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親近他人
關燈
小
中
大
需要,又滿足(通過愛)控制别人的需要,既滿足屈居次要地位的需要,又滿足(通過對方一心一意的尊重)超越他人的需要。
它能使他基于正當、無辜或甚至值得稱頌的基礎上實施自己所有的攻擊性沖動,同時又讓他能夠表達自己所要求的所有可人品質。
而且,由于他不知道自己的障礙和痛苦來自内心的沖突,所以愛似乎能保證他治愈一切問題:隻要他能找到一個愛他的人,一切都會好起來。
這種希望顯然是荒謬的,但我們也必須明白,他的這個邏輯多多少少是一種無意識推理。
他認為:&ldquo我軟弱無助,如果我在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裡孤立無所依,我的無助就是一種危險、一種威脅。
但如果我找到一個愛我勝過其他的人,我就不再處于危險之中,因為他(她)會保護我。
和他在一起,我就沒有必要自我主張,因為他會明白并且給予我想要的,而無須我要求或解釋。
事實上,我的軟弱就是資本,因為他愛我的無助,因為我可以依靠他的力量。
如果要為他付出,或甚至是為我自己,就能夠發揮我自己振作不起來的主動權,因為這是他想要的。
&rdquo 他所制定的推理有部分是謹慎思考而來的,部分隻是一種感覺,還有部分基本上是無意識的,同樣根據這些推理進行重整,他覺得:&ldquo孤獨太折磨我了。
我不僅無法享受任何不與人分享的樂趣。
更有甚者,我感覺茫然若失,焦慮不安。
我當然可以在周六晚上獨自看電影或讀書,但那是種恥辱,因為這是在向我說明沒人需要我。
所以因為這樣,我必須小心翼翼地計劃,免得周六晚上(或其他任何時間)孤零零的一個人。
但如果我找到一個好戀人,他就會讓我免受折磨;我再也不會孤單;現在了無生趣的事情,不管是準備早餐、工作還是看日落,都會是令人高興的事。
&rdquo 而且他還認為:&ldquo我沒有自信。
我總是覺得别人都比我有能力、有魅力、有天賦。
即使是事情是我完成的也算不上什麼,因為我确實無法歸功于自己。
我可能是蒙混過關,或隻是僥幸。
我一定無法保證自己還能再次完成。
而且如果人們真的了解我,他們一定用不着我。
但如果我找到一個人,像我一樣愛我,無比重視我,我就能成為重要人物。
&rdquo于是,難怪愛具有幻影的一切誘惑力。
難怪牢牢抓緊愛勝過由内改變自己的艱苦過程。
如此一來,性關系除了生理功能,還具有證明自己被需要的價值。
依從類型的人越是傾向于超然獨立&mdash&mdash即害怕卷入感情,或越是對愛心灰意冷,性就越可能隻是愛的替代品。
于是,性關系似乎就是人類親密關系的唯一途徑,而且還會被高估,就像高估愛一樣,因為它有解決一切問題的力量。
如果我們小心翼翼地避免兩種極端,即要麼認為病人對愛的強調&ldquo隻是天性&rdquo,要麼當作&ldquo神經症&rdquo而不予考慮,那麼我們就能看到,依從類型的人在這方面的期望來自他人生哲學的邏輯推論。
在神經症現象中總是如此&mdash&mdash或是否總是如此?我們發現,病人的推理過程,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是天衣無縫的,但卻是基于錯誤的前提之上。
這些錯誤前提就是,他誤以為需要愛、需要随之而來的一切産物就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而且他完全忽視自己的攻擊傾向,甚至是破壞性傾向。
換言之,他忽視整個神經症沖突。
他指望不對沖突本身做任何改變就擺脫未解決沖突所帶來的惡果,而這正是每種神經症嘗試解決途徑的态度特征。
這也是為何這些努力注定會失敗的原因。
不管怎樣,我們勢必可以把這種愛形容成一種解決途徑。
如果依從類型的人足夠幸運,找到了一個既強大又好心的伴侶,或這個人的神經症剛好與他合得來,他的痛苦可能就會大大減輕,還可能尋得一定的幸福。
但是通常情況下,他期望從中尋得人間天堂的這段關系,隻是将他推入更深的苦難當中。
他非常容易把自己的内心沖突帶到這段關系中,從而毀掉這段關系。
即使是最好的情況,也隻是緩解現實壓力,除非他的沖突得以消除,否則他的發展仍然會受到阻礙。
*** [1]&ldquo類型&rdquo這個詞用在這裡,隻是為了簡化那些帶有獨特性格特征的人。
我當然不打算在這章或後面兩章建立一種新的類型說。
類型說肯定是可取的,但必須建立在一種更廣闊的基礎上。
[2]引自卡倫·霍妮,《自我分析》,1942年。
[3]參見《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第二章和第五章中關于愛的神經症需要,以及《自我分析》第八章關于病态依賴。
[4]參見第六章,理想化意象。
[5]參見第十二章,施虐傾向。
[6]弗裡茨·維特爾斯,《神經症中的無意識幻影》,載于《精神分析學季刊》第8期,第2部分,1939年。
它能使他基于正當、無辜或甚至值得稱頌的基礎上實施自己所有的攻擊性沖動,同時又讓他能夠表達自己所要求的所有可人品質。
而且,由于他不知道自己的障礙和痛苦來自内心的沖突,所以愛似乎能保證他治愈一切問題:隻要他能找到一個愛他的人,一切都會好起來。
這種希望顯然是荒謬的,但我們也必須明白,他的這個邏輯多多少少是一種無意識推理。
他認為:&ldquo我軟弱無助,如果我在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裡孤立無所依,我的無助就是一種危險、一種威脅。
但如果我找到一個愛我勝過其他的人,我就不再處于危險之中,因為他(她)會保護我。
和他在一起,我就沒有必要自我主張,因為他會明白并且給予我想要的,而無須我要求或解釋。
事實上,我的軟弱就是資本,因為他愛我的無助,因為我可以依靠他的力量。
如果要為他付出,或甚至是為我自己,就能夠發揮我自己振作不起來的主動權,因為這是他想要的。
&rdquo 他所制定的推理有部分是謹慎思考而來的,部分隻是一種感覺,還有部分基本上是無意識的,同樣根據這些推理進行重整,他覺得:&ldquo孤獨太折磨我了。
我不僅無法享受任何不與人分享的樂趣。
更有甚者,我感覺茫然若失,焦慮不安。
我當然可以在周六晚上獨自看電影或讀書,但那是種恥辱,因為這是在向我說明沒人需要我。
所以因為這樣,我必須小心翼翼地計劃,免得周六晚上(或其他任何時間)孤零零的一個人。
但如果我找到一個好戀人,他就會讓我免受折磨;我再也不會孤單;現在了無生趣的事情,不管是準備早餐、工作還是看日落,都會是令人高興的事。
&rdquo 而且他還認為:&ldquo我沒有自信。
我總是覺得别人都比我有能力、有魅力、有天賦。
即使是事情是我完成的也算不上什麼,因為我确實無法歸功于自己。
我可能是蒙混過關,或隻是僥幸。
我一定無法保證自己還能再次完成。
而且如果人們真的了解我,他們一定用不着我。
但如果我找到一個人,像我一樣愛我,無比重視我,我就能成為重要人物。
&rdquo于是,難怪愛具有幻影的一切誘惑力。
難怪牢牢抓緊愛勝過由内改變自己的艱苦過程。
如此一來,性關系除了生理功能,還具有證明自己被需要的價值。
依從類型的人越是傾向于超然獨立&mdash&mdash即害怕卷入感情,或越是對愛心灰意冷,性就越可能隻是愛的替代品。
于是,性關系似乎就是人類親密關系的唯一途徑,而且還會被高估,就像高估愛一樣,因為它有解決一切問題的力量。
如果我們小心翼翼地避免兩種極端,即要麼認為病人對愛的強調&ldquo隻是天性&rdquo,要麼當作&ldquo神經症&rdquo而不予考慮,那麼我們就能看到,依從類型的人在這方面的期望來自他人生哲學的邏輯推論。
在神經症現象中總是如此&mdash&mdash或是否總是如此?我們發現,病人的推理過程,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都是天衣無縫的,但卻是基于錯誤的前提之上。
這些錯誤前提就是,他誤以為需要愛、需要随之而來的一切産物就是真正的愛的能力,而且他完全忽視自己的攻擊傾向,甚至是破壞性傾向。
換言之,他忽視整個神經症沖突。
他指望不對沖突本身做任何改變就擺脫未解決沖突所帶來的惡果,而這正是每種神經症嘗試解決途徑的态度特征。
這也是為何這些努力注定會失敗的原因。
不管怎樣,我們勢必可以把這種愛形容成一種解決途徑。
如果依從類型的人足夠幸運,找到了一個既強大又好心的伴侶,或這個人的神經症剛好與他合得來,他的痛苦可能就會大大減輕,還可能尋得一定的幸福。
但是通常情況下,他期望從中尋得人間天堂的這段關系,隻是将他推入更深的苦難當中。
他非常容易把自己的内心沖突帶到這段關系中,從而毀掉這段關系。
即使是最好的情況,也隻是緩解現實壓力,除非他的沖突得以消除,否則他的發展仍然會受到阻礙。
*** [1]&ldquo類型&rdquo這個詞用在這裡,隻是為了簡化那些帶有獨特性格特征的人。
我當然不打算在這章或後面兩章建立一種新的類型說。
類型說肯定是可取的,但必須建立在一種更廣闊的基礎上。
[2]引自卡倫·霍妮,《自我分析》,1942年。
[3]參見《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第二章和第五章中關于愛的神經症需要,以及《自我分析》第八章關于病态依賴。
[4]參見第六章,理想化意象。
[5]參見第十二章,施虐傾向。
[6]弗裡茨·維特爾斯,《神經症中的無意識幻影》,載于《精神分析學季刊》第8期,第2部分,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