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
關燈
小
中
大
親愛的讀者,你或許會想起,在《哲學片斷》的結尾處有一個說法,一個看似撰寫續篇的許諾。
作為許諾,這說法(&ldquo假如我真會寫下這一部分的話&rdquo)極其随意,與一個莊嚴的承諾相去甚遠。
(1)因此我并沒有受那個許諾的束縛,盡管從一開始我有意實現它,并且與之相關的必需品已準備齊全。
許諾本應是高度莊嚴的,以最佳的形式,但是如此一來,出版一本無法且無意引起轟動的小冊子和做出一個莊嚴的許諾之間就存在着不一緻,假如是真的話,後者定會引起轟動,而且是極大的轟動。
(2)你很清楚這類事情。
有作家出版了一部巨著,在著作剛剛問世八天之際,他碰巧與一位讀者談天,那位讀者懷着期待的熱情彬彬有禮地問他是否很快就要寫一本新書。
這位作家上當了:這樣一位讀者,以這麼快的速度閱讀了一部巨著,盡管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但仍保持着閱讀的願望。
唉,可憐的上當的人!在談話的進程當中,那位對新書表現出贊許的興趣的讀者,那位期待着新作問世的讀者承認,他承認自己根本就沒有讀過那本書,或許永遠都沒時間去讀。
他隻是在一次聚會上聽人說起這位作家的一部新作,而證實這一點對他來說無比重要。
一位作家發表了一部作品,他會這樣想:如今我有一個月的時間放松放松,直到那些評論家先生們讀完該書。
發生了什麼呢?作品發表後第三天,一則匆忙寫就的書刊公告出現了,在結尾處許諾要寫一篇書評。
(3)這個公告引發了巨大的轟動。
漸漸地,那本書被人遺忘了,而書評壓根兒就沒出現。
兩年後,在一個圈子裡有人議論起那部作品,一位消息靈通人士提醒那些健忘者,說某某曾為那部作品寫過書評。
一個許諾就這樣滿足了時代的要求。
首先它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兩年後,那個許諾人仍然享有諾言兌現的榮幸。
許諾引發人的興趣;假如諾言兌現,兌現者隻會損害自身,因為兌現是無趣的。
就我所做出的許諾而言,其随意的形式并非偶然。
這許諾根本不是什麼許諾,因為客觀地講,這許諾是由一本小冊子完成的。
如果人們可以把一樁事情分成最容易和最難的部分,那麼做出許諾的作家就應該這樣行事:他從最容易的部分開始,而許諾把最難的部分作為續篇。
這樣的諾言是鄭重的,在各個方面都值得接受。
反之,如果他先完成最難的部分,然後承諾寫一個續篇,他就是漫不經心的,尤其那是每個仔細閱讀過第一部分的人自己就能輕易完成的續篇,假如他受過必要的教育,假如他認為這一切值得他費勁的話。
關于《哲學片斷》就是如此:如其所言,這個續篇隻是為所讨論的問題披上曆史的外衣。
所讨論的問題是困難之所在,假如這一切有難度的話;而曆史的外衣則相當容易。
我無意冒犯任何人,我認為并非所有神學系畢業生都能以小冊子表現出的那種辯證的節奏來讨論該問題;在閱讀過那本小冊子後,也不是所有神學系畢業生都能将之抛在一旁,随後自己用小冊子清楚展開的辯證的明晰性來讨論問題。
但是就本續篇而言,我堅信、但卻并不知道這是否是在恭維某人,每個神學系畢業生都有能力完成續篇的寫作&mdash&mdash如果他真有能力去仿效那些辯證性的、無畏的姿态和運動的話。
&mdash&mdash這就是續篇寫作的許諾的性質。
因此,它以附言的形式出現就是正常的,而作家本人也可以遠離被指責為女性化,因為他把重要的東西放在附言當中說,假如此處的論題真有重要性的話。
從本質上說不存在什麼續篇。
而在另一種意義上,就為該論題披上曆史外衣所需的學識和學問而言,這個續篇可以是無窮無盡的。
榮耀歸于學識和知識,贊美将給予以知識的确定性和親曆的可靠性來掌控素材的人。
但是,辯證性才是這個論題的生命力。
假如論題并非辯證性地清晰,而是把罕見的學識和高度的敏銳用于論題的特殊面向之上,那麼對于有着辯證興趣的人來說,論題隻會被弄得愈加困難。
無可否認地,關于這個論題有傑作問世,就這些作者的學識、批判性的敏銳和組織藝術而言,本書作者懷有深深的敬意,在學生時代即希望自己能夠以超出實際所有的才能去追随其指導,直到他懷着對這些傑出之士的崇拜、懷着被遺棄的沮喪以及懷疑的痛苦這些混雜的情感發現,盡管曾經付出了超凡的努力,該論題并沒有向前推進,反而被推後了。
于是,假如赤裸裸的辯證考量顯示出,不存在什麼近似值,沿着這條道路想量化地步入信仰是一種誤解,一個幻象。
對于信仰者而言,關切這種考量是一種誘惑,一種他在信仰的激情之中應該竭力加以抗拒的誘惑,以免一切這樣結束(請注意,通過對誘惑的屈服,也就是通過極度的不幸),即他成功地把信仰轉變成了别的東西,轉變成了另一種确定性,它替代了那種在他本人開始實現從不信到信仰的質的跳躍之時恰恰摒棄了的或然性和保證。
若果如此,每一個并非不熟悉淵博的科學研究、并非沒有求知的願望以做出如是理解的人,當面對那些因學識、敏銳性和名望而出類拔萃的人物之時,都會感覺到自身被擠壓的狀态,他在崇拜之中學會了
作為許諾,這說法(&ldquo假如我真會寫下這一部分的話&rdquo)極其随意,與一個莊嚴的承諾相去甚遠。
(1)因此我并沒有受那個許諾的束縛,盡管從一開始我有意實現它,并且與之相關的必需品已準備齊全。
許諾本應是高度莊嚴的,以最佳的形式,但是如此一來,出版一本無法且無意引起轟動的小冊子和做出一個莊嚴的許諾之間就存在着不一緻,假如是真的話,後者定會引起轟動,而且是極大的轟動。
(2)你很清楚這類事情。
有作家出版了一部巨著,在著作剛剛問世八天之際,他碰巧與一位讀者談天,那位讀者懷着期待的熱情彬彬有禮地問他是否很快就要寫一本新書。
這位作家上當了:這樣一位讀者,以這麼快的速度閱讀了一部巨著,盡管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但仍保持着閱讀的願望。
唉,可憐的上當的人!在談話的進程當中,那位對新書表現出贊許的興趣的讀者,那位期待着新作問世的讀者承認,他承認自己根本就沒有讀過那本書,或許永遠都沒時間去讀。
他隻是在一次聚會上聽人說起這位作家的一部新作,而證實這一點對他來說無比重要。
一位作家發表了一部作品,他會這樣想:如今我有一個月的時間放松放松,直到那些評論家先生們讀完該書。
發生了什麼呢?作品發表後第三天,一則匆忙寫就的書刊公告出現了,在結尾處許諾要寫一篇書評。
(3)這個公告引發了巨大的轟動。
漸漸地,那本書被人遺忘了,而書評壓根兒就沒出現。
兩年後,在一個圈子裡有人議論起那部作品,一位消息靈通人士提醒那些健忘者,說某某曾為那部作品寫過書評。
一個許諾就這樣滿足了時代的要求。
首先它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兩年後,那個許諾人仍然享有諾言兌現的榮幸。
許諾引發人的興趣;假如諾言兌現,兌現者隻會損害自身,因為兌現是無趣的。
就我所做出的許諾而言,其随意的形式并非偶然。
這許諾根本不是什麼許諾,因為客觀地講,這許諾是由一本小冊子完成的。
如果人們可以把一樁事情分成最容易和最難的部分,那麼做出許諾的作家就應該這樣行事:他從最容易的部分開始,而許諾把最難的部分作為續篇。
這樣的諾言是鄭重的,在各個方面都值得接受。
反之,如果他先完成最難的部分,然後承諾寫一個續篇,他就是漫不經心的,尤其那是每個仔細閱讀過第一部分的人自己就能輕易完成的續篇,假如他受過必要的教育,假如他認為這一切值得他費勁的話。
關于《哲學片斷》就是如此:如其所言,這個續篇隻是為所讨論的問題披上曆史的外衣。
所讨論的問題是困難之所在,假如這一切有難度的話;而曆史的外衣則相當容易。
我無意冒犯任何人,我認為并非所有神學系畢業生都能以小冊子表現出的那種辯證的節奏來讨論該問題;在閱讀過那本小冊子後,也不是所有神學系畢業生都能将之抛在一旁,随後自己用小冊子清楚展開的辯證的明晰性來讨論問題。
但是就本續篇而言,我堅信、但卻并不知道這是否是在恭維某人,每個神學系畢業生都有能力完成續篇的寫作&mdash&mdash如果他真有能力去仿效那些辯證性的、無畏的姿态和運動的話。
&mdash&mdash這就是續篇寫作的許諾的性質。
因此,它以附言的形式出現就是正常的,而作家本人也可以遠離被指責為女性化,因為他把重要的東西放在附言當中說,假如此處的論題真有重要性的話。
從本質上說不存在什麼續篇。
而在另一種意義上,就為該論題披上曆史外衣所需的學識和學問而言,這個續篇可以是無窮無盡的。
榮耀歸于學識和知識,贊美将給予以知識的确定性和親曆的可靠性來掌控素材的人。
但是,辯證性才是這個論題的生命力。
假如論題并非辯證性地清晰,而是把罕見的學識和高度的敏銳用于論題的特殊面向之上,那麼對于有着辯證興趣的人來說,論題隻會被弄得愈加困難。
無可否認地,關于這個論題有傑作問世,就這些作者的學識、批判性的敏銳和組織藝術而言,本書作者懷有深深的敬意,在學生時代即希望自己能夠以超出實際所有的才能去追随其指導,直到他懷着對這些傑出之士的崇拜、懷着被遺棄的沮喪以及懷疑的痛苦這些混雜的情感發現,盡管曾經付出了超凡的努力,該論題并沒有向前推進,反而被推後了。
于是,假如赤裸裸的辯證考量顯示出,不存在什麼近似值,沿着這條道路想量化地步入信仰是一種誤解,一個幻象。
對于信仰者而言,關切這種考量是一種誘惑,一種他在信仰的激情之中應該竭力加以抗拒的誘惑,以免一切這樣結束(請注意,通過對誘惑的屈服,也就是通過極度的不幸),即他成功地把信仰轉變成了别的東西,轉變成了另一種确定性,它替代了那種在他本人開始實現從不信到信仰的質的跳躍之時恰恰摒棄了的或然性和保證。
若果如此,每一個并非不熟悉淵博的科學研究、并非沒有求知的願望以做出如是理解的人,當面對那些因學識、敏銳性和名望而出類拔萃的人物之時,都會感覺到自身被擠壓的狀态,他在崇拜之中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