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閑寂、遊戲與自由,人間至味

關燈
最後,在以上各章的基礎上,我想對&ldquo寂&rdquo的具體表現及其審美界限等相關的美學問題,再嘗試作一考察。

     &ldquo寂&rdquo的審美界限,可分為上、下兩個方面。

    &ldquo寂&rdquo的上限,其美學問題與道德宗教問題相聯系,并尋求道德宗教的價值;&ldquo寂&rdquo的下限,則與感覺與心理問題相聯系,并尋求感覺心理的價值。

     要廓清&ldquo寂&rdquo的審美界限問題,特别有必要對茶道中的&ldquo侘&rdquo&ldquo寂&rdquo加以考察。

    當然,茶道無論從形式還是精神實質上看,都不是以&ldquo藝術&rdquo這一概念可以統括的。

    茶道主張的是&ldquo禅茶一味&rdquo&ldquo和敬清寂&rdquo&ldquo安分知足&rdquo和&ldquo随遇而安&rdquo。

    這些主張中包含的道德的乃至宗教的意味,從古至今都是作為茶道的指導精神而被一直加以強調的。

    茶道的設備裝飾、茶具的選擇搭配,還有茶點心、簡易茶食等其所包含的感性之物,亦都是以視覺為主,涉及觸覺、嗅覺、觸覺等純粹的感性因素,這些因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俳句方面,在上述&ldquo寂&rdquo的審美界限的上限,也與道德和宗教的問題相關。

    而&ldquo侘人&rdquo&ldquo風雅人&rdquo&ldquo茶人&rdquo&ldquo風流人&rdquo等詞語中所包含的意味,已經超出了純藝術的乃至審美的意味,而是一種對人的特殊精神性的要求。

    同時,這些概念中也包含着&ldquo對&lsquo寂&rsquo有體會的人&rdquo的意思。

    我們在利休、宗旦、芭蕉、惟然等人的精神風貌中,也可以看出其&ldquo寂&rdquo的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與宗教的悟道相聯系。

    因而我們有必要對這些茶道達人的人格精神與&ldquo寂&rdquo本身的審美價值的界限問題聯系起來加以充分的思考。

     &ldquo寂&rdquo的審美界限的模糊性,與其說體現在上限,不如說體現在其下限。

    我們姑且不問茶道究竟是不是一種藝術形式,但至少可以說它是美的趣味生活的一個分野,其構成因素從形式到精神内容都非常複雜,其中還包含了其他藝術中完全沒有的嗅覺、味覺等感官知覺,但整體上它又由一種統一的精神原理貫穿,因而它比一般的藝術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在這裡,那些感官知覺的鄙俗性、粗糙性便有可能得到超越、得到純化。

    在藝術感覺中,視覺要素被公認在整體的藝術構成中發揮着高度的審美功能,從這一點看,不難理解茶室建築的細部、茶器茶具等那些訴諸于視覺感官的東西,是直接與&ldquo寂&rdquo之美聯系在一起的。

    其中,&ldquo寂&rdquo作為一個普通概念,作為一個形容詞,其語義在許多場合都是适用的。

    不過,能否将這個意義上的&ldquo寂&rdquo直接看作是一個審美範疇呢?對于我們來說,這還是一個疑問。

     例如,千宗室在《茶道史講話》中有以下一段話: &ldquo元伯好&rdquo是有着一種風韻的,根本上是以&ldquo侘&rdquo或&ldquo寂&rdquo為理念設計的一種道具&hellip&hellip&ldquo一閑張&rdquo是宗旦喜愛的一種茶具,有不少在後世流傳下來。

    另外&ldquo柿餅茶筒&rdquo也有流傳下來的,偏僻地方的百姓家按照挂在樹上的柿子的形狀做成的&ldquo一閑張&rdquo,是一種紅色調,呈現出一種非常&ldquo寂&rdquo的微弱的紅色,盡管粗糙,但卻具有一種&ldquo寂&rdquo和張力。

     &hellip&hellip 在我國,無論就色彩而言,還是就音曲而言,從達人的立場上看,最為喜愛的就是&ldquo寂&rdquo&ldquo侘&rdquo。

    例如,就色彩而言,雖然都是紅色,但如果看慣了歐美風格的紅色,就會認為日本的紅色不是紅色,而是在黃色中含有某種濁色調的那種&ldquo寂&rdquo的紅色。

    這種獨特的紅色自古以來我國人就喜歡使用,特别是在茶道中被推崇。

    在音聲方面,謠曲的聲音最有&ldquo寂&rdquo味&hellip&hellip三味線的聲音中,有一半以上是撥音,音質非常濁,但&ldquo寂&rdquo味恰恰正是從這裡體現出來的。

    這才是能夠打動我們心靈的最強有力的東西