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閑寂、遊戲與自由,人間至味
關燈
小
中
大
有另一方面的希求,就是将自然中的&ldquo寂靜性&rdquo最大限度地引入人類生活中。
在草庵中,一般住宅所具有的人類生活與大自然之間的界限都被打破了,盡管草庵還是人類生活的場所,但草庵一旦拆除,直接面對的就是原野,可以與自然徹底地融合在一起。
利休以後的草庵風格的茶室,其極端的形态就是稱為&ldquo一疊台目&rdquo的狹小茶室,其根本精神就是追求生活與自然的高度契合,就是把自然本身具有的&ldquo閑寂性&rdquo引入生活,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然而,把自然的&ldquo閑寂性&rdquo作為感受美的對象,未必一定需要走遍山崖水畔或者在山野中結庵而居。
在不少情況下,享受自然之美是通過我們的想象來實現的,并且反倒會更加純粹。
因而,草庵風格的茶室并不一定是草庵本身,甬道也不是廣闊的山林田野。
在這個意義上,茶室的閑寂性是從外部導入的、自覺而又有意識的審美享受與審美體驗,這之中存在着一種象征關系,而象征性的體驗往往更具有審美的效果。
實際上,茶人追求的是&ldquo外甬道有郊野之趣,内甬道有山麓之趣&rdquo。
據說,&ldquo利休風格是将甬道設計為鄉野的一側、古樹旁邊,将茶室設計為隐居者的柴庵模樣。
栽一些灌木叢,修小道,安栅欄或簡單木門,從而體現出&lsquo侘&rsquo那種寂靜的氛圍&rdquo(見《茶譜》)。
然而,在茶室的構造中,卻又将直接的自然景觀加以遮斷。
對此,堀口舍己曾說過: 窗戶的第一目的是采集光線,同時也為了通風換氣。
在日本住宅中,窗戶眺望外部庭院景色的功能也受到特别重視。
然而,在茶室中,除了采光和換氣之外,卻幾乎不可能眺望庭院。
庭院中的甬道雖然在設計上處心積慮,從茶室中卻看不到庭院甬道。
因而,茶室與其說是柱式建築,不如說更接近于壁式建築。
這可能是因為茶室面積很小,為了避免視覺比例上的狹小感而特意如此設計的。
與那個躏口[2]的作用是一樣的。
這樣會使茶室的相對獨立感得以強化,故而不讓人注意茶室以外的世界,同時從采光的需要上來看,那樣做也是有必要的。
(見《茶道全集》卷三) 對于這一點,還有其他種種解釋。
利休在談及野外茶會時說過:&ldquo第一就是不能讓景色吸引注意力而妨礙茶會。
&rdquo在《茶道覺書》也有這樣的話:&ldquo要想讓心情保持安閑舒暢,場所就需緊湊,否則會分散注意力,也很難品出茶的正味。
所以,茶室不能太大。
&rdquo這種看法與我在上文中所說的茶室的寂靜性(對自然的歸入)似乎有一點兒矛盾,但從審美體驗的立場來看,由于上述的想象作用與象征作用的介入,這種矛盾是可以消解的。
而且,需要注意的,雖說是&ldquo對外界的遮斷&rdquo,雖說是&ldquo接近于壁式建築&rdquo,但從茶室在座者的心情來說,與西洋式壁式建築中的那種與外界的遮斷,還是非常不一樣的。
對茶室而言,即便在座者從視覺上将外在的風景完全遮斷了,但茶室與巨大建築物不同,它隻有四個半鋪席以下的狹小空間,而且是直接坐落于外在自然中,無論自然景觀如何被遮斷,自然之氣氛是不可能被遮斷的。
而且,用來遮斷自然風景的天花闆和牆壁,在制作的時候也故意給人以鄉間田園的象征性暗示,因而我們坐在裡面,即便眼不見一草一木,也能感到身邊的自然氣息。
遮斷了都市中的那些人工的自然光景,卻更有利于想象大自然的深處流動着的無限的寂靜性。
這樣做或許是力圖&ldquo從視覺的比例感上,不能讓人感到居室的狹窄&rdquo。
我們在高樓大廈中眺望庭院與周圍的自然風景的時候,由于直接地感受到了室内與室外的區别與對立,反而會感到自身與大自然的疏離感,至少是難以擺脫自己不在自然中的那種感覺。
而在草庵風格的茶室中,雖然看不見外界自然,但我們可以通過想象作用去感受自然。
對此,利休有一段話:&ldquo&hellip&hellip以雪月之色塗抹牆壁,以岸陰山之弱光線設計窗戶,是我特别留意之處。
遮斷道人目光,背月色、避景觀,此等住所,卻有高尚之規格,為言語筆端難以言喻。
&rdquo 第二點,就是茶室的遊戲性。
茶室作為建築,具有一種基本的傾向,就是脫離嚴肅生活中的實用性,或者擺脫嚴肅的精神生活中的目的性,而通過假定性的模仿來體現人與自然的現實關系。
在這一點上,茶室建築與城市建築中那種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神廟寺院乃至紀念性
在草庵中,一般住宅所具有的人類生活與大自然之間的界限都被打破了,盡管草庵還是人類生活的場所,但草庵一旦拆除,直接面對的就是原野,可以與自然徹底地融合在一起。
利休以後的草庵風格的茶室,其極端的形态就是稱為&ldquo一疊台目&rdquo的狹小茶室,其根本精神就是追求生活與自然的高度契合,就是把自然本身具有的&ldquo閑寂性&rdquo引入生活,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然而,把自然的&ldquo閑寂性&rdquo作為感受美的對象,未必一定需要走遍山崖水畔或者在山野中結庵而居。
在不少情況下,享受自然之美是通過我們的想象來實現的,并且反倒會更加純粹。
因而,草庵風格的茶室并不一定是草庵本身,甬道也不是廣闊的山林田野。
在這個意義上,茶室的閑寂性是從外部導入的、自覺而又有意識的審美享受與審美體驗,這之中存在着一種象征關系,而象征性的體驗往往更具有審美的效果。
實際上,茶人追求的是&ldquo外甬道有郊野之趣,内甬道有山麓之趣&rdquo。
據說,&ldquo利休風格是将甬道設計為鄉野的一側、古樹旁邊,将茶室設計為隐居者的柴庵模樣。
栽一些灌木叢,修小道,安栅欄或簡單木門,從而體現出&lsquo侘&rsquo那種寂靜的氛圍&rdquo(見《茶譜》)。
然而,在茶室的構造中,卻又将直接的自然景觀加以遮斷。
對此,堀口舍己曾說過: 窗戶的第一目的是采集光線,同時也為了通風換氣。
在日本住宅中,窗戶眺望外部庭院景色的功能也受到特别重視。
然而,在茶室中,除了采光和換氣之外,卻幾乎不可能眺望庭院。
庭院中的甬道雖然在設計上處心積慮,從茶室中卻看不到庭院甬道。
因而,茶室與其說是柱式建築,不如說更接近于壁式建築。
這可能是因為茶室面積很小,為了避免視覺比例上的狹小感而特意如此設計的。
與那個躏口[2]的作用是一樣的。
這樣會使茶室的相對獨立感得以強化,故而不讓人注意茶室以外的世界,同時從采光的需要上來看,那樣做也是有必要的。
(見《茶道全集》卷三) 對于這一點,還有其他種種解釋。
利休在談及野外茶會時說過:&ldquo第一就是不能讓景色吸引注意力而妨礙茶會。
&rdquo在《茶道覺書》也有這樣的話:&ldquo要想讓心情保持安閑舒暢,場所就需緊湊,否則會分散注意力,也很難品出茶的正味。
所以,茶室不能太大。
&rdquo這種看法與我在上文中所說的茶室的寂靜性(對自然的歸入)似乎有一點兒矛盾,但從審美體驗的立場來看,由于上述的想象作用與象征作用的介入,這種矛盾是可以消解的。
而且,需要注意的,雖說是&ldquo對外界的遮斷&rdquo,雖說是&ldquo接近于壁式建築&rdquo,但從茶室在座者的心情來說,與西洋式壁式建築中的那種與外界的遮斷,還是非常不一樣的。
對茶室而言,即便在座者從視覺上将外在的風景完全遮斷了,但茶室與巨大建築物不同,它隻有四個半鋪席以下的狹小空間,而且是直接坐落于外在自然中,無論自然景觀如何被遮斷,自然之氣氛是不可能被遮斷的。
而且,用來遮斷自然風景的天花闆和牆壁,在制作的時候也故意給人以鄉間田園的象征性暗示,因而我們坐在裡面,即便眼不見一草一木,也能感到身邊的自然氣息。
遮斷了都市中的那些人工的自然光景,卻更有利于想象大自然的深處流動着的無限的寂靜性。
這樣做或許是力圖&ldquo從視覺的比例感上,不能讓人感到居室的狹窄&rdquo。
我們在高樓大廈中眺望庭院與周圍的自然風景的時候,由于直接地感受到了室内與室外的區别與對立,反而會感到自身與大自然的疏離感,至少是難以擺脫自己不在自然中的那種感覺。
而在草庵風格的茶室中,雖然看不見外界自然,但我們可以通過想象作用去感受自然。
對此,利休有一段話:&ldquo&hellip&hellip以雪月之色塗抹牆壁,以岸陰山之弱光線設計窗戶,是我特别留意之處。
遮斷道人目光,背月色、避景觀,此等住所,卻有高尚之規格,為言語筆端難以言喻。
&rdquo 第二點,就是茶室的遊戲性。
茶室作為建築,具有一種基本的傾向,就是脫離嚴肅生活中的實用性,或者擺脫嚴肅的精神生活中的目的性,而通過假定性的模仿來體現人與自然的現實關系。
在這一點上,茶室建築與城市建築中那種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神廟寺院乃至紀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