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江月明
關燈
小
中
大
uoUnaKia&rdquo。
我很想知道它的文字寫法,小鄭說因是俗語,所以沒有文字,可能是&ldquo慢走&rdquo之訛吧。
總之,是&ldquo請路上小心&rdquo之類的意思。
日本的藝妓都說&ldquo再來坐&rdquo,而飯店女招待則說&ldquo慢走&rdquo,看來用語在哪裡都相同&mdash&mdash我在無聊之中發現了一絲樂趣。
出東園時已是十二點半了,我以為大家要回去了,但大家再次&mdash&mdash不,是第四次&mdash&mdash尋歡,到了一個新妓樓。
那裡好像叫作&ldquo慶雲堂&rdquo。
與前三家相比,它的好處是房子上有一個屋頂花園,設有座位供客人們坐。
那裡除了我們之外,還有幾群别的客人在飲酒賞月,聽歌作樂。
其中的一群在聽&ldquo開天冠&rdquo,演奏者中有數人是我們在最初的月紅堂、後來的寶鳳堂裡都遇到的,看樣子這兒并非每個妓樓都有自己固定的&ldquo開天冠&rdquo演奏者。
我的同伴們喝多少酒都不覺得夠,到慶雲堂後更是重新開始暢飲,我對他們旺盛的精力有些生畏了。
他們都隻有二十二三歲,念及此,我不禁深深感慨自己已經年屆三十,同時又認識到了自己是多麼不适應逢場作戲的場合。
他們為助酒興,已開始猜拳行酒令,我不會猜拳,于是又落為了孤單一人。
妓女們不時想起悄然在一旁的我這個異國人,就過來一個勁兒地勸酒,待酒杯空了,再加新酒。
我謝了謝她們這種不時的關照,獨自欣賞起空中的滿月&mdash&mdash月光如水,鄉愁亦如水。
我不是易醉之人,并且醉過一次再醒來後就決計不會醉第二次了。
于是,我就這麼靜靜地體味滲入心胸的鄉愁,或眺望高高的月亮,或看看月下玩興正濃的同伴。
随後口中不禁用本國語言反複低吟起艾興多爾夫(5)的那首《思鄉》中的一段&mdash&mdash艾興多爾夫好像也是如我這樣随口吟誦而作成這首詩的。
誰要到他鄉去漫遊, 一定要帶愛人同行。
别人都在歡呼,而讓 異鄉之人孤苦伶仃。
其他的客人不知何時已紛紛回去了,可我們這一夥人看樣子一點兒也不想離開。
他們點了&ldquo開天冠&rdquo,我們的歌聲伴着那暴風雨般的樂器聲飄到周圍很遠很遠的地方。
無論是在别處的妓樓,還是在慶雲堂,剛才還四下裡響着的弦歌聲與談笑聲現在都止住了,隻剩我們的聲音,我們是那晚廈門最後的遊玩者。
我悄悄掏出懷表一看,現在已經是早上三點了! 我們總算離開了慶雲堂,到了來時下舢闆的碼頭。
我們的歌聲一停,廈門就一下子寂然無聲了。
到底是玩累了,大家誰也不說話。
碼頭上漲潮的潮水,幾乎快要溢上道路。
我們中的一人大聲叫道:&ldquo船家!&rdquo &ldquo船&mdash&mdash家&mdash&mdash!&rdquo在這極其狹小、道旁卻是成排的高大房屋的碼頭上,回答我們的是山間的回聲。
我們再次呼喚船家,仍隻有回聲作答。
第三次呼喚時,與回聲一起傳來了一聲&ldquo應!&rdquo,随後是船槳劃水的聲音。
我們六個人登上了那隻舢闆,槳的每一下劃水,都揉碎了月影。
在這因滿潮而顯得比湖水還要平靜的水面上,我們是唯一的一隻舢闆,劃槳産生的水中漣漪,一直波及很遠很遠。
不知是什麼燈火,廈門島遠處漁民部落附近的唯一的燈影,細細長長地映在水上,随着泛起的漣漪而微微顫動。
月下小船的速度很慢。
按理,一隻舢闆的乘坐者不可超過五人,而我們加上船家已有七人了。
在潔白的月光中,七人仿佛穿了白衣,立在舟中,誰也不想開口說話。
我那醉得遲鈍的、仿佛病态地透明起來的大腦裡,突然覺得這是個可怕的場面。
前方水面上有幾個很大的漩渦,好像是因為潮水下面有岩石之類的東西,這令我非常不安。
我掏表一看&mdash&mdash在月光中,秒針的走動也清晰可見&mdash&mdash往常不到二十分鐘的航程,今天已花了四十多分鐘,而且離岸還有一段距離。
月亮已經西傾,夏夜的天空已開始泛白了。
在船家為避開漩渦而改變船向的時候,我不經意地看了看溶在月光中的他的臉。
船行之慢,也并非全無道理了。
在潔白的月光下看去,這位載着尋歡作樂後精疲力竭,甚至無法說話的年輕人的船家,不是一位滿臉皺紋、一輩子過着如水鳥一般的船上生活的老人嗎?大概是上了年紀的人睡覺時易被驚醒的緣故吧,他才第一個應答了我們的呼喚。
這時,我那對行舟緩慢的不滿,以及由疲憊的神經所産生的無名恐懼,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剩下的隻有對這老船夫的同情與哀傷&hellip&hellip *** (1)譯者注:雷尼耶(1864&mdash1936),法國詩人、小說家。
(2)譯者注:英國風景畫家。
(3)譯者注:惠斯勒(1834&mdash1903),美國畫家。
(4)譯者注:指日本。
(5)譯者注:艾興多爾夫(1788&mdash1857),德國詩人、小說家。
我很想知道它的文字寫法,小鄭說因是俗語,所以沒有文字,可能是&ldquo慢走&rdquo之訛吧。
總之,是&ldquo請路上小心&rdquo之類的意思。
日本的藝妓都說&ldquo再來坐&rdquo,而飯店女招待則說&ldquo慢走&rdquo,看來用語在哪裡都相同&mdash&mdash我在無聊之中發現了一絲樂趣。
出東園時已是十二點半了,我以為大家要回去了,但大家再次&mdash&mdash不,是第四次&mdash&mdash尋歡,到了一個新妓樓。
那裡好像叫作&ldquo慶雲堂&rdquo。
與前三家相比,它的好處是房子上有一個屋頂花園,設有座位供客人們坐。
那裡除了我們之外,還有幾群别的客人在飲酒賞月,聽歌作樂。
其中的一群在聽&ldquo開天冠&rdquo,演奏者中有數人是我們在最初的月紅堂、後來的寶鳳堂裡都遇到的,看樣子這兒并非每個妓樓都有自己固定的&ldquo開天冠&rdquo演奏者。
我的同伴們喝多少酒都不覺得夠,到慶雲堂後更是重新開始暢飲,我對他們旺盛的精力有些生畏了。
他們都隻有二十二三歲,念及此,我不禁深深感慨自己已經年屆三十,同時又認識到了自己是多麼不适應逢場作戲的場合。
他們為助酒興,已開始猜拳行酒令,我不會猜拳,于是又落為了孤單一人。
妓女們不時想起悄然在一旁的我這個異國人,就過來一個勁兒地勸酒,待酒杯空了,再加新酒。
我謝了謝她們這種不時的關照,獨自欣賞起空中的滿月&mdash&mdash月光如水,鄉愁亦如水。
我不是易醉之人,并且醉過一次再醒來後就決計不會醉第二次了。
于是,我就這麼靜靜地體味滲入心胸的鄉愁,或眺望高高的月亮,或看看月下玩興正濃的同伴。
随後口中不禁用本國語言反複低吟起艾興多爾夫(5)的那首《思鄉》中的一段&mdash&mdash艾興多爾夫好像也是如我這樣随口吟誦而作成這首詩的。
誰要到他鄉去漫遊, 一定要帶愛人同行。
别人都在歡呼,而讓 異鄉之人孤苦伶仃。
其他的客人不知何時已紛紛回去了,可我們這一夥人看樣子一點兒也不想離開。
他們點了&ldquo開天冠&rdquo,我們的歌聲伴着那暴風雨般的樂器聲飄到周圍很遠很遠的地方。
無論是在别處的妓樓,還是在慶雲堂,剛才還四下裡響着的弦歌聲與談笑聲現在都止住了,隻剩我們的聲音,我們是那晚廈門最後的遊玩者。
我悄悄掏出懷表一看,現在已經是早上三點了! 我們總算離開了慶雲堂,到了來時下舢闆的碼頭。
我們的歌聲一停,廈門就一下子寂然無聲了。
到底是玩累了,大家誰也不說話。
碼頭上漲潮的潮水,幾乎快要溢上道路。
我們中的一人大聲叫道:&ldquo船家!&rdquo &ldquo船&mdash&mdash家&mdash&mdash!&rdquo在這極其狹小、道旁卻是成排的高大房屋的碼頭上,回答我們的是山間的回聲。
我們再次呼喚船家,仍隻有回聲作答。
第三次呼喚時,與回聲一起傳來了一聲&ldquo應!&rdquo,随後是船槳劃水的聲音。
我們六個人登上了那隻舢闆,槳的每一下劃水,都揉碎了月影。
在這因滿潮而顯得比湖水還要平靜的水面上,我們是唯一的一隻舢闆,劃槳産生的水中漣漪,一直波及很遠很遠。
不知是什麼燈火,廈門島遠處漁民部落附近的唯一的燈影,細細長長地映在水上,随着泛起的漣漪而微微顫動。
月下小船的速度很慢。
按理,一隻舢闆的乘坐者不可超過五人,而我們加上船家已有七人了。
在潔白的月光中,七人仿佛穿了白衣,立在舟中,誰也不想開口說話。
我那醉得遲鈍的、仿佛病态地透明起來的大腦裡,突然覺得這是個可怕的場面。
前方水面上有幾個很大的漩渦,好像是因為潮水下面有岩石之類的東西,這令我非常不安。
我掏表一看&mdash&mdash在月光中,秒針的走動也清晰可見&mdash&mdash往常不到二十分鐘的航程,今天已花了四十多分鐘,而且離岸還有一段距離。
月亮已經西傾,夏夜的天空已開始泛白了。
在船家為避開漩渦而改變船向的時候,我不經意地看了看溶在月光中的他的臉。
船行之慢,也并非全無道理了。
在潔白的月光下看去,這位載着尋歡作樂後精疲力竭,甚至無法說話的年輕人的船家,不是一位滿臉皺紋、一輩子過着如水鳥一般的船上生活的老人嗎?大概是上了年紀的人睡覺時易被驚醒的緣故吧,他才第一個應答了我們的呼喚。
這時,我那對行舟緩慢的不滿,以及由疲憊的神經所産生的無名恐懼,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剩下的隻有對這老船夫的同情與哀傷&hellip&hellip *** (1)譯者注:雷尼耶(1864&mdash1936),法國詩人、小說家。
(2)譯者注:英國風景畫家。
(3)譯者注:惠斯勒(1834&mdash1903),美國畫家。
(4)譯者注:指日本。
(5)譯者注:艾興多爾夫(1788&mdash1857),德國詩人、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