。
此外,依從型人不得不否認自己其實并不是一個富有愛心、寬宏大量的人;離群型的人并不願見到自己的超然離群并不是自己的自由選擇,也不想知道他必須隔離是因為他無法應對他人等。
通常,二者都拒絕施虐傾向(後面會讨論到)。
我們因而得出結論,那些被視為缺點并被予以拒絕的東西,就是不符合他對他人的主導态度所建立的一貫作風的東西。
而且我可以說,理想化意象的防禦功能就是否定
三言兩語很難說清楚這些條件。
最重要的因素是情感精力的活力與有效性、個人真實目标的發展和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
不管怎樣,隻有當這些東西可能遭到破壞,才會發展出神經症。
神經症傾向會損害自主性,因為這樣一來,一個人是被驅使,而不是做自己的驅使者。
而且,神經症患者對他人的依賴性一直在持續削弱他決定自己道路的能力,不管依賴的形式是什麼&mdash&mdash盲目反抗、盲目追求優越、盲目需要遠離他人都是依賴他人的形式。
再者,通過抑制各方面的情感精力,他使這些精力徹底失去作用。
所有這些因素都使得他不可能發展自己的目标。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基本沖突使他内心有分歧。
神經症患者因此被剝奪了實質性的基礎,所以必須誇大自己的重要性與權力感。
這也是為何理想化意象永遠都帶有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想法。
第二個功能跟第一個有密切聯系。
神經症患者并不是在真空中感到軟弱,而是在充滿敵人的世界中,這些敵人準備欺騙他、羞辱他、奴役他、挫敗他。
他因而必須不斷地拿自己同他人較量和比較,不是因為虛榮或任性,而是非常迫不得已。
而且由于他骨子裡就覺得軟弱是可鄙的,正如我們後面會看到的,所以他必須尋找某種東西讓他覺得自己比别人更好、更有價值。
不管他所采用的形式使自己感覺更神聖還是更殘酷,更富有愛心還是更憤世嫉俗,都必須要在自己心裡感到某種方式的優越,不管驅使他的是何種具體動力。
通常,這種需要包括想要擊敗他人的種種成分,因為不管是什麼神經症結構,都總是具有脆弱之處,總是以防被輕視、被羞辱。
對報複性勝利的需要,作為被羞辱感的解藥,就可能采取行動,或可能主要存在于神經症患者的心中;這種需要可能是有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但它是神經症優越感需要的驅動力之一,并為優越感需要賦予特殊的色彩。
[4]我們文化中的競争精神通常不僅有利于培養神經症,通過造成人際關系的紊亂,還尤其供養了非凡卓越的需要。
我們已經看到了理想化意象是如何取代真正的自信。
但它作為替代物仍然還有其他方式。
由于神經症患者的種種理想是矛盾的,所以不可能具有所必備的力量,它們始終模糊不清,無法給他任何指引。
因此,如果不是因為努力成為自創的幻象而為他的生活賦予了某種意義,他多半會覺得自己完全沒有目标。
在精神分析過程中,當破壞了他的理想化意象後讓他一時感到茫然若失,這一點便尤為明顯。
而且隻有這樣,他才會承認自己在理想問題上的困惑,才會因為不值得追求理想化意象而開始受到沖擊。
在這之前,整個話題都越過了他的理解力和興趣,不管他在口頭上說得多好,現在他才第一次意識到理想是具有某種意義的,而且想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麼。
我得說,這種體驗證明了理想化意象取代了真實理想。
理解這個功能對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分析師可能在更早期就向病人指出了他價值觀中的矛盾。
但他不要指望病人在這個話題上有任何建設性的興趣,因此,隻有當理想化意象變得可有可無,他才可能處理這個問題。
相對于理想化意象的其他功能,有個功能更能解釋這個意象的刻闆性。
如果在我們内心的鏡子裡,看見自己是道德模範或智力典範,那麼即使我們最顯眼的錯誤和缺陷也會消失,或染上富有魅力的色彩,就像在一幅好畫中,一面破舊腐壞的牆将不再是一面破舊腐壞的牆,而是褐色、灰色和淡紅色的迷人組合。
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這種防禦功能,隻要我們提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一個人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為何物?這是乍看之下無從下手的諸多問題之一,因為我們一開始會想到無數種可能性。
然而,仍然有一個相當具體明确的答案。
一個人視自己的錯誤和缺點為何物取決于他接受或拒絕自己哪些地方。
然而,在相同文化背景下,他接受或拒絕自己哪些地方又取決于基本沖突的哪個方面占主導。
例如,依從型人不認為自己的恐懼或無助是一個污點;而攻擊型人會認為這種感受是種恥辱,會想要對自己和别人掩藏起來。
依從型人把自己的敵意性攻擊行為視為罪惡;攻擊型人認為自己的柔情是可鄙的軟弱。
此外,依從型人不得不否認自己其實并不是一個富有愛心、寬宏大量的人;離群型的人并不願見到自己的超然離群并不是自己的自由選擇,也不想知道他必須隔離是因為他無法應對他人等。
通常,二者都拒絕施虐傾向(後面會讨論到)。
我們因而得出結論,那些被視為缺點并被予以拒絕的東西,就是不符合他對他人的主導态度所建立的一貫作風的東西。
而且我可以說,理想化意象的防禦功能就是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