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關燈
吉祥薄伽梵說 這個身體稱作領域, 通曉這個領域的人, 阿周那啊!智者們 稱之為知領域者。

    (1) 注:&ldquo領域&rdquo()指身體。

    &ldquo知領域者&rdquo()指通曉身體的人,也指&ldquo自我&rdquo(ātman)。

    《白騾奧義書》(6.16)和《彌勒奧義書》(2.5)中已用&ldquo知領域者&rdquo指稱&ldquo自我&rdquo。

    有些抄本在這頌前面增加有一頌: 阿周那說 黑天啊!原質和原人, 領域和知領域者, 知識和知識對象, 我想要知道這一切。

     阿周那啊,要知道我是 一切領域中的知領域者, 領域和知領域者的知識, 我認為才是真正的知識。

    (2) 請聽我扼要地告訴你, 什麼是領域?它像什麼? 怎樣變化?又從何而來? 它是什麼?有什麼能力?(3) 注:這頌中,前面的&ldquo它&rdquo指&ldquo領域&rdquo,後面的&ldquo它&rdquo指&ldquo知領域者&rdquo。

     仙人們已經反複誦唱, 在各種各樣的頌詩中, 在有推理和結論的 梵經許多詞句中。

    (4) 注:《梵經》(Brahmasūtra)是最早系統闡釋奧義書哲學的著作,作者據傳是跋達羅衍那(Bādarāyana),但年代不詳。

     五大和我慢, 智慧和未顯, 十種感官一種心, 五種感官對象。

    (5) 注:&ldquo五大&rdquo(mahābhūta)是地、水、火、風和空。

    &ldquo我慢&rdquo()是自我感覺或自我意識。

    智慧(buddhi,&ldquo覺&rdquo)是智力。

    &ldquo未顯&rdquo(avyakta)是處于原始狀态的原質。

    十種感官是五種感覺器官和五種行動器官,參閱第三章第6頌注。

    心是思想。

    五種感官對象是色、聲、香、味和觸。

    這些都是原質的産物,再加上原人,便是數論所謂的&ldquo二十五谛&rdquo。

     願望、憎恨和苦樂, 聚合、意識和堅定, 關于領域及其變化, 這些是簡要的說明。

    (6) 不驕傲,不欺詐, 戒殺,寬容,正直, 純潔,尊敬老師, 堅定,控制自己。

    (7) 摒棄感官對象, 絕不妄自尊大, 看清生老病死 這些痛苦缺陷。

    (8) 對妻兒和家庭, 不迷戀,不執著, 稱心或者不稱心, 永遠平等看待。

    (9) 專心修習瑜伽, 堅定地崇拜我, 喜歡獨自隐居, 厭棄嘈雜人群。

    (10) 追求自我知識, 洞悉真知含義, 這被稱作知識, 此外皆是無知。

    (11) 注:&ldquo自我知識&rdquo是以自我為知識對象。

     我将告訴你知識對象, 知道了它,就嘗到甘露, 它是無始、至高的梵, 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

    (12) 注:&ldquo梵&rdquo是世界本原,也是至高的自我。

     到處有它的手和腳, 到處有它的頭和臉, 到處有它的眼和耳, 居于世界,包羅一切。

    (13) 注:這頌與《白騾奧義書》(3.16)中對&ldquo原人&rdquo的描述相似: 手足遍及一切,眼、頭和臉遍及一切, 耳朵遍及一切,他在世界上覆蓋一切。

     它似乎具備感官功能, 卻又沒有任何感官, 不執著,又支持一切, 無性質,又感受性質。

    (14) 注:《白騾奧義書》(3.18)中提到它&ldquo似乎具有一切感官性質,而實際上摒棄一切感官&rdquo。

     它在衆生内外, 在遠處,也在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