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關燈
不求回報,隻為布施, 這稱作善性的布施。

    (20) 一心期望回報, 或者企盼功果, 勉強地進行布施, 這是憂性的布施。

    (21) 在不合适的地點時間, 布施不合适的人, 不按禮節,态度輕慢, 這是暗性的布施。

    (22) &ldquo唵!那個,真實。

    &rdquo 相傳是梵的三種标記, 婆羅門、吠陀和祭祀, 在古時候由此形成。

    (23) 注:&ldquo唵&rdquo(Om)、&ldquo那個&rdquo(tat)和&ldquo真實&rdquo(sat)這三個詞在奧義書中經常用以指稱梵。

    關于&ldquo唵&rdquo(Om),如《伽陀奧義書》(1.2.15)中說道: 這個音節是梵,這個音節是至高者, 知道這個音節,他便得以心遂所願。

     關于&ldquo那個&rdquo(tat),如在《歌者奧義書》(6.8&mdash16)中說道:&ldquo這個微妙者(&lsquo梵&rsquo)構成所有一切的自我。

    它(tat)是真實,它是自我,它是你。

    &rdquo關于&ldquo真實&rdquo(sat),如《歌者奧義書》(6.1&mdash2)中,将梵說成是最初的、獨一無二的&ldquo存在&rdquo(sat,也可譯為&ldquo有&rdquo或&ldquo實在&rdquo),也就是&ldquo真實&rdquo。

     因此,那些知梵的人, 總是要先念誦&ldquo唵&rdquo, 按照經典規定,從事 祭祀、布施和苦行。

    (24) 渴望解脫,從事 祭祀、苦行和布施, 不企求獲取功果, 隻是想着&ldquo那個&rdquo。

    (25) 注:&ldquo想着&lsquo那個&rsquo&rdquo也就是渴望解脫,追求與梵同一。

     &ldquo真實&rdquo這個詞, 用在真性和善性上, 阿周那啊!也用在 值得稱贊的行動上。

    (26) 堅信祭祀、苦行和布施, 這些被稱作&ldquo真實&rdquo, 為此采取的任何行動, 同樣也被稱作&ldquo真實&rdquo。

    (27) 從事祭祀、布施和苦行, 而無信仰,這是&ldquo不真實&rdquo, 無論是在現世或死後, 阿周那啊,都沒有價值。

    (28) 注:本章章名為《三種信仰區别瑜伽》(?raddhātrayavibhāgayoga)。

    黑天依據善性、憂性和暗性将人的信仰分為三類,也據此将食物、祭祀、布施和苦行分為三類,勉勵阿周那懷抱信仰,從事行動,而不執著行動成果。

     以上是吉祥的《摩诃婆羅多》中 《毗濕摩篇》第三十九章(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