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曆史的考察
關燈
小
中
大
們可以說,仿佛每個字母都受到了靈感的啟發(再多的就不能了,因為靈感是信仰的對象,是質的辯證法,它無法通過量化企及)。
再進一步說,在《聖經》中沒有矛盾的痕迹。
讓我們做出假設時小心謹慎,在這方面的一個字眼就會使題外話再現,而在語言學批判方面的好事之徒立刻就會把人們引入歧途。
總體觀之,為了使問題簡單容易,所需要的隻是那種節食式的小心謹慎,是對每一個透着學問的中間句的拒絕,它&ldquo一、二、三&rdquo地就可以演變為長達一個世紀的題外話。
也許這一切并不簡單,就像一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處于危險之中一樣,辯證的發展無時不處于危險之中,處于滑進題外話的危險之中。
無論對于大事還是小事,情況都一樣,并且通常而言一場辯論在第三者聽來顯得乏味之極的原因在于,在第二回合辯論就已經開始講題外話了,而且沿着這條錯誤的道路與真正的對象越來越遠。
(15)因此,人們會利用擊劍手法迷惑對手,以便看看他遇到的是一匹辯證性的漂亮馬,還是一匹穿越括号的快馬,後者隻要進入括号就奔跑如飛。
(16)多少人的生命就是以這種方式度過的,人們從很年輕時起就持續地在括号中行動!不過,我将打斷這些旨在公共利益的道德考察,我有意借此彌補我在曆史的和批判的方面欠缺的能力。
那麼,就《聖經》而言,一切注定井井有條,那又怎樣?不信仰的人是否與信仰靠近了一步呢?不,一步都沒有。
因為信仰不會從直接的科學探究中産生,也不會直接産生;相反,人們會在客觀性之中喪失那種無限的、個體性的、充滿激情的關切,而這正是信仰的條件,無所不在又無處存在,信仰在其中産生。
(17) 就信仰的能量和力量而言,信仰者是否會赢得什麼呢?不,什麼都沒有;毋甯說在煩瑣的知識當中,在那種位于信仰的門前并且渴望信仰的确定性之中,他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結果他需要極大的努力,極大的恐懼與顫栗才不會落入誘惑之中,不會混淆知識和信仰。
(18)至此,信仰在不确定性當中獲得了一個有用的師傅,在确定性當中它則獲得了最危險的敵人。
(19)這也就是說,如果激情被移走,信仰便不複存在,确定性和激情并不相配。
讓我們用一個類比加以說明。
一個相信神和天道存在的人,因之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當中比在完美的世界當中更容易保持信仰,更容易确定性地獲得信仰(而非一個幻象)。
在不完美的世界當中,激情是警覺的;在完美的世界中,信仰則無法想象。
于是有教導說,信仰在永恒之中被廢除了。
這是何等的幸運,這個人心向往的假設,批判神學最美好的願望是一種不可能性,因為即使是願望最完滿的實現也隻不過是一種近似!而科研人員又是何等的幸運,因為錯誤從不在他們身上出現!即使所有的天使聚集一堂,他們也隻能帶來一種近似,因為就曆史知識而言,近似是唯一的确定性,隻是它不足以使永恒福祉建基其上。
于是,我提出相反的假設,即敵人如其所願地就《聖經》做了成功的證明,這證明确定無疑地超出了最險惡的敵人的最強烈的願望。
那又怎樣?這敵人由此把基督教廢除了嗎?根本沒有。
他損害信仰者了嗎?沒有,一點兒也沒有。
他成功地使自己免除不是信仰者的責任了嗎?根本沒有。
也就是說,就因為這些經書并非出自這些作者之手,它們不真實,不完整,沒有受到靈感啟發(這一點卻是無可反駁的,因為它是信仰的對象),這并不能理所當然地推論說,這些作者并未存在過,尤其不能說,基督不曾存在。
在某種程度上,信仰者具有同樣的自由接受這觀點,我們要好好地想想,是同樣的自由。
因為假如他憑借某種證明的力量接受它的話,他就開始放棄信仰了。
果若事情發展到了這步田地,信仰者就是有罪過的,如果這是他自找的,如果是他自己想以證明的方式把勝利置于非信仰者手上的話。
事情的難點正在于此,而我将再次被拉回淵博的神學那裡。
這證明是為誰而做的呢?信仰不需要它,信仰甚至視其為敵人。
反之,當信仰開始對自己感到難為情的時候,當信仰像一個不滿足于愛的戀人的時候&mdash&mdash他隐隐地因戀人而難為情,随後就會證實他的與衆不同。
也就是說,當信仰開始喪失激情的時候,當信仰開始終止為信仰的時候,證明才是必要的,以便享受來自非信仰者的普遍的尊敬。
唉,在這一點上,我們就不提教會的布道者通過混淆範疇而在修辭學上表現出來的笨拙了吧。
信仰的徒然(一個現代的替代物,相互接受榮耀的人,他們如何能信,《約翰福音》5∶44)不會、當然也不能承載信仰的犧牲,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則真正的出自信仰的布道詞在整個歐洲都很少聽見。
(20)思辨已經理解了一切的一切!教會的布道者有所保留,他承認,到目前為止他尚未理解全部,他承認他正在努力(可憐的家夥,這就是一個範疇的混淆!)。
他說:&ldquo如果真有人理解了一切,那麼我承認(唉,他感到局促不安,他沒有意識到他本該用反諷來對待他人),我尚未理解,并且無法證明這一切,我們這些卑微之輩(唉,他在一個錯誤的地方感覺到了自己的卑微)隻能滿足于信仰了。
&rdquo(可憐的、慘遭誤解的、至上的激情:信仰,你不得不滿足于這樣一位捍衛者;可憐的布道者,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所宣講的是什麼!可憐的學術貧兒培爾·埃裡克森,他無法真正地在學術上有所造詣,但他擁有信仰,正是信仰才使漁夫成為使徒,使高山挪移&mdash&mdash如果一個人擁有信仰的話!)(21) 當客觀地對待此事的時候,主體便無法充滿激情地與決斷建立關聯,更不會對激情産生無限的關切。
對至多永遠隻是近似的東西充滿無限的關切,這是自相矛盾,因而也是滑稽的。
假如激情無論如何都被确立,狂熱就會出現。
(22)對于無限關切的激情而言,每一個音節都有無限的價值。
[4]錯誤不在于這種無限關切的激情,而在于激情的對象已經變成了近似的對象。
但是,客觀的考察卻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恰恰是因為個體(考察者)變得越來越客觀,無限的、充滿激情的關切越來越少。
假設人們沿着這條道路去證明和尋求對基督教真理的證明,某種奇怪的東西就會出場,也就是說,當人們完成了對基督教真理的證明之時,即是基督教終止成為某種在場的東西之際;就其成為已經過去的東西而言,基督教成了曆史,其真理,也就是曆史性真理,如今被提到可靠性的層面上。
以此方式,《路加福音》第18章、第8節當中那個憂慮的預言實現了:&ldquo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rdquo 考察者越客觀,越無法在永恒福祉、也就是他的永恒福祉與他的考察之間建立關聯,因為永恒福祉隻對充滿激情的、無限關切的主體才有可能。
于是,考察者(無論他是一名研究性的學者還是淺嘗辄止的教衆之一)在生命的邊界線上做了如下的告别演說,對自我進行了客觀的理解:當我年輕的時候,某些某些經書曾經被懷疑,現在人們已經證明了它們的真實性。
可是就在最近,人們反過來對某些從未懷疑過的經書提出了質疑。
不過,肯定會有某位學者出現的,凡此等等。
這個謙遜的、客觀的主體懷着受到贊揚的英雄主義置身事外;他随時聽命,一旦真理得出,他即刻樂于接受。
不過,他努力企及的是一個遙遠的目标(不可否認,因為近似可以想多遠就多遠),而當草生長的時候,考察者已經餓死了,鎮靜,因為他是客觀的。
(23)噢,客觀性,你沒有無端地被頌揚!你無所不能,就連信仰最堅定的人對其永福也不會如此确定,尤其不會如此肯定自己不會喪失它,猶如客觀性的主體那樣!因此,這種客觀性和謙遜一定處于錯誤的地方,它們是非基督教的。
以這種方式步入基督教真理必定也是可疑的。
基督教是精神,精神是内心性,内心性是主體性,主體性本質上就是激情,至上的激情就是對個人的永恒福祉的無限的、個體性的關切。
一旦人們将主體性移走,并且從主體性中移走激情,從激情中移走無限的關切,則決斷根本無從出現,無論是在這個或者在其他的論題當中。
所有的決斷,所有本質性的決斷都在主體性之中。
一個考察者(就是客觀性的主體)從未在任何地方有做出決斷的無限需求
再進一步說,在《聖經》中沒有矛盾的痕迹。
讓我們做出假設時小心謹慎,在這方面的一個字眼就會使題外話再現,而在語言學批判方面的好事之徒立刻就會把人們引入歧途。
總體觀之,為了使問題簡單容易,所需要的隻是那種節食式的小心謹慎,是對每一個透着學問的中間句的拒絕,它&ldquo一、二、三&rdquo地就可以演變為長達一個世紀的題外話。
也許這一切并不簡單,就像一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處于危險之中一樣,辯證的發展無時不處于危險之中,處于滑進題外話的危險之中。
無論對于大事還是小事,情況都一樣,并且通常而言一場辯論在第三者聽來顯得乏味之極的原因在于,在第二回合辯論就已經開始講題外話了,而且沿着這條錯誤的道路與真正的對象越來越遠。
(15)因此,人們會利用擊劍手法迷惑對手,以便看看他遇到的是一匹辯證性的漂亮馬,還是一匹穿越括号的快馬,後者隻要進入括号就奔跑如飛。
(16)多少人的生命就是以這種方式度過的,人們從很年輕時起就持續地在括号中行動!不過,我将打斷這些旨在公共利益的道德考察,我有意借此彌補我在曆史的和批判的方面欠缺的能力。
那麼,就《聖經》而言,一切注定井井有條,那又怎樣?不信仰的人是否與信仰靠近了一步呢?不,一步都沒有。
因為信仰不會從直接的科學探究中産生,也不會直接産生;相反,人們會在客觀性之中喪失那種無限的、個體性的、充滿激情的關切,而這正是信仰的條件,無所不在又無處存在,信仰在其中産生。
(17) 就信仰的能量和力量而言,信仰者是否會赢得什麼呢?不,什麼都沒有;毋甯說在煩瑣的知識當中,在那種位于信仰的門前并且渴望信仰的确定性之中,他處于極其危險的境地,結果他需要極大的努力,極大的恐懼與顫栗才不會落入誘惑之中,不會混淆知識和信仰。
(18)至此,信仰在不确定性當中獲得了一個有用的師傅,在确定性當中它則獲得了最危險的敵人。
(19)這也就是說,如果激情被移走,信仰便不複存在,确定性和激情并不相配。
讓我們用一個類比加以說明。
一個相信神和天道存在的人,因之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當中比在完美的世界當中更容易保持信仰,更容易确定性地獲得信仰(而非一個幻象)。
在不完美的世界當中,激情是警覺的;在完美的世界中,信仰則無法想象。
于是有教導說,信仰在永恒之中被廢除了。
這是何等的幸運,這個人心向往的假設,批判神學最美好的願望是一種不可能性,因為即使是願望最完滿的實現也隻不過是一種近似!而科研人員又是何等的幸運,因為錯誤從不在他們身上出現!即使所有的天使聚集一堂,他們也隻能帶來一種近似,因為就曆史知識而言,近似是唯一的确定性,隻是它不足以使永恒福祉建基其上。
于是,我提出相反的假設,即敵人如其所願地就《聖經》做了成功的證明,這證明确定無疑地超出了最險惡的敵人的最強烈的願望。
那又怎樣?這敵人由此把基督教廢除了嗎?根本沒有。
他損害信仰者了嗎?沒有,一點兒也沒有。
他成功地使自己免除不是信仰者的責任了嗎?根本沒有。
也就是說,就因為這些經書并非出自這些作者之手,它們不真實,不完整,沒有受到靈感啟發(這一點卻是無可反駁的,因為它是信仰的對象),這并不能理所當然地推論說,這些作者并未存在過,尤其不能說,基督不曾存在。
在某種程度上,信仰者具有同樣的自由接受這觀點,我們要好好地想想,是同樣的自由。
因為假如他憑借某種證明的力量接受它的話,他就開始放棄信仰了。
果若事情發展到了這步田地,信仰者就是有罪過的,如果這是他自找的,如果是他自己想以證明的方式把勝利置于非信仰者手上的話。
事情的難點正在于此,而我将再次被拉回淵博的神學那裡。
這證明是為誰而做的呢?信仰不需要它,信仰甚至視其為敵人。
反之,當信仰開始對自己感到難為情的時候,當信仰像一個不滿足于愛的戀人的時候&mdash&mdash他隐隐地因戀人而難為情,随後就會證實他的與衆不同。
也就是說,當信仰開始喪失激情的時候,當信仰開始終止為信仰的時候,證明才是必要的,以便享受來自非信仰者的普遍的尊敬。
唉,在這一點上,我們就不提教會的布道者通過混淆範疇而在修辭學上表現出來的笨拙了吧。
信仰的徒然(一個現代的替代物,相互接受榮耀的人,他們如何能信,《約翰福音》5∶44)不會、當然也不能承載信仰的犧牲,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則真正的出自信仰的布道詞在整個歐洲都很少聽見。
(20)思辨已經理解了一切的一切!教會的布道者有所保留,他承認,到目前為止他尚未理解全部,他承認他正在努力(可憐的家夥,這就是一個範疇的混淆!)。
他說:&ldquo如果真有人理解了一切,那麼我承認(唉,他感到局促不安,他沒有意識到他本該用反諷來對待他人),我尚未理解,并且無法證明這一切,我們這些卑微之輩(唉,他在一個錯誤的地方感覺到了自己的卑微)隻能滿足于信仰了。
&rdquo(可憐的、慘遭誤解的、至上的激情:信仰,你不得不滿足于這樣一位捍衛者;可憐的布道者,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所宣講的是什麼!可憐的學術貧兒培爾·埃裡克森,他無法真正地在學術上有所造詣,但他擁有信仰,正是信仰才使漁夫成為使徒,使高山挪移&mdash&mdash如果一個人擁有信仰的話!)(21) 當客觀地對待此事的時候,主體便無法充滿激情地與決斷建立關聯,更不會對激情産生無限的關切。
對至多永遠隻是近似的東西充滿無限的關切,這是自相矛盾,因而也是滑稽的。
假如激情無論如何都被确立,狂熱就會出現。
(22)對于無限關切的激情而言,每一個音節都有無限的價值。
[4]錯誤不在于這種無限關切的激情,而在于激情的對象已經變成了近似的對象。
但是,客觀的考察卻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恰恰是因為個體(考察者)變得越來越客觀,無限的、充滿激情的關切越來越少。
假設人們沿着這條道路去證明和尋求對基督教真理的證明,某種奇怪的東西就會出場,也就是說,當人們完成了對基督教真理的證明之時,即是基督教終止成為某種在場的東西之際;就其成為已經過去的東西而言,基督教成了曆史,其真理,也就是曆史性真理,如今被提到可靠性的層面上。
以此方式,《路加福音》第18章、第8節當中那個憂慮的預言實現了:&ldquo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嗎?&rdquo 考察者越客觀,越無法在永恒福祉、也就是他的永恒福祉與他的考察之間建立關聯,因為永恒福祉隻對充滿激情的、無限關切的主體才有可能。
于是,考察者(無論他是一名研究性的學者還是淺嘗辄止的教衆之一)在生命的邊界線上做了如下的告别演說,對自我進行了客觀的理解:當我年輕的時候,某些某些經書曾經被懷疑,現在人們已經證明了它們的真實性。
可是就在最近,人們反過來對某些從未懷疑過的經書提出了質疑。
不過,肯定會有某位學者出現的,凡此等等。
這個謙遜的、客觀的主體懷着受到贊揚的英雄主義置身事外;他随時聽命,一旦真理得出,他即刻樂于接受。
不過,他努力企及的是一個遙遠的目标(不可否認,因為近似可以想多遠就多遠),而當草生長的時候,考察者已經餓死了,鎮靜,因為他是客觀的。
(23)噢,客觀性,你沒有無端地被頌揚!你無所不能,就連信仰最堅定的人對其永福也不會如此确定,尤其不會如此肯定自己不會喪失它,猶如客觀性的主體那樣!因此,這種客觀性和謙遜一定處于錯誤的地方,它們是非基督教的。
以這種方式步入基督教真理必定也是可疑的。
基督教是精神,精神是内心性,内心性是主體性,主體性本質上就是激情,至上的激情就是對個人的永恒福祉的無限的、個體性的關切。
一旦人們将主體性移走,并且從主體性中移走激情,從激情中移走無限的關切,則決斷根本無從出現,無論是在這個或者在其他的論題當中。
所有的決斷,所有本質性的決斷都在主體性之中。
一個考察者(就是客觀性的主體)從未在任何地方有做出決斷的無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