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肴
關燈
小
中
大
上海有各種中國菜。
北京菜、四川菜、湖南菜、南京菜,各地風味的菜館都有,各自在自己的招牌寫明哪方菜肴,以自家的特色吸引客人。
不出一地便能品嘗到全國菜肴的地方據說在中國也就隻有上海了。
雖說同為中國菜,但比較一下廣東菜和北京菜,就會發現大異其趣。
各個有自己的南北特色。
北京和廣東,在氣候和風土上自然大不相同,在人的體格長相、語言風俗上也截然不同。
廣東人即使到了上海,語言也不通,到了北京就如同啞巴一般。
比起青森縣的人和鹿兒島縣(1)的人碰在一起,北京和廣東之間的交通更加不便,平素彼此間很少往來,因此互相間的隔閡就相當深。
從曆史上來講,中國的南北統一,就政治權力集中一處而言還多少有點意義,而欲借此以某種标準來統一民衆的生活形态,則在根本上有違于自然了,其無法實現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正因為如此,菜肴自然也大相徑庭。
四川和湖南,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中,因各個地區不同,地方色彩也就極為濃厚。
因此,若要了解中國菜肴的整個風貌,不一一去品嘗各地的風味菜肴,就很難說已進行了透徹的研究。
我在上海期間,得以有機會品嘗了不少各地的菜肴。
不過,僅是各個吃了一遍,也還未達到比較研究的程度。
即便就某一個菜而言,其烹調制作也非常複雜,以品嘗的人的舌感甚至都很難說清這到底是哪一種滋味。
而且對于初嘗者來說,還有很多東西怎麼也吃不慣或不敢吃。
這些正是中國菜的特色,因此短期的旅行者僅能憑借自己的口味和愛好說一句好吃而已,而不能對中國菜的本質有鞭辟入裡的深刻見解。
不過,總體而言,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一般來說味道不錯。
夾一筷放在嘴裡時,立即有一種滋厚的、濃郁的味道融入舌中,深入整個口腔内,使人沉湎于一種感覺上的陶醉狀态。
就這一點而言,沒有其他食物比中國菜肴更具有魔力之功效了。
中國菜是徹頭徹尾的需用舌覺來品味的菜肴。
不像西菜和日本菜,還需要視覺和嗅覺。
因此,就缺點來說,它缺乏一種雅緻的情趣。
但這畢竟隻是外國人基于自己的主觀标準所做的判斷,而中國菜的理念是,食物隻是訴諸舌覺、以美味為其最高宗旨,因此外國人的評判對中國菜就有點隔靴搔癢了。
中國菜是崇尚實質的,這正是中國人的國民性。
就像菜肴本身缺乏雅趣一樣,菜館的設施也好餐具也好都很煞風景。
像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裡即使被稱作一流的菜館内,也隻是在塗上了紅粉或是油漆的闆壁和柱子上,挂着香煙廣告的美人畫來充作裝飾物,餐具等也非常粗劣。
在這煞風景的房間裡,一大夥人圍着大桌子,先後将筷子或調羹伸向一盤菜或是一缽湯。
而正式用餐的場合,是隻有一張桌子,通常圍坐着八個人或十個人。
一盤菜被端上來時,按規矩大家一同将筷子伸入盤内。
這種食用法是由菜的性質所決定的,若将大盤中的菜一一以小碟分派給每個食客,其美味将失去大半。
另一種說法是,中國這個國家自古以來便富有神秘性,即使是個人間的交往,彼此也往往不交心,稍一大意便有可能遭到毒害。
因此用餐時大家彼此在同一個盤内進食,以示沒有惡意和危險,不知不覺便形成了一種習慣。
此說真僞難定,但到了中國想一下的話,你會覺得隻有在這個國家才可能會有這樣的事。
總之,這如今已成了習慣。
因此在大家都将各自的湯匙伸入一個缽内舀着啜喝的時候,你也就不會介意了。
若是彼此投緣的知己一起吃飯時,飯桌上的氣氛就更加融洽無間,十分愉快。
但若是同桌者中有帶病菌
北京菜、四川菜、湖南菜、南京菜,各地風味的菜館都有,各自在自己的招牌寫明哪方菜肴,以自家的特色吸引客人。
不出一地便能品嘗到全國菜肴的地方據說在中國也就隻有上海了。
雖說同為中國菜,但比較一下廣東菜和北京菜,就會發現大異其趣。
各個有自己的南北特色。
北京和廣東,在氣候和風土上自然大不相同,在人的體格長相、語言風俗上也截然不同。
廣東人即使到了上海,語言也不通,到了北京就如同啞巴一般。
比起青森縣的人和鹿兒島縣(1)的人碰在一起,北京和廣東之間的交通更加不便,平素彼此間很少往來,因此互相間的隔閡就相當深。
從曆史上來講,中國的南北統一,就政治權力集中一處而言還多少有點意義,而欲借此以某種标準來統一民衆的生活形态,則在根本上有違于自然了,其無法實現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正因為如此,菜肴自然也大相徑庭。
四川和湖南,也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中,因各個地區不同,地方色彩也就極為濃厚。
因此,若要了解中國菜肴的整個風貌,不一一去品嘗各地的風味菜肴,就很難說已進行了透徹的研究。
我在上海期間,得以有機會品嘗了不少各地的菜肴。
不過,僅是各個吃了一遍,也還未達到比較研究的程度。
即便就某一個菜而言,其烹調制作也非常複雜,以品嘗的人的舌感甚至都很難說清這到底是哪一種滋味。
而且對于初嘗者來說,還有很多東西怎麼也吃不慣或不敢吃。
這些正是中國菜的特色,因此短期的旅行者僅能憑借自己的口味和愛好說一句好吃而已,而不能對中國菜的本質有鞭辟入裡的深刻見解。
不過,總體而言,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一般來說味道不錯。
夾一筷放在嘴裡時,立即有一種滋厚的、濃郁的味道融入舌中,深入整個口腔内,使人沉湎于一種感覺上的陶醉狀态。
就這一點而言,沒有其他食物比中國菜肴更具有魔力之功效了。
中國菜是徹頭徹尾的需用舌覺來品味的菜肴。
不像西菜和日本菜,還需要視覺和嗅覺。
因此,就缺點來說,它缺乏一種雅緻的情趣。
但這畢竟隻是外國人基于自己的主觀标準所做的判斷,而中國菜的理念是,食物隻是訴諸舌覺、以美味為其最高宗旨,因此外國人的評判對中國菜就有點隔靴搔癢了。
中國菜是崇尚實質的,這正是中國人的國民性。
就像菜肴本身缺乏雅趣一樣,菜館的設施也好餐具也好都很煞風景。
像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裡即使被稱作一流的菜館内,也隻是在塗上了紅粉或是油漆的闆壁和柱子上,挂着香煙廣告的美人畫來充作裝飾物,餐具等也非常粗劣。
在這煞風景的房間裡,一大夥人圍着大桌子,先後将筷子或調羹伸向一盤菜或是一缽湯。
而正式用餐的場合,是隻有一張桌子,通常圍坐着八個人或十個人。
一盤菜被端上來時,按規矩大家一同将筷子伸入盤内。
這種食用法是由菜的性質所決定的,若将大盤中的菜一一以小碟分派給每個食客,其美味将失去大半。
另一種說法是,中國這個國家自古以來便富有神秘性,即使是個人間的交往,彼此也往往不交心,稍一大意便有可能遭到毒害。
因此用餐時大家彼此在同一個盤内進食,以示沒有惡意和危險,不知不覺便形成了一種習慣。
此說真僞難定,但到了中國想一下的話,你會覺得隻有在這個國家才可能會有這樣的事。
總之,這如今已成了習慣。
因此在大家都将各自的湯匙伸入一個缽内舀着啜喝的時候,你也就不會介意了。
若是彼此投緣的知己一起吃飯時,飯桌上的氣氛就更加融洽無間,十分愉快。
但若是同桌者中有帶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