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然伫立——與謝蕪村
關燈
小
中
大
與謝蕪村(1716&mdash1783),俳号宰町、宰鳥、落日庵、夜半翁等,江戶時代中期著名俳人、畫家、作家,江戶天明年間俳諧中興時期的核心人物。
與謝蕪村出生于大阪,早年學習漢詩文、繪畫與俳諧,長期過着半僧半俗的生活,四十二歲後以繪畫為業。繪畫方面師從南宋文人畫而有所創新,是&ldquo俳畫&rdquo的創始人。晚年十幾年間更活躍于俳壇,提出&ldquo回歸芭蕉&rdquo的口号,倡導&ldquo蕉風複興&rdquo,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高雅脫俗、風格清新、韻味隽永的俳諧,還創作了不少融漢詩與俳諧于一體的俳詩。後人編輯的蕪村的主要作品集有《蕪村句集》(1784年)、《蕪村遺稿》(1801年)、《蕪村七部集》(1809年)、《蕪村翁文集》(1816年)等。
在俳諧理論方面,蕪村尊崇松尾芭蕉,稱&ldquo三日不吟蕉句,口生刺薔薇&rdquo(《芭蕉翁連句集序》)。在《〈春發句集〉序》一文中,蕪村提出了&ldquo離俗論&rdquo,強調多讀漢詩、增加書卷氣,以提高俳諧品位,這與芭蕉提出的&ldquo高悟歸宿論&rdquo異曲同工。同時他還強調破除俳諧的門戶之間,對各種流派兼收并蓄、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以下《〈春泥發句集〉序》據岩波書店《日本古典文學大系58·蕪村集》擇要譯出。
《春泥發句集》序
維駒編輯父親遺稿[1],索序于我。為此我寫了如下序文:
在洛西[2]别墅與春泥舍召波見面時,召波曾問我有關俳諧之事。我對他說:&ldquo俳諧所崇尚者,是使用俗語,又要離俗,也就是從俗情中超脫出來,隻把俗語作為表達手段。然而,至于如何離俗,卻是最為困難的。有一位禅師提出過一個&lsquo聽一隻手拍出聲&rsquo[3]的公案,這就是俳諧禅之心法,也是俳諧離俗的根本法則。&rdquo召波聽罷,有所悟。
召波又問:&ldquo您所說的離俗之說趣旨深遠,隻有潛心領會,方可悟得。有沒有一條捷徑,可以同化于天地,而自然而然地離俗呢?&rdquo
我回答:&ldquo有的,那就是讀漢詩。你本來長于漢詩,可以在漢詩中尋求離俗之法,此外不必他求。&rdquo
召波不解,問:&ldquo漢詩與俳諧稍異其趣。您卻不說俳諧,反而要求讀漢詩,豈非迂遠?&rdquo
我回答:&ldquo畫家有去俗論,曰&lsquo畫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之氣上升,市俗之氣下降矣,學者慎之哉&rsquo,這裡說的是想在繪畫中離俗,就要投筆而讀書。何況詩與俳諧本來就接近,怎能說迂遠呢?&rdquo召波聽罷,有所悟。
一日,召波又問我:&ldquo自古以來俳諧名家輩出,各分門戶,風格有異。入何家門派,可以窺其堂奧?&rdquo
我回答:&ldquo俳諧本身無門戶,若要硬說門戶,則以&lsquo俳諧門&rsquo為門。對此,有畫論曰&lsquo名家不分門立戶,門戶自在其中&rsquo[4],俳諧也是如此。如果俳諧有各門各派,那就要把它們盡收于詩囊之中,然後擇其善者,随用而取之。隻是需要常常反躬自省是否有風雅之心,舍此别無他法。然擇友不慎,不與良友交,則很難臻于俳諧的理想境界。&rdquo
召波又問:&ldquo應該與什麼樣的人為友呢?&rdquo
我回答:&ldquo求于其角,訪于岚雪,和于素堂,伴于鬼貫。[5]每日會此四老,則可超越市井名利,遊于林野之山中,宴于山水之秀色,酌酒談笑。如此,則俳諧之句不期而至,自然吟詠而出。他日再會四老時,寄情山水,遊目騁懷,風雅如初。閉眼吟唱,得句眼開,忽覺四老飄飄遠去,不見蹤影。仿佛四老成仙飛升,隻有自己一人寂然伫立。此時花香随風飄來,月光灑向水面,這便是你要追求的理想的俳諧之鄉。&rdquo召波聽罷,會心而笑。&hellip&hellip
安永丁酉[6]冬十二月七日
注釋
[1]與謝蕪村的弟子黑柳召波,别号&ldquo春泥舍&rdquo,五十四歲時去世,其子維駒編訂父親遺句,請蕪村作序。
[2]洛西:日本人将京都稱作&ldquo洛陽&rdquo,洛西即京都西部。
[3]聽一隻手拍出聲:禅宗公案之一,一隻手本來拍不出聲,亦即聆聽無聲之聲。
[4]出典《芥子園畫譜》初集:&ldquo所謂大家者,不必分門立戶,而門戶自在。&rdquo
[5]其角、岚雪,素堂、鬼貫:分别為寶井其角、服部岚雪、山口素堂、上島鬼貫。
[6]安永丁酉:安永六年(1777年)
與謝蕪村出生于大阪,早年學習漢詩文、繪畫與俳諧,長期過着半僧半俗的生活,四十二歲後以繪畫為業。繪畫方面師從南宋文人畫而有所創新,是&ldquo俳畫&rdquo的創始人。晚年十幾年間更活躍于俳壇,提出&ldquo回歸芭蕉&rdquo的口号,倡導&ldquo蕉風複興&rdquo,留下了一千五百多首高雅脫俗、風格清新、韻味隽永的俳諧,還創作了不少融漢詩與俳諧于一體的俳詩。後人編輯的蕪村的主要作品集有《蕪村句集》(1784年)、《蕪村遺稿》(1801年)、《蕪村七部集》(1809年)、《蕪村翁文集》(1816年)等。
在俳諧理論方面,蕪村尊崇松尾芭蕉,稱&ldquo三日不吟蕉句,口生刺薔薇&rdquo(《芭蕉翁連句集序》)。在《〈春發句集〉序》一文中,蕪村提出了&ldquo離俗論&rdquo,強調多讀漢詩、增加書卷氣,以提高俳諧品位,這與芭蕉提出的&ldquo高悟歸宿論&rdquo異曲同工。同時他還強調破除俳諧的門戶之間,對各種流派兼收并蓄、取長補短,為我所用。
以下《〈春泥發句集〉序》據岩波書店《日本古典文學大系58·蕪村集》擇要譯出。
《春泥發句集》序
維駒編輯父親遺稿[1],索序于我。為此我寫了如下序文:
在洛西[2]别墅與春泥舍召波見面時,召波曾問我有關俳諧之事。我對他說:&ldquo俳諧所崇尚者,是使用俗語,又要離俗,也就是從俗情中超脫出來,隻把俗語作為表達手段。然而,至于如何離俗,卻是最為困難的。有一位禅師提出過一個&lsquo聽一隻手拍出聲&rsquo[3]的公案,這就是俳諧禅之心法,也是俳諧離俗的根本法則。&rdquo召波聽罷,有所悟。
召波又問:&ldquo您所說的離俗之說趣旨深遠,隻有潛心領會,方可悟得。有沒有一條捷徑,可以同化于天地,而自然而然地離俗呢?&rdquo
我回答:&ldquo有的,那就是讀漢詩。你本來長于漢詩,可以在漢詩中尋求離俗之法,此外不必他求。&rdquo
召波不解,問:&ldquo漢詩與俳諧稍異其趣。您卻不說俳諧,反而要求讀漢詩,豈非迂遠?&rdquo
我回答:&ldquo畫家有去俗論,曰&lsquo畫去俗,無他法,多讀書則書卷之氣上升,市俗之氣下降矣,學者慎之哉&rsquo,這裡說的是想在繪畫中離俗,就要投筆而讀書。何況詩與俳諧本來就接近,怎能說迂遠呢?&rdquo召波聽罷,有所悟。
一日,召波又問我:&ldquo自古以來俳諧名家輩出,各分門戶,風格有異。入何家門派,可以窺其堂奧?&rdquo
我回答:&ldquo俳諧本身無門戶,若要硬說門戶,則以&lsquo俳諧門&rsquo為門。對此,有畫論曰&lsquo名家不分門立戶,門戶自在其中&rsquo[4],俳諧也是如此。如果俳諧有各門各派,那就要把它們盡收于詩囊之中,然後擇其善者,随用而取之。隻是需要常常反躬自省是否有風雅之心,舍此别無他法。然擇友不慎,不與良友交,則很難臻于俳諧的理想境界。&rdquo
召波又問:&ldquo應該與什麼樣的人為友呢?&rdquo
我回答:&ldquo求于其角,訪于岚雪,和于素堂,伴于鬼貫。[5]每日會此四老,則可超越市井名利,遊于林野之山中,宴于山水之秀色,酌酒談笑。如此,則俳諧之句不期而至,自然吟詠而出。他日再會四老時,寄情山水,遊目騁懷,風雅如初。閉眼吟唱,得句眼開,忽覺四老飄飄遠去,不見蹤影。仿佛四老成仙飛升,隻有自己一人寂然伫立。此時花香随風飄來,月光灑向水面,這便是你要追求的理想的俳諧之鄉。&rdquo召波聽罷,會心而笑。&hellip&hellip
安永丁酉[6]冬十二月七日
注釋
[1]與謝蕪村的弟子黑柳召波,别号&ldquo春泥舍&rdquo,五十四歲時去世,其子維駒編訂父親遺句,請蕪村作序。
[2]洛西:日本人将京都稱作&ldquo洛陽&rdquo,洛西即京都西部。
[3]聽一隻手拍出聲:禅宗公案之一,一隻手本來拍不出聲,亦即聆聽無聲之聲。
[4]出典《芥子園畫譜》初集:&ldquo所謂大家者,不必分門立戶,而門戶自在。&rdquo
[5]其角、岚雪,素堂、鬼貫:分别為寶井其角、服部岚雪、山口素堂、上島鬼貫。
[6]安永丁酉:安永六年(17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