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神:教師和拯救者
關燈
小
中
大
默無聞地為一個與她地位對等的人所愛,在破舊的小屋裡節儉度日,但是從早到晚,她都會坦然自信地沐于愛之中,輕松而快活。
這憂是何等的豐盈,就像成熟的果實,幾乎因沉重而低下頭,隻等待着收獲季節的來臨,當此之時,國王的思想将把所有憂慮的種子播撒出去。
即使那女子可以滿足于什麼也不是的狀态,可國王卻不會滿意,而這恰恰因為他愛這個女子,因為對于他來說,成為那女子的恩主比失去她更困難。
更有甚者,假如那女子至今甚至還無法理解他&mdash&mdash當我們不恰當地談論人事的時候,我們隻能假設某種精神上的差别的存在,它将使理解變得不可能。
沉睡在這不幸的愛情之中的憂是多麼的深沉,誰又敢去驚醒它呢?不過,一個人不會受這種憂所折磨,若有,我們将把他引薦給蘇格拉底,或者引薦給那些在一種更美好的意義上能夠使不平等變得平等的人。
假如瞬間将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沒有這一點,我們将返回到蘇格拉底的立場上,盡管我們意在超越),學生就處于謬誤之中,且因他自身的罪過。
但是他是神愛的對象,神想成為他的教師,而且神所關切的是使平等出場。
假如平等不能出場,這愛将是不幸的,而教育也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彼此不能相互理解。
人們可能會認為,對神來說這一點無關緊要,因為他并不需要學生。
可是人們忘了,或者更準确地說,唉,人們顯示出他們有多不理解他;人們忘了,神是愛學生的。
正如王者之憂隻能在王者的靈魂中才能找到,很多人類的語言根本就沒有提到過那種憂,也就是說人類的語言自愛到不願感受這類憂的地步。
而這正是神将那種不可測度的憂留給自己的原因。
他知道,他可以把學生從身邊推開,他并不需要他,學生将因自身的罪過而沉淪,他可以任其下沉。
他還知道,讓學生樹立起坦然自信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若無坦然自信,理解和平等将不存在,愛将是不幸的。
對這種憂毫無知覺的人,其靈魂是貧瘠的,就像一種小硬币,它既沒有該撒的像,也沒有神的像[10]。
于是任務确定了,我們要去邀請一位詩人,假如他恰好沒有受邀别處;假如他并不是那種詩人,也就是說,如果快樂最終降臨,他将會與吹笛者以及其他吵鬧之輩一起從憂的世界中被驅逐出去[11]。
這位詩人的任務是去尋找一種解決辦法,一個統一點,那裡存在着基于愛的真正的理解,那裡神的憂慮将驅趕痛苦。
因為那是一種不可測度的愛,它不會滿足于愛的對象或許愚蠢地自認自己幸福地擁有的東西。
甲,統一性以提升的方式出場。
神将把學生提高到與自己同等的高度,使其榮耀,并用千年般的喜悅款待他(因為一千年于他就像是一天)[12],讓他在快樂的漩渦中忘掉那種誤解。
不錯,那學生極可能因此而自視自己是幸福的。
這難道不榮耀嗎,神的目光落在他身上,突然間他獲得了成功,就像那個地位低下的女子一樣。
這難道不榮耀嗎,他得到了幫助,把一切視為是徒勞的、為自己的心所欺騙的東西!可是那位高貴的國王已經看穿了那個難點&mdash&mdash他看人是内行,他看到那女子實際上是被欺騙了。
最糟糕的是,人們自己毫無察覺,但卻受到了外表的迷惑。
統一性可以這樣出場:神向學生顯現自身,接受學生的膜拜,讓他因此而忘記自身。
同樣地,那位國王可以用這種方式向那個地位低下的女子展示自己的風采&mdash&mdash他讓壯麗的太陽升到她的小屋上方,照耀到那塊他向那女子展示自己的地方,讓她在崇拜中忘掉自身。
唉,這樣也許會使那女子滿意,但國王卻不會滿意;他要的不是他自己的榮耀,而是那女子的。
因此,他的憂如此深重,那女子并不理解他;但若要欺騙那女子,則他的憂更為深重。
在他的眼中,無法将他的愛完美地表達出來,這一點本身就是一種欺騙,盡管無人理解他,盡管責備試圖折磨他的靈魂。
沿着這條道路的愛是不幸的,或許學生和女子的愛看起來是幸福的,而教師和國王的則不是;對于後者而言,任何假象都無法使其信服。
于是神樂于将百合花裝點得比所羅門更有光彩[13],可是假如理解在此是可能的話,那麼百合花将處于一種可悲的幻象之中,它看到了光彩的外表,以為自己就是被愛的一方。
百合花輕松快活地立于草地上,與風嬉戲,像微風一樣無憂無慮;但它很可能會變得憔悴,并且不再坦然自信地昂起頭。
神的憂慮正在于此:百合的枝葉是纖細的,它很快就會被折斷。
可是假如瞬間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話,他的憂慮會變得不可言說。
曾經有個對神十分了解的民族,他們認為,看到神就意味着死亡[14]。
誰人能解這憂的矛盾呢?不顯現自身意味着愛的死亡,而顯現自身又意味着被愛者的死亡!噢,人心追求的常常是權力,他們的思想不停地奔向那裡,仿佛那樣一來一切都會清晰可解,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天堂裡不僅有喜,而且還有憂。
這是何等深重的憂呵,必須拒絕那個學生用其全部靈魂所追求的東西,而拒絕他這一點的原因恰恰在于學生是被愛者。
乙,于是統一性應該以另一種方式出場。
在此我們将再次提到蘇格拉底,因為他所謂的無知不是别的,而是對學生的愛的一種具有統一性的表述。
正如我們所知,這統一性就是真理。
假如瞬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話,那麼這一點就算不得真理了,因為學生的一切都應歸功于教師。
按蘇格拉底的思路,假如學生确信他真的欠了教師些什麼,而不是說教師隻是為他提供幫助以使他成為他自己,那麼這種教師的愛就隻是欺騙性的。
因此,當神想成為一位教師的時候,神之愛就不僅僅是一種幫助,而且是一種出生的力量,以此方式他使學生出世;或者如前述的是一種&ldquo重生&rdquo,我們用這個詞來描述那種從&ldquo非存在&rdquo到&ldquo存在&rdquo的轉變。
于是,真實的情況就成了這樣,學生把一切都歸功于教師。
可是正是這一點使理解變得十分困難:學生變得一無所是,但卻并未被徹底磨滅;他的一切都歸功于教師,但他卻由此變得坦然自信;他掌握了真理,而真理使他獲得了自由[15];他找到了謬誤的原因,因此坦然自信再次在真理之中獲勝。
在人與人之間提供幫助是至高無上的,而使人出生則為神所保留,神之愛是出生的,但它不同于蘇格拉底所知道的在某個歡宴的場合下用動聽的言辭所描述出的那種生産着的愛[16]。
蘇格拉底所描述的愛其實并不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而是一個自學者與美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他遠離了美的多樣性,專注于美本身,許多優美崇高的話語和思想産生了,&ldquo于是孕育無量數的優美崇高的道理,得到豐富的哲學收獲&rdquo。
(《會飲》,210d)[17]在此有一點是正确的,他把那些早已在内心當中蘊含的東西生産出來了(《會飲》,209c)。
于是,條件就在他身内,那種生産(即出生)隻是把已經存在的東西帶出來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出生的瞬間立刻就被回憶所吞噬的原因。
對于一個以漸漸死去的方式被生出來的人來說有一點是清楚的,他不是漸漸被生出來,他隻不過是越來越清晰地被提醒說,他存在着。
而一個生産出許多優美話語的人,那些言辭其實并非出自他手,他隻是讓其體内的美的事物自己流露了出來。
假如統一性沒有通過上升的方式出場,那麼就該試試下降的方法。
現在假設學生為X,在X的身上應該包含着最低下的部分。
蘇格拉底并不隻是跟聰明的頭腦為伍,神又何嘗去做等級分别呢!為了使統一性出場,神必須與其他人平起平坐,因此他将像最低下的人一樣顯現自身。
而最低下的人就是服務他人的人,也就是說,神将以仆人的形象顯示自身[18]。
這仆人的形象不是僞裝,像國王的破袍子,它正好被風吹開而暴露了國王;也不像蘇格拉底那件輕飄飄的夏袍[19],它薄若無物,但卻既能遮掩又能暴露。
這憂是何等的豐盈,就像成熟的果實,幾乎因沉重而低下頭,隻等待着收獲季節的來臨,當此之時,國王的思想将把所有憂慮的種子播撒出去。
即使那女子可以滿足于什麼也不是的狀态,可國王卻不會滿意,而這恰恰因為他愛這個女子,因為對于他來說,成為那女子的恩主比失去她更困難。
更有甚者,假如那女子至今甚至還無法理解他&mdash&mdash當我們不恰當地談論人事的時候,我們隻能假設某種精神上的差别的存在,它将使理解變得不可能。
沉睡在這不幸的愛情之中的憂是多麼的深沉,誰又敢去驚醒它呢?不過,一個人不會受這種憂所折磨,若有,我們将把他引薦給蘇格拉底,或者引薦給那些在一種更美好的意義上能夠使不平等變得平等的人。
假如瞬間将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沒有這一點,我們将返回到蘇格拉底的立場上,盡管我們意在超越),學生就處于謬誤之中,且因他自身的罪過。
但是他是神愛的對象,神想成為他的教師,而且神所關切的是使平等出場。
假如平等不能出場,這愛将是不幸的,而教育也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彼此不能相互理解。
人們可能會認為,對神來說這一點無關緊要,因為他并不需要學生。
可是人們忘了,或者更準确地說,唉,人們顯示出他們有多不理解他;人們忘了,神是愛學生的。
正如王者之憂隻能在王者的靈魂中才能找到,很多人類的語言根本就沒有提到過那種憂,也就是說人類的語言自愛到不願感受這類憂的地步。
而這正是神将那種不可測度的憂留給自己的原因。
他知道,他可以把學生從身邊推開,他并不需要他,學生将因自身的罪過而沉淪,他可以任其下沉。
他還知道,讓學生樹立起坦然自信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若無坦然自信,理解和平等将不存在,愛将是不幸的。
對這種憂毫無知覺的人,其靈魂是貧瘠的,就像一種小硬币,它既沒有該撒的像,也沒有神的像[10]。
于是任務确定了,我們要去邀請一位詩人,假如他恰好沒有受邀别處;假如他并不是那種詩人,也就是說,如果快樂最終降臨,他将會與吹笛者以及其他吵鬧之輩一起從憂的世界中被驅逐出去[11]。
這位詩人的任務是去尋找一種解決辦法,一個統一點,那裡存在着基于愛的真正的理解,那裡神的憂慮将驅趕痛苦。
因為那是一種不可測度的愛,它不會滿足于愛的對象或許愚蠢地自認自己幸福地擁有的東西。
甲,統一性以提升的方式出場。
神将把學生提高到與自己同等的高度,使其榮耀,并用千年般的喜悅款待他(因為一千年于他就像是一天)[12],讓他在快樂的漩渦中忘掉那種誤解。
不錯,那學生極可能因此而自視自己是幸福的。
這難道不榮耀嗎,神的目光落在他身上,突然間他獲得了成功,就像那個地位低下的女子一樣。
這難道不榮耀嗎,他得到了幫助,把一切視為是徒勞的、為自己的心所欺騙的東西!可是那位高貴的國王已經看穿了那個難點&mdash&mdash他看人是内行,他看到那女子實際上是被欺騙了。
最糟糕的是,人們自己毫無察覺,但卻受到了外表的迷惑。
統一性可以這樣出場:神向學生顯現自身,接受學生的膜拜,讓他因此而忘記自身。
同樣地,那位國王可以用這種方式向那個地位低下的女子展示自己的風采&mdash&mdash他讓壯麗的太陽升到她的小屋上方,照耀到那塊他向那女子展示自己的地方,讓她在崇拜中忘掉自身。
唉,這樣也許會使那女子滿意,但國王卻不會滿意;他要的不是他自己的榮耀,而是那女子的。
因此,他的憂如此深重,那女子并不理解他;但若要欺騙那女子,則他的憂更為深重。
在他的眼中,無法将他的愛完美地表達出來,這一點本身就是一種欺騙,盡管無人理解他,盡管責備試圖折磨他的靈魂。
沿着這條道路的愛是不幸的,或許學生和女子的愛看起來是幸福的,而教師和國王的則不是;對于後者而言,任何假象都無法使其信服。
于是神樂于将百合花裝點得比所羅門更有光彩[13],可是假如理解在此是可能的話,那麼百合花将處于一種可悲的幻象之中,它看到了光彩的外表,以為自己就是被愛的一方。
百合花輕松快活地立于草地上,與風嬉戲,像微風一樣無憂無慮;但它很可能會變得憔悴,并且不再坦然自信地昂起頭。
神的憂慮正在于此:百合的枝葉是纖細的,它很快就會被折斷。
可是假如瞬間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話,他的憂慮會變得不可言說。
曾經有個對神十分了解的民族,他們認為,看到神就意味着死亡[14]。
誰人能解這憂的矛盾呢?不顯現自身意味着愛的死亡,而顯現自身又意味着被愛者的死亡!噢,人心追求的常常是權力,他們的思想不停地奔向那裡,仿佛那樣一來一切都會清晰可解,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天堂裡不僅有喜,而且還有憂。
這是何等深重的憂呵,必須拒絕那個學生用其全部靈魂所追求的東西,而拒絕他這一點的原因恰恰在于學生是被愛者。
乙,于是統一性應該以另一種方式出場。
在此我們将再次提到蘇格拉底,因為他所謂的無知不是别的,而是對學生的愛的一種具有統一性的表述。
正如我們所知,這統一性就是真理。
假如瞬間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話,那麼這一點就算不得真理了,因為學生的一切都應歸功于教師。
按蘇格拉底的思路,假如學生确信他真的欠了教師些什麼,而不是說教師隻是為他提供幫助以使他成為他自己,那麼這種教師的愛就隻是欺騙性的。
因此,當神想成為一位教師的時候,神之愛就不僅僅是一種幫助,而且是一種出生的力量,以此方式他使學生出世;或者如前述的是一種&ldquo重生&rdquo,我們用這個詞來描述那種從&ldquo非存在&rdquo到&ldquo存在&rdquo的轉變。
于是,真實的情況就成了這樣,學生把一切都歸功于教師。
可是正是這一點使理解變得十分困難:學生變得一無所是,但卻并未被徹底磨滅;他的一切都歸功于教師,但他卻由此變得坦然自信;他掌握了真理,而真理使他獲得了自由[15];他找到了謬誤的原因,因此坦然自信再次在真理之中獲勝。
在人與人之間提供幫助是至高無上的,而使人出生則為神所保留,神之愛是出生的,但它不同于蘇格拉底所知道的在某個歡宴的場合下用動聽的言辭所描述出的那種生産着的愛[16]。
蘇格拉底所描述的愛其實并不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而是一個自學者與美的事物之間的關系。
他遠離了美的多樣性,專注于美本身,許多優美崇高的話語和思想産生了,&ldquo于是孕育無量數的優美崇高的道理,得到豐富的哲學收獲&rdquo。
(《會飲》,210d)[17]在此有一點是正确的,他把那些早已在内心當中蘊含的東西生産出來了(《會飲》,209c)。
于是,條件就在他身内,那種生産(即出生)隻是把已經存在的東西帶出來而已,這也就是為什麼出生的瞬間立刻就被回憶所吞噬的原因。
對于一個以漸漸死去的方式被生出來的人來說有一點是清楚的,他不是漸漸被生出來,他隻不過是越來越清晰地被提醒說,他存在着。
而一個生産出許多優美話語的人,那些言辭其實并非出自他手,他隻是讓其體内的美的事物自己流露了出來。
假如統一性沒有通過上升的方式出場,那麼就該試試下降的方法。
現在假設學生為X,在X的身上應該包含着最低下的部分。
蘇格拉底并不隻是跟聰明的頭腦為伍,神又何嘗去做等級分别呢!為了使統一性出場,神必須與其他人平起平坐,因此他将像最低下的人一樣顯現自身。
而最低下的人就是服務他人的人,也就是說,神将以仆人的形象顯示自身[18]。
這仆人的形象不是僞裝,像國王的破袍子,它正好被風吹開而暴露了國王;也不像蘇格拉底那件輕飄飄的夏袍[19],它薄若無物,但卻既能遮掩又能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